标题 | “人”的力量 |
范文 | 李强 【摘 要】抗日战争爆发,丰子恺在遵义期间与浙大教授考察遵义沙滩文化后,汇刻完成了《子午山纪游册》。无论是肖像画,还是山水风景画,画家以扎实的西方写实基础和中国传统绘画功力完成了十三幅作品。在抗战爆发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在对具体人物与山水的人文关怀中掺杂和隐喻了画家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用希望来反抗,表现了画家的坚韧品格与文人风骨。 【关键词】沙滩文化;丰子恺;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71-02 1940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贵州遵义与画家丰子恺邂逅,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画家在遵义创作、整理、完成了一批优秀美术作品,其中《子午山纪游册》一书现在已不多见,笔者有幸在遵义市图书馆查阅过。本文将从画家的绘画语言、画面形象语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艺术追求、艺术影响力等方面展开研究,体味丰子恺在抗战时期“艺术逃难”的背景下创作作品传递出的人文力量。 一、丰子恺与《子午山纪游册》 抗日战争爆发,1940年日军侵占江浙,丰子恺受聘于浙江大学跟随“浙大西迁”的步伐最终落脚并安置在贵州的遵义。从1940年元月到1942年11月丰子恺在遵义近三年的时间里完成和整理了自己的多部著作,与遵义当地风土人情形成良好的互动,《子午山纪游册》就是这种“互动”的最好的例证。浙大学者认为沙滩曾是全国文化高值区,名动海内外,学术传承数代,形成了一个成就斐然、影响深远的文人学术群体,即现在常说的“沙滩文化”。《子午山纪游册》是丰子恺与浙大教授等一行到遵义沙滩考察拜谒三贤故居和陵墓随后以文字记录并作画多幅汇刻而成。“艺术逃难”的背景下,画家的作品渗透出浓郁的人文气息,释放出无限的希望和力量。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注,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追求之一,也是艺术作品魅力呈现的主要因素。同时,通过美术作品也能体现出画家的人文情怀。子午山纪游册中的作品通过人物肖像画、山水画等十余幅作品平实记录了丰子恺与浙大教授们的沙滩之行,也渗透出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画家个人人生际遇的心理体验,也更加深刻地彰显了浓郁的人文力量。 二、《子午山纪游册》中美术作品的人文情怀探析 (一)笔墨简练,“人”物形象“真实”的力量。子午山纪游册中前三幅作品分别是沙滩文化名人代表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的人物肖像画,画家丰子恺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真实微妙的人物形象,并置三幅作品可以看出尽管人物身上衣纹相似,但是细微的差异把人物的动态和身份特征却个性鲜明的区分出来。尤其人物头部五官的刻画尽管郑珍和莫友芝颧骨均略微突出,郑的鼻子挺直,莫的鼻如垂胆并且眉宇间宽阔,把一个由朱程理学浸染过的人物与版本目录学研究专家寥寥数笔区别开来。对于以文化为纽带走出国门的外交家黎庶昌的形象描绘更是以一个满满的“国”字型脸和轻微上昂的头,表现了他与郑珍和莫友芝相比更加独具国际视野与个人经历。这种用简练的笔墨,传递出人物的“真实”力量的能力,得益于画家丰子恺的学画经历。作为国内较早接受西方写实绘画技巧,又有深厚的中国画功底的画家,绘画犹如很多文学家的个人日记,笔墨语言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画家把对象看得很简单、质朴,并要作为一个整体转移到画布上来,并且越是以一个不可分割的直觉的投影来感动我们,表现也就越完整了。……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拼合起来的方块,只有画本身。”可以说三幅人物肖像画“简洁”却不简单,而简练、准确、真实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丰子恺对“三贤”的深入研究和深刻关注,是丰子恺个人对遵义地方文化的人性化关注。 (二)寒梅古邱,心灵对话的力量。子午山纪游册中有四幅作品是描绘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坟墓的作品,其中郑珍坟墓有一幅是当时场景“写实”作品,另一幅是郑墓原状想象图。无论是两幅带有考究性质的郑墓描绘图,还是有高山仰止般节奏匀称静穆的莫墓,以及在两组高树庇荫下的黎墓,有着“菩萨”心肠的丰子恺在吊念、追思的同时把自己对“三贤”的敬畏之心融入笔端。画面中无论是树的蓬勃还是水的静谧,亭舍井然、山丘祥睦,画家笔笔“写”来,不涂不抹,用点和线诉说着画家个人对三贤墓地的考察和记录,在诉说中传递出个人心灵与三贤的心灵对话。画面的“宁静”告诉我们,坟墓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人总有终老的一天,坟场宁静而肃穆的感觉,那是对生命的敬畏。 丰子恺对墓场的描绘、画面传递的宁静,这中宁静让人想起了汉涌,李泽厚先生在赞美汉涌时说“尽管汉涌也有静立静坐的形象,却仍然充满了雄浑厚重的冲涌力量…汉代艺术那样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丰子恺用笔写和点出三贤墓场的宁静状态,这背后缘于画家个人对佛教的研究和学习,以敬畏和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乃至生老病死,有这样深层次的心理认知在画面的运笔和表达上会把一般画面的安静和平和推向境界的层面。 (三)江山之助,默契良久画更真。“坐久意未厌”是子午山纪游册里的作品之一,画面一丛高树微斜上占竖画幅的黄金分割线,远山一座占横画幅的黄金分割线,大的画面“幕布”支撑起来后,山与树中间斜上小路“两个角色”路中静坐,同丰子恺很多作品一样,人物依旧没有面部表情,只是一个脸略沉思,一个轻上扬。画面用点用线圆润、不生硬,不同于北宋山水的磅礴与笔墨皴插后石头的嶙峋质感。面对这西南地区特有的山水风貌,画中人与画外的画家“意未厌”。 遵义山水不同于北方山水,也不同于江浙一带南方山水,由于空气中水分大,少有纯粹的石头堆积的山,一般都会有植被覆盖,有记录记载丰子恺在遵义期间,为了表现好遵义山水的特点,曾刻意去遵义金鼎山庙上住了一段时间,直至画出“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少送迎”、“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等作品。丰子恺对于遵义自然风景的两相忘成就了画家更多的佳作,也成就了黔北的山岭峻峰。同时,这种“意未厌”是艺术与生活关系的鲜活呈现。 (四)有补于世,“教人知道是春来”。作品“折取一枝城里去,教人知道是春来”是把春天的讯息带给更多人的一种莫大喜悦。遵义的冬天直至初春都格外阴冷,丰子恺等人前往沙滩的时间正值春天到来之际。而事实上在季节背后比天气更阴冷的是画家为躲避战争拖家带口逃难的处境。另一幅画画中人居中孤零零的站在桥上,望江水留去“伤春心”。还有作品“柳待春回绿未生”一群人坐在桥上,与柳树一起等待春天的到来,期盼绿色的回归。也就是在这种又“冷”、又“伤”、又“等待”的背景下,一枝红梅放大了画家的坚韧品格,“春”的希望再次坚定了画家和看画人坚强的耐受力、勇气和后劲。 丰子恺对出世和入世曾有过自己的思考,恩师弘一法师对丰子恺影响至深。“入世还是出世呢?入世有补于世。”当这样的结论坚定在画家心中时,画家性格也变得更加坚韧起来,一方面,丰子恺同恩师一样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情感无关乎对象的强弱、贫富等,甚至延伸至动植物等对象。这种赤子之心丰子恺在其文章《美与同情》中这样描述“圣书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任爱,而和平的世界。”另一方面,因为人文情怀的存在画家的性格变得格外坚韧,表现出在困难面前坚持而不放弃的强大忍受力。同时,因为两种情绪的存在,但凡微弱的希望都会被画家无限珍视和无限放大。“教人知道是春来”画家是多么希望传递这“春”的讯息,我们更应该看到丰子恺的所有作品正是这般真诚和热切的“传递”。 (五)苍松竹林,能量包前孕后。在子午山纪游册里有“节孝祠”、“一弯绿水山百转,门前一笑师象迎”两幅作品,两幅作品看似类似,都是苍松树下或者点树、或者修竹环绕在屋舍或祠堂周边。如果说丰子恺曾得遵义“山水之助”,而画面里遒劲的苍松,与遵义寻常松树比较倒更像芥子园教科书里的模样,拿来“造景”的“嫌疑”较大。其实松柏乃至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形象寓意在中国画包括中国人的心里早就根深蒂固。画家在节孝祠旁边画上松树和竹子有利于表现节孝的德行与气节高尚和恒长,这些信手拈来的画面物象契合中国人的心理形象语言,有利于实现与观者的共鸣。 其实,无论是子午山纪游册还是画家的其他很多美术作品,丰子恺都不介意自己的作品是以插图的形式存在的,尽管谁也否认不了所谓“插图”有很强的作品独立性。正如我们那么确信古祠堂旁边松树和竹子的存在,因为画家和观画者拥有共通的视觉心理符号的契合点。画家本人在沟通文学和绘画关系、沟通木刻和水墨画关系、沟通漫画和水墨画关系、沟通中西绘画之间的关系所做的成就可谓包前孕后。与松柏常在的不仅有作品里的“节孝”品行,更有丰子恺对绘画语言的探索精神。 三、“人”的力量——用希望来反抗 丰子恺在《子午山纪游册》中完成了十三幅作品,从肖像画和山水风景画记录了画家与浙大教授考察遵义沙滩文化的整个情景。画家以扎实的西方写实基础和中国传统绘画功力,用点、线“写”出个人心中逸气。在抗战爆发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在对具体人物与山水的人文关怀中掺杂和隐喻了画家个人对美好生活、对“春”的期待。这种期待和希望是一个画家对战争的反抗,更是其坚韧品格与文人铮铮铁骨的体现。这种人性化的希望给予看画人和时代无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114.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41. [3]孙冰.丰子恺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3. [4]陈传席.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212. 作者简介: 李 强(1978-),山东招远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语言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丰子恺在遵义期间创作的美术作品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QN0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