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戏曲舞台美术的继承与创新
范文

    常晨

    【摘 要】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戏曲舞台美术的艺术生命力尤其需要创新,要继承优秀的戏曲舞台美术精华,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创造新的舞台美术形式,给观众以全新美感。

    【关键词】戏曲;舞台美术;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49-01

    一、舞台美术与戏曲舞台美术

    舞台美术与戏曲舞台美术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他们有共同之处,也各有自身特点。“传统戏曲舞台美术的重要价值,在于具有一种完整的认识世界、解释和表述世界的语系,一种约定俗成的表现规则。”[1]

    舞台美术是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服装、化妆、道具、效果等,其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舞台美术的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作为舞台美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舞台美术,包括多种艺术元素,并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是舞台美术两大主要部分。第一,人物造型中的脸面化妆面具:来自原始社会宗教祭典的歌舞仪式,两汉、唐、宋的歌舞百戏中都用过面具;第二,涂面化妆:唐代已有,在宋杂剧、金院本中成为主要化妆手段。戏曲继承了这两种化妆手法,又有了自己的提高。其中脸谱是戏曲中图案化的化妆,一般用于净、丑角色所扮演的各种人物,运用夸饰的手法,以色彩和图案对眉、眼、鼻、口及脸庞、脸纹加以夸张铺饰,来增强表现力;第三,变脸:戏曲的情绪化妆,用于表现剧中人物情绪的突变。变脸有大、小变脸之分,大变脸是全脸都变,小变脸只变局部。再就是髯口,它是戏曲中各式假须的统称,用牛毛或人发制成,演员利用髯口配以变化的身段动作以刻画人物的性格、情绪,并形成髯口功。

    戏曲舞台美术的另一组成部分——景物造型。戏曲舞台一般没有实物布景,只能通过演员的歌舞表演来表现,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加以想象、体会。这种写景方法,带来了舞台空间处理的高度灵活性,以虚拟为主,虚实相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台美术也要不断创新,创造耳目一新的舞台美术形式,给观众以全新的感觉。

    二、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戏曲舞台美术创新

    舞台美术创新对于舞台美术的发展十分重要。舞台表演的目的是通过舞台向观众传达表演的艺术内涵和感情,从而引起观众共鸣,因而舞台美术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做好与观众的交流工作,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认识舞台美术的特性,在继承传统审美规律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力度。

    (一)注重观照舞台形象的整体性

    要做到渲染人物行为与所处环境和情绪节奏上的和谐统一,始终与舞台整体创造同步进行,并且形成戏曲化的舞台画面,做到与灯光、服装、化妆的色彩相融合,绝不能脱离编剧、导演、表演综合创作的轨迹。

    (二)以景喻情,情景并举

    戏曲艺术在表现人物情感时,向来重视景物的描绘,采用触景生情、借景寄情、托物言志、景随情迁等艺术手法,以求情景交融,从而展现人物此时此地的独特情感。

    (三)虚实结合,实虚相生

    传统戏曲设置景物的特色是实虚结合,虚实相生。以实的砌末,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和观众联想,产生维妙维肖的艺术效果。戏曲景物虚实的基本规律是远虚近实、大虚小实。实者为可视形象,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以点带面,诱发观众联想,并加以装饰美化。虚者,是非直观的可视形象,但通过实物和演员的演技,使观众产生“幻象”,达到无中生有,境生象外,画龙点睛的效果。过实则妨害演员表演,尽虚则无舞美可言,戏曲的综合美也就不会存在。戏曲舞美设计,应努力继承和发展其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特性,用实点示景物特征,为演员创造广阔的表演环境,并通过演员的表演,再现时空环境。以虚扩大艺术的境地,“以实带虚,以虚补实,虚实相生”[2]。

    意象造型,变易美化。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写意”,且“坦白承认是在演戏”,讲求“假定性”。中国戏曲演出中的景物造型,不是照抄或摹仿自然景物的原形,而是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且进行美化、夸张、变形。假中见真,真中见假,真真假假。在进行戏曲舞美的景物造型时,应继承和发展这种写意的意象造型,抛弃自然主义的摹仿及追求廉价的“乱真”。更要避免让人难以领悟的“抽象”,力求达到似与非似之间的造型效果。为此,需“意在笔先”,“以意造型”[3]并对选用的景物形象进行美化、变易,以适应全剧艺术格调的需求。

    总之,当代戏曲艺术剧种多、流派多,形式各异,内容丰富而多彩,其表演艺术也不断向更高层次升华。因而,戏曲舞台美术设计也应追求多变与多样化,赋予景物以新奇和生命活力,使戏曲的综合性艺术达到“红花绿叶两相宜”的境地,增强演出的感染力,使观众享受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刘杏林.戏曲舞台美术六记[J].戏曲艺术,2009,(1):

    105-108,118.

    [2][3]陈彦.图书馆目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30-231.

    作者简介:

    常 晨(1982-),女,蒙古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