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戏曲文学的独特审美形态
范文

    姜春梅

    【摘 要】中国戏曲的文学剧本,有着自己特定的审美范畴及其表现形式,并将这种审美态势一直保持、发扬和流传至今,它以饱满抒展的东方情韵,构成区别于西方戏剧的另一种样式,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艺术审美世界,成为东方戏剧艺术体系中,最为独立与完善的一个典型代表。

    【关键词】中国戏曲;文学创作;审美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23-02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其特点是以形式制约内容,以内容来丰富形式,以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这是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而,中国戏曲,作为戏剧再现艺术来说,内容是为形式让路的。中国戏曲少有话剧那样复杂的内容,而是精炼、概括、集中和形式很和谐。主张唯情至,可以造世界,主张主体意识,表达主观看法,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遵循着这样的美学原则,戏曲的雏型期应当是先有歌舞,之后才有故事(即戏剧文学)介入的。直至成熟期,戏曲依然是推崇“以歌舞演故事”的旧习古风。

    简而言之,中国戏曲的文学剧本,有着自己特定的审美范畴及其表现形式,并将这种审美态势一直保持、发扬和流传至今,它以饱满抒展的东方情韵,构成区别于西方戏剧的另一种样式,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艺术审美世界,成为东方戏剧艺术体系中,最为独立与完善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中国戏曲文学的创作

    迄今为止,人们所发现的中国戏曲最早的剧本出于宋代。南戏已有较为完整的剧本,《张协状元》是我国最早也是唯一现存的南戏剧本。元代迎来了戏曲剧本创作的繁荣,据史料记载,仅剧作家就有200余人,剧本多达500余部,现存的元杂剧剧作也有150余部之多。还出现了像关汉卿这样卓越的大剧作家,诞生了当之无愧的中国戏剧文学的奠基人,也盛产出《窦娥冤》和《西厢记》这样千古绝唱的中国戏剧经典之作。

    元曲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其实并不亚于唐诗和宋词,也敢与世界任何一流的戏剧样式一比高下。而其发展壮大的诱因,则是科举制度长达近百年的废黜,导致大量文人苦闷彷徨,积极投身于戏曲剧本的创作;同时,也由于元代政治、经济及思想礼教的多重禁锢,使元杂剧更加显得民间化、世俗化,它深刻地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疾苦,揭露了社会腐败的弊端,其剧作思想立意高远,其戏剧语言质朴犀利,其剧中人物形象生动,其剧本结构严谨宏大,堪称中国戏曲史上文学崛起的第一座高峰。

    明清的雜剧和传奇于元杂剧的基础之上,又有大幅度的进步,包括明清传奇的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洪昇和孔尚任等,及其代表剧作《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等等。加之清末不同地方声腔剧种异常迅猛的发展,客观上推进了戏曲剧本创作艺术取得更大的成就,也促进了中国戏曲文学一步步走向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剧本的创作,及其文学在戏剧综合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新中国为戏曲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颁布“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工作方针,按照“剔出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在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发展,并积极创造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生活的作品,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造历史题材的作品”的原则,倡导对传统剧本进行积极有效的加工改造。

    戏曲剧本在各种综合艺术手段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同时掌握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戏曲的审美趋向

    熟悉中国戏曲史的人都知道,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演出体制,历来各个地方戏种都是主张沿袭以演员的舞台表演为中心的制度。尽管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积极提倡对戏曲艺术的旧体制进行改革,并做出了大量新的艺术尝试,其中包括对西方戏剧艺术种种优长的吸纳与借鉴,包括戏曲导演体制的建立等等。而戏曲区别于其它戏剧品种最鲜明、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其表演的程式化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剧种风格。从而,体现出戏曲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趋向。

    任何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审美客体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审美主体——社会发展趋势与大众文化生活的强烈要求及其消费结构的变化应运而生的。

    戏曲艺术创作说到底是一种审美活动,尽管戏曲创作也有认识活动,但是,这种认识活动如果离开了审美,那么,它就脱离了艺术的轨道。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活动主要是再造性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及情感体验活动,其目标是感受审美价值。新时期剧作家既从理论上认识美的规律,又在作品中实践着对美的认识,在对作品进行审美把握和创造的同时,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艺术表现生活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尽管条件再好,不可能复制出包罗万象的现实生活。中国戏曲在表现上,往往用以虚拟实、以简代繁、以神传真、以少胜多的手法来解决这个矛盾。故而,中国戏曲表演有着属于自己的、东方式的,与世界上其它任何戏剧品种都不尽相同的艺术审美取向及其表演样式。在维持生活本真模样的基础之上,戏曲表演的这座“熔炉”依然在永续不断地添加着“美”的基因,锻造着“美”的胚体,并坚持不懈地将诸种艺术表现手段整合为一,并将其牢不可破地融为一体,打造“美”的戏曲艺术经典。以严格的指标性要求,不断地规范着舞台表演的进程,不断地规范着伴随着历史创新所诞生的表演程式,不断地向着更高更强的目标挺进。无论是极度的夸张变形也好,还是妙漫的抒情浪漫也好,或者兼而有之,无数地方戏曲品种对自身艺术的期待、追求与试验,都是立足于维护与保持戏曲的歌舞化、韵律化、通俗化的水乳交融,保持戏曲舞台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艺术为一体。

    至此,中国戏曲艺术已经具备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审美思维体系,它从古老的传统文化、道德、思想模式中,提炼浓缩出属于中国戏曲艺术的灵魂——写意传情。这种形神兼备,重在传神;虚实相间,重在写意的整体综合性,诠释出了中国戏曲特立独行的本质,亦成为东方戏剧的楷模。中国戏曲表演所具备的艺术技巧与技能,无疑是戏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构成了戏曲审美的内核、意蕴及其全部的精神追求。在戏曲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这个艺术的客观规定性一直没有改变,并由此构成了中国戏曲艺术丰富多彩的特殊性和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三、审美理想的视角选择

    在新编历史剧的创作中可以看到,许多作品取材的途径是从历史典籍与历史传奇中获得创作依据,并在虚构与创造中生成,这是戏曲创作一贯采用的题材来源。戏曲作品与历史结合,使历史从原有的时空走向当代的现实,历史因戏曲增加了传播范围,戏曲因历史扩展了创作领域。对于历史剧来说,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阐述的历史精神等,必须符合历史真实。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反映出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这应该是历史剧创作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但是,剧作家在用戏曲艺术的形式表现历史的时候,由于其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不同,必然带来观察历史角度的不同,赋予历史现象解释的不同,反映历史现象的手法也有不同,因而,创作的历史剧类型也不同,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特点,历史剧在历史真实性的把握上也不同。

    可见,戏曲的根本任务是对美的创造,它在本质上是审美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审美便没有艺术,没有审美也就没有戏曲。

    参考文献:

    [1]谢艳春.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J].当代戏剧,2010(03).

    [2]骆婧.民间戏曲的适应与变迁对戏剧文化生态研究的一种构想[J].中国戏剧,2009(04).

    [3]邓小秋.网络戏曲的前景展望[J].中国京剧,2008(0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