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级英语》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
范文 | 刘可 【摘 要】目前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英语专业高年级《高级英语》课程中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课程中的教学案例,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探讨如何在高级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思辨能力;辩证思维;批判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18-02 一、何为思辨能力 在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被视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到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思辨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对不同意见坦然和开放的思维习惯,一种时常自省自我观点可能会存在错误和偏见的修养,这其中不可缺少的素养包括逆向思维方式、多维度思考方式、辩证思维方式以及批判性思维方式。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对思辨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以及测量维度模型。Peter Facione等(1990)在“特尔斐”项目(The Delphi Project)中构建了一种思辨能力的双重结构模型,将其分为认知能力(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与情感特质(好奇、灵活、自信、开放、公正、诚实、理解等)两个维度。国内学者文秋芳等(2009)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层级模型,将思辨能力的测量维度分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指的是“自我调控能力”;第二层级则包括认知能力,即技能(分析、推理、评价)、标准(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以及情感特质(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 二、《高级英语》课堂实践 《高级英语》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旨在通过英语听说读寫四种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听力理解、即席发言、连贯表达、辩论、演讲的技巧与能力,同时扩大词汇量、培养词义辨析能力、提高阅读技巧和阅读速度、培养归纳与总结主题能力,使学生具备较熟练的交际能力。本课程阅读材料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通过阅读和分析所选材料,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思辨能力的培养即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些环节和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提高理性思辨能力,进行辩证性、逻辑性、批判性思考。思辨不是接受一切知识,更不是否定一切和怀疑一切,而是客观分析,理性批判。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授课教师,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是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教师必须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熟悉,如教材收录文章所反映的英美文化、文学、历史、西方政治、哲学以及社会诸多方面的背景知识。其次,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论素养,如政治哲学的演变、西方文论等。最后,教师本身应当广泛涉猎并善于总结和思考,只有通过日积月累,广泛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报刊,才可能在课堂上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与学生展开高效的思想对话,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教学案例1:飓风与自然灾害以及政府决策 张汉熙编写的《高级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摘录了一篇关于卡米尔飓风登陆美国墨西哥湾,对沿海地带造成巨大灾害的报道文章。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授课材料的选取和课程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关照社会现实,将历史文本和当下时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引入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当下政治、文化现象。在学生的课堂展示部分,除了介绍飓风的有关知识,学生还可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安全事故,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从学生的展示和反馈中可以看得出来,经过对汶川地震、马航失联、巴西足球队空难以及江西丰城电厂事故等分析,学生们大多增加了对灾害预防机制和救灾应急机制的了解,掌握了世界上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方面成效显著的国家(如日本)所采取的多项措施,增强了对质量保障和协同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作为教师,在展示环节过后,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展开自由讨论。 问题一:有些人认为,一个国家的伟大不是体现在统治者、艺术家或科学家的成就上,也有人认为,一个国家的伟大体现在国民的安乐上。 问题二:我们应该把更多的钱用在当前的问题上,而不是用在可能有助于我们后代的长期的研究项目上。 问题三: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是必须的,但并非任何时候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问题适合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寻问题本质,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积累素材,对辩论和即兴演讲以及写作方面都大有裨益。思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倾向,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事件的解析,有助于学生跳出以前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而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 教学案例2:语言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和权力斗争 思辨能力的培养应当不拘泥于教材和书本,从一个点出发,可以延伸到与其相关的诸多问题和更广的层面。在这一案例中,通过学习《酒馆闲聊与标准英语》,学生可以就语言差异、网络流行语的流变,以及文化交流和碰撞、阶级固化现象进行思考。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搜集近期网络和媒体热词,将它们与标准、传统的汉语表达进行比较,得出对于网络热词和流行语的较为全面的看法。学生的展示中罗列了大量的新词、热词,以及表情包,进行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后,学生总结出了对于网络热词的理解。首先,流行语的出现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言论自由化的结果;这些流行语大多带有调侃性质,有些属于自嘲性质,有些则将矛头对外,言语中不乏讥讽之意。更有甚者,带有一定的庸俗化和低俗化倾向。其次,流行语是鲜活的语言表达,但其流行时间较短,很快会被新的流行语所取代,其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经典内涵和普世价值。最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充斥着流行语和表情包,导致人们的表达趋同化,缺乏精确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展示和讨论环节之后,教师向学生提供以下话题,进一步锻炼、强化其思辨能力。 话题一:当很多人都质疑权威的时候,社会才能更安定。 话题二:电子通讯媒介如电子邮件和电视,阻止了人们有感情地交流。 话题三:学生们应该带着怀疑的态度对待他们所学的任何东西。他们应该质疑老师教给他们的东西,而不是消极地接受。 话题四:随着知识的增多,事情不是变得更好理解,而是变得更复杂更神秘。 思辨能力中一个重要的智力特征是“独立”“公正”和“开放”。独立地思考,勇敢地质疑权威和经典,以开放的心态认识问题,这些是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反馈中,大多认为类似的辩论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讨论之后,往往有茅塞顿开之感,跳出了原有的思维定式,突破了原有知识结构的束缚,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多元化,更具包容性,也更有哲理性。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教学重点应从传授知识向培养思辨能力上转变。结合国外有关思辨理论的模型,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若干思辨能力,培养其思辨倾向。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教师准确提出关键性问题,鼓励学生收集、分析和总结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以不断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而为培养他们各方面的思辨能力提供土壤和动力。 参考文献: [1]Falcione,P.A.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The Delphi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 )[M].Millbra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 [2]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