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繁荣与危机:文化消费背景下IP的反思与对策 |
范文 | 周皓 【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追求符号价值意义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中国普遍传播开来,消费主义浪潮冲击着社会的各方面,文化也成为一种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如今,作为草根文化的网络文学成为消费对象,影视业界争夺热门知名网络文学的改编版权,形成IP“热”的现象。 【关键词】IP;文化消费;网络文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49-01 一、文化消费 近几年,一大批网络文学改编的IP影视剧在收视率、播放量上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了各界人士对IP的关注与讨论。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已经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早在1998 年,痞子蔡在BBS 上发表的《第一次密接触》,在2000 年和2001年被分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可谓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之滥觞。网络文学似乎已经成为孕育成功影视作品的沃土,制片方大量囤积拥有大量“粉丝”的“超级IP”,推动内容版权费一路飙升。然而,在看似繁荣的IP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问题。 二、反思 (一)过度“神话”IP,忽视内容切实性。“IP热”体现出过度依赖网络文学,而忽略了原创优质劇本与内容创新。“超级IP”《盗墓笔记》被改编成网剧,该剧播出后,爱奇艺网站点击率节节飙升,总播放量超过20亿。然而,该剧内容粗制滥造,穿帮镜头众多,前后内容缺乏逻辑,被观众所吐槽。究其原因在于原著中许多天马行空的想象部分,难以用镜头化的影视语言实现具象化表达,缺乏对改编内容的创新与形象化展现,忽略内容编剧的切实性与可行性。 (二)大众文化市场化,经济效益驱使。网络文学属于大众文化、休闲娱乐文化,多为消遣性、娱乐性内容,不同于传统的弘扬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主流精英文化,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游戏以及其他产品,形成产业链,是对大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同时满足大众的精神娱乐需求。大众文化以迎合教育水平较低的消费集体的娱乐与休闲需求为目的,而非将广大公众导向一种实质未受损害的文化。 (三)受众盲目追捧,媒体推波助澜。受众的盲目追捧,是IP被二次甚至多次开发不可或缺的因素。《微微一笑很倾城》改编自顾漫的同名小说,微博上有关该剧的话题超过百万条,八月同名IP电影上映。利用“粉丝效应”和品牌效应,充分开发IP产品,形成书、剧、影、游联动效应。媒体在这过程中推波助澜,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对业界关于IP的不断重复报道,影响受众的感知和重要性的判断,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 三、发展策略 首先,注重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把握与深刻理解,才能准确掌握受众的行为偏好。无法准确把握受众的需求心理,永远不知道受众到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掌握受众的需求脉搏。对IP的改编应注重把握社会效益,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一味跟风只会得不偿失。防止出现低俗、肤浅,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的内容,注重IP内容的文化性、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其次,剧本是影视剧的基础,改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目前从网络文学中寻找优质IP进行改编成为大势所趋,但受众所诟病的是内容过于脱离现实,不符合实际,逻辑上存在缺陷,挑战观众的智商。在内容的改编方面应该尽量贴近真实生活,不能盲目照搬原著,做到既要保持原著的原创性,也要把握内容的真实性与贴近性,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尽量多用形象化的镜头语言表达脱离实际的想象。 最后,由于编剧在短时间内容无法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时间成本高,相反,网络文学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网络发酵,积累了大量的读者。制片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使得收视率和票房有保障,大量购买IP版权改编。一经播出后,没有达到受众心理预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观众一边吐槽IP内容,一边点击观看,而制片方要的就是点击量,高点击率意味着高投资回报率,制片方又会去寻求更多的IP,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结语 笔者认为,不能过度依赖网络文学的内容,不能将IP“神话”,应该注重内容本身,理性对待IP。这些受欢迎的IP,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没有被呈现。制片方应该坚持内容的贴近性与切实性,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注重娱乐性、文化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吕,杨镜.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困境与出路[J].文史博览,2010(01). 作者简介: 周 皓(1992-),男,四川眉山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