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摄影机的运动对电影语言表述形式的意义 |
范文 | 曹熔 【摘 要】电影发展的初期,摄像机是作为一个客观的记录仪器出现的,没有被赋予任何内涵。而当摄像机发生运动的那一刻起,电影才具备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基础,这也是蒙太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 【关键词】摄影机;运动;电影语言 中图分类号:J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122-02 最原始的移动摄影,是将摄像机固定在一个移动工具上来实现位移变化的,随着视角由客观被动变得主观能动,摄像机的移动范围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尝试着让被拍摄者的视线与观影者的视线重叠。因此想要了解电影的艺术手法,必须先了解摄像机的运动和运用,本文从以下几个基本角度去尝试分析。 一、画面结构 所有被表现的物体,都是以一种组合的形式呈现于画面之中,这些物体都是客观存在的,将这些客观物体重新组合排列,通过摄像机镜头呈现在观影者面前的结构,就是画面结构。经过第一步对素材的拣选,第二步就是对画面中将呈现的物体进行排列组合。 最初,电影对于画面的呈现,并没有任何加工的痕迹,只是作为一个记录工具,从某一固定角度,无意识地记录画面。这种记录方式体现出来的内容,与我们观看一出舞台剧并无差别。但是,随着人们对摄像机运用越来越熟练,对画面布置于内容表达影响的探寻,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一)通过另一个客体的表情、肢体语言、状态的变化来体现需要描述的对象的变化。比如,通过描述一场音乐会观众面部神情的变化,来反映音乐的跌宕起伏。 (二)通过对局部细节的放大,赋予事物思想内涵。比如,对慢慢浸润的干涸的河床的描述,体现雨季到来的复苏和生命的滋长。 (三)故意打破传统的审美秩序,从而表现不寻常且多半具有破坏性的变化。比如,一个垂死挣扎的人面部被汗水打湿的乱发。 (四)改变视点,或者是选择反传统视点。通常视点的改变,会带来观影者主观情绪的改变和关注,这对于长久对峙的双方心理的描述,具有深刻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摄像机所反映的这种不客观的客观,对于影片内涵的传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全景和特写 摄像机不断进步的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焦距的选择,焦距和拍摄对象间的间距,形成了我们不同的景别大小。景别选取说起来很简单,即镜头拉得越近,景像就越大,那么画面内呈现的事物的种类就越少,但是细节越清晰;反之,镜头拉得越远,场面随之扩大,进入画面的事物越丰富,但是观影者在观看瞬间分辨的细节就越少。总的来说,无论是哪种景别,总是会配套足够的时长,而这个配比的标准和底线,就是观影者要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去辨别和理解画面的含义。 (一)全景。全景的表达方式中,相对于周围静态的景物,人物常常是以一个较普通镜头更细微、更弱化的形式出现,甚至人也成了景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手法极其容易塑造一个压抑的或是庄严的氛围。比如在影片《荒野猎人》中,当表现主人公的力量与自然界之力的差距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有时这种强烈的反差能产生讽刺或幽默感,正是由于这种对比的存在,才体现了影片的内涵。 (二)特写。特写镜头是我们常用但也是要慎重使用的一种镜头语言。它既是一种无巨细的全面展示,也是对于所有细节,特别是我们常常忽略的表情细节、肌肉变化等细微表现的放大,同时它也是镜头运动的终点。特写镜头,对于观影者的代入性和震撼感,是十分有力的,它让观影者不再处于观察者的位置,消除了观影者和演员之间的间隙,由此产生的错觉,极容易让观影者感同身受。往往这种特写镜头表达的不光是场景的变化,也是拍摄者对观影者视线的牵引和限定,更是影片想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 三、镜头的角度 (一)仰拍和俯拍。仰拍和俯拍在镜头的运动上是相反的,它们产生的效果也是相反的。仰拍镜头,往往带来的是上升的、优化的、向好的方向发展的状态变化;俯拍镜头则是批判的、压抑的、被动的状态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对于垂直镜头的运用,会起到非常独特的作用。垂直镜头往往对真实感的表现是最贴切的,特别是用于大场景或者集中視角的表现,值得尝试。 (二)斜拍和不规则构图。斜拍镜头往往能最大程度让观影者感受到影片带来的效果,特别是无序的、混乱的感受。在斜拍镜头中,可以分为主观叙事和客观叙事,即分别从被拍摄者和观影者的角度去叙事。 不规则构图是由摄像机不规律的运动造成镜头拍摄画面无节奏、无方向的晃动。同样,不规则构图也存在主观和客观两种叙事角度,分别体现了剧中人的感受和观影者的视角印象。 四、摄像机的位移 (一)描述性。在描述类运动方式下,镜头运动的作用,仅仅是忠实记录,并没有被赋(下接第124页)予情感内涵。常常我们会采用三种形式的运动,即随着剧中人物进行;利用位移的错觉对静止状态的物体动态拍摄;对同一场景或人物连续拍摄。 (二)戏剧性。戏剧性运动方式,常常被用于展现内在的某种联系或者是给出对情节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点。我们一般采用如下形式,第一,在同一空间中联系事物;第二,多角度给予特写;第三,由表演者的主观活动出发,讲述事件的经过;第四,对特定的情绪,如愤怒、恐惧等进行展示。 五、镜头的运动 镜头的运动相对于摄像机的位移幅度要小,但是对于画面的意义,镜头的位移十分重要。镜头的运动形式分为三种:推拉、摇和跟。 (一)推镜头。相对于拉镜头而言,推镜头是一种广泛运用的形式,这和我们人类的眼部生理结构和感受息息相关,推镜头是一种比拉镜头更接近人类视觉习惯的运动。 1.作用。第一,通过连续性的推镜头,交代整个影片的大环境。第二,对剧中人物或事物所处的三维环境进行描述。第三,推进运动和特写镜头一起表现剧情的要素和关键点。第四,通过推进运动,对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挖掘。第五,通过推进运动,表达了人物情绪的渐进。 2.处理角度。第一,由摄像机出发,将镜头与观影者的角度重叠,向观影者陈述剧情的发展。第二,摄像机模拟的是剧中人物的视线,多半用于描述人物心理或者是情绪的变化。第三,这是一种类似蒙太奇或者就是蒙太奇的表现手法,镜头沿着被拍摄者的视线带有方向性的推动,连接不断变大的场景或人物关系的描述,这样的手法既富有戏剧性也能引起观影者的情绪共鸣,同时点明剧情的关键点。 (二)拉镜头。相对于推镜头而言,拉镜头比较简单,我们常常见到的,是用于表现距离的变大或者进入尾声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被动的或者负面的情绪和场景描述中,常常使用推镜头来联系两者。 (三)摇镜头。摇镜头是在不改变摄像机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一种轴旋转拍摄。摇镜头也可以分为客观描述性、主观表达式、已经用于建立场景与情绪间的连接。 (四)跟摇镜头。这是上述镜头运动的一种组合,通常在长镜头里使用,但是,在使用时,一定要贴合剧情的发展需要,避免沦入炫技的流俗中,以免削弱剧情的感染力。 上述所有对摄像机运动和镜头运动的探讨,实际上是对电影表达方式的一种分析,如同语言是人类的表达方式一样,电影的语言就是通过这些镜头运动来表达的。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我们都应该清楚意识到,摄像机是一扇窗户而不是一个密闭的空间,我们不能割裂去看某一个或一段运动,而是要在整部影片中找到贴切的电影语言,因为这决定了是否能将拍摄者的意图传达给观影者,这是两者间不可替代的桥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