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识视角 |
范文 | 李婕昕++郭磊 【摘 要】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理论的结合使话语分析途径得到扩展,揭示了话语中传达的意识形态。认知隐喻研究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成为有效的意义识解策略。本文以《时代》杂志为语料范本,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该文进行批评性分析,以揭示话语中蕴含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256-02 批评话语分析(CDA)是一种致力于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话语实践被社会现实所塑就,并反作用于社会现实这一现象。虽然批评话语分析因其独特的解读备受关注,但是它的主观性和系统性却饱受争议。功能语言学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可靠而系统的分析依据。而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更开阔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前景。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描述隐喻和话语的社会性之间的关系上。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时代》杂志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呈现出语言和偏见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批评语言学的认知路径 在社会交际的新环境中,语言研究逐渐呈现出“语言转向”和“话语转向”的趋势,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学家通过语言解释社会现象,语言学家以社会为背景研究语言。其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就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Halliday(2000)就指出语言是意义系统,应从语言系统和实际使用中来体会其文化属性。他认为对语言的研究应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立场出发,阐述语言在人类建构和维系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关注的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所实施的社会功能。以功能语言学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批评话语分析(CDA)的开创者们就看到语言使用者在选择字、词、语法等方面都受到意识形态的左右。也就是说,语言是意识形态驱使的社会行为(武建国,2015)。 虽然CDA开辟了语言学研究的新天地,但是CDA却始终遭遇众多批评。Blommaert (2005) 指出CDA存在语言学偏见,它过多借鉴系统功能学的观点,过于关注语言的社会功能,忽略了人的认知功能。van Dijk(2001)也对CDA提出质疑,认为社会认知的缺失是CDA的主要理论缺陷之一。由此,CDA迫切需要与社会认知进行交叉借鉴,以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所幸Charteris-Black在2004年提出了一种隐喻分析方式: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为CDA提供了新的路径。他(2004)认为隐喻不再是词与词之間的简单转移,而是思想之间的交流,即语境之间的互换,且应该把隐喻分析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首要组成部分。随后,van Dijk于2008年出版著作《话语与语境:社会认知途径》,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引入CDA的研究当中,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认知在CDA的研究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批评认知语言学这一新的交叉学科由此诞生。 二、批评隐喻分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都是修辞格,属于文学家和修辞学家的研究范畴,但Lakoff 和Johnson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到了新的层面,使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为本的传统理论束缚,将它纳入认知学科领域。他们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成为隐喻进入主流语言学家视线的标志。所谓隐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即从简单概念向复杂概念的语言特征投射(刘宇红,2011)。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其本质都是认知的。隐喻充当一种框定机制,在话语意识形态传达和劝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通过一个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产生出语言,从而影响话语接受者的思维。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source domain)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就是将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让读者通过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孙岚,2015)。因此,对话语进行隐喻分析可显示说话者的政治动机,评估语篇对听者的概念劝导作用。 在新闻报道《一代人之声》(“Voice of a Generation”)中,《时代》杂志的作者通过报道,映射了政府和特区之间的关系,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的,企图影响和左右信息接受者对该事件乃至两地关系的理解和看法,例[1]所示: [1]Already, many locals worry that Chinas communist rulers are eroding the freedoms—like an independent judiciary and an open press—that differentiate the city and the rest of China. 句中出现动词“erode”来形容政府对香港的管辖。动词erode的中文解释是“侵蚀”,其核心含义是“破坏”。报道者通过简单概念“erode”,让读者知道了对政府和地区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负面理解,产生香港是“弱者”,其价值观被“侵害”的效果。由此强调了两者间的力量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这样的不同在例[2]中也有所表现: [2]If Wong is wary of adulthood, his beloved home, Hong Kong, is also suspended in adolescence. 该句中出现了多重隐喻表述。报道中的主要人物王姓学生代表着香港,其所对应的概念域是目标域,而“adolescence”所对应的概念域是源域。句中同时出现了与单词“adolescence”意义相反的单词“adulthood”。从上下文中我们得知,中国政府是目标域,“成年人”是源域。通过这样的隐喻,作者把中国政府比作成年人,使其区别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香港,从而对中国政府和香港做了明确的划分,也就刻画出一老一少相互对立的形象。这两者的关系用单词“suspend”连接,体现了年轻学生不想长大,香港叛逆这一概念。这样的对比让运动合理化,因为“青春永驻”是每个人的梦想,香港为保持“青春”采取了特立独行的做法也就无可厚非了。 在报道的后半部分,“老少之争”通过隐喻被进一步渲染,处处能隐藏着两者不融合的表述和偏见,如例[3]: [3]Hong Kongs very public struggle now ranks as Chinas most consequential protest since the 1989 pro-democracy rallies were crushed at Tiananmen—and young Hong Kong residents have provided the crusade with both its population and its passion. 该句凸显了新闻报道者对事件的偏袒,揭示了隐喻的本质及其在语言中的作用,让话语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句中对名词的使用尤为激进,用“struggle”和“crusade”来表述该运动。将“拼搏”和“圣战”两词作为源域映射到目标域“香港青少年”之上,不仅把源域的特点:被暴力镇压和为道义而战这两层意义映射到目标域中,凸显出该事件某一方面的特质,简化它的复杂性,引导和歪曲读者对它的理解,同时还将报道者对源域的态度以及相应的情感因素投射到目标域上,从而激发读者对香港青少年的同情和对中国政府的不满,偏见由此而生。 三、结语 作为当今迅速发展的两个流派,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各有特色,也都有缺陷。两者之间的结合具有很多的互补性。认知语言学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批评话语分析让认知语言学关注到社会和意识形态。批评隐喻分析更将语言分析和认知理解与社会知识结合在一起,解釋说话人/作者在特定类型的语篇中选择隐喻而非其他表达方式的意识形态动机(纪玉华&陈燕,2011)。通过对《一代人之声》中的隐喻分析,我们可以在本应中立的新闻报道中发现西方话语生产者对香港人士的偏袒和对中国政府的负面情绪。因此,通过相应的认知识解,读者应该对西方媒体的政治意图有所防范,认清其试图通过新闻报道推广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政治目的,恪守一颗清醒而公正的爱国之心。 参考文献: [1]Blommaert,J.2005.Discourse:A Critical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harteris-Black,J.2004.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NY:Palgrave Macmillan. [3]Halliday,M.A.K.2000.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van Dijk,T. A.2001.Multidisip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A].In Wodak,R.,Meyer M.(Eds.),Method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London:Sage,2001. [5]纪玉华,陈 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A].丁建新,廖益清.批评语言学[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刘宇红.隐喻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7]武建国.批评性话语分析:争议与讨论[J].外语学刊,2015(2). [8]孙岚.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学刊,2015(1). 作者简介: 李婕昕,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郭 磊,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现代主义文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