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
范文 | 骆天天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我们的传统音乐在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有着很重大的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很多传统音乐艺术开始慢慢消逝,还有很多的传统音乐形式遭受了很严重的损害。这对音乐文化的历史传递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本文主要从传统音乐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入手,参考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活态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56-02 一、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的社会现状 非物质文化首先是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历史的见证下代代相传,传统音乐是所有音乐的根本,它不像历史古迹那样独立存在,因此它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人们对它的认识与重视,这与传统音乐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传统音乐具有着我们中华民族最朴实的习气,拥有独特的魅力,是我们整个民族灵魂的一种体现,并且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阶段。体现出的更是一种地域的特色、言语、文明等等。音乐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种情绪表达,但是它能够从本身的小的层面来表现中华民族大层面的精神文化,因此传统文化是有着很深远的意义的。但是近些年以来,新事物的出现使得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受到极大的限制,有很多形式的传统音乐甚至出现消失的现象。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传统音乐受损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很大的影响,将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传统音乐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为了使传统音乐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延续下去,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之努力,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的活态保护 (一)对传统音乐的生态保护 一切非物质文化活动要想去进行一个动态的活的传播和延续,都要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要想去保护传统音乐,就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很多的传统音乐都来自一些民间艺人的即兴编唱,这种形式对传统音乐的出现和传承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传统音乐扎根于民间,我们应当给予这种音乐形式一定的空间,保持其完整性。这些艺人对我们传统音乐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把自己的想法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存在,我们的传统音乐传承才变得更有希望。 (二)对传统音乐的地域保护 传统音乐中有很多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方言色彩,政府和相关部门都有责任去对这些传统音乐进行鼓励和大力宣传,令更多的人去了解到底什么是传统音乐,只有这样才能缓解传统音乐在我国所处的尴尬境地,使其能得到本该有的重视,这些是传统音乐传播和延续的关键所在。目前在艺术类高校中学习研究的大多数是西方的一些音乐文化体系,对自我文化不了解造成了传统音乐很大的缺失,很多人对京剧和昆曲的了解都非常少,这对我们传统音乐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事实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魅力丝毫不逊色于西洋音乐。 (三)对传统音乐的纸质保存 传统音乐是我们祖祖辈辈在生产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最终总结归纳出来的,它能最直观地体现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传统音乐中有不少山歌、小调仅有当地人口头相传相授,或者是一些片段的记载。这就需要音乐专业人士进行大量的搜集和整理,并且完善记录下来。这些工作非常繁琐但责任重大。我们要想真正地去保护传统音乐,可以去试着把这些传统音乐以乐谱形式记录下来,通过用纸质的保存方式,把一些传统音乐的知识写进课本里面,让更多的人去学习去了解有关传统音乐的知识,对传统音乐进行一个好的保存。必须要保证传统音乐有一片净土,只有这样,传统音乐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并且为以后的辉煌铺垫基础。 三、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的历史传承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民间传承 现在传统音乐民间传承人的年纪都已经很大了,急切需要年轻人来完成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但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传统音乐并不是很感兴趣,年轻人一般都很难爱上传统音乐,这就给传统音乐的延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很多老音乐人在藝术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却不知道把自己的这些技艺传授给谁。传统音乐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很多的研究中都表示在当今的社会中,传统音乐传承人的处境相当尴尬,而传承人又是传统音乐传播的关键所在,为了应对这些困境,笔者提出了以下的几点措施:1.保护好传统音乐的生态环境,要为这些传承人的传承创造出一个好的基础;2.要去建立一个合理的体系,统一对这些传承人进行管理;3.去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对这些传承人进行相应的津贴,让他们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更有信心;4.这些传承人在传承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收取一些费用,人总是要生活,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有心思去进行文化的传承呢;5.要重视传统音乐对青年人群的教育,让他们真正去体会传统音乐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音乐才能逐代传播下去,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不至于消逝。 在科技没有这么发达的过去,信息的传递相对来说比较慢,人们之间的交流也相对比较缺乏,娱乐的方式也是很单一的,传统音乐的出现及其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生活的乐趣,人们喜欢坐在一起,对传统的音乐进行共同的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人们了解新闻的途径也变得多了起来,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传统音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传统音乐的创新就变得尤其重要。只有不断去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人们生活和习惯的变化。保护传统音乐一定要有好的办法才可以,要给老的传统音乐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只有这样,传统音乐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保护传统音乐的根本是去保护它们的灵魂,而不应该局限于只去保护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传统音乐要长期发展下去,传承方式更应该去创新,努力地去吸纳一些新时代的对传统音乐发展有帮助的事物。要按照当代人的生活特点去创新,坚持人的作用,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不断地去寻找创新的方向,不应拘泥于过去的老的模式,那样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是相当不利的。我们可以把旅游和传统音乐的传承结合起来,这也是一种创新,让它们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进行旅游开拓的同时可以把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传统音乐传播给那些来游玩的人。还可以利用现在日益发达的网络来进行传播。以那些被广泛流传的经典曲目作为基础,把当代音乐的元素融入进去,进行一个更好的创新,为的是使传统音乐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利用创新的方式去对传统音乐进行保护这个办法是非常好的。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课堂传承 很多年之前,传统音乐的发展方式是比较杂乱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近些年来,慢慢地从杂乱无章的状态变得有秩序,开始转向学校里面传播,把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学校里面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开启了一个新的环境,要想传统音乐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学校从教育的方向开始,给传统音乐的传承提出了很多的建议。要去深入分析传统音乐的现状,并根据这些现状作出合理的分析。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不相容的,传统更应该作为现代的借鉴,只有不断去调节传统和现代之间关系,使这两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才能使传统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更有条件。传统音乐也应该去进行多方向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老的模式。 在学校里面,学生和老师都要不断去学习传统音乐的背景以及艺术形式,不断进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了解到更多的有关传统音乐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在文化当中,并不孤立存在,与历史、地理、美术都息息相关。比如我国古代音乐家嵇康,同时也是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书法、绘画、文学这些领域都有所成就。音乐老师是传统音乐文化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传承者,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对音乐老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培养老师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把传统音樂的传承记在心里,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音乐才能得到一个更好的传承。教育在传统音乐的传承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教育是传统音乐传播最直接的途径,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加强教育培养,让传统音乐真正走进课堂。 (三)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自尊、认同和自信 有很多的传统音乐,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和玩乐了,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它在形式上变得更加趋向于文化,它的传播也越来越依靠一些文化的事物。很多地方都专门建立了文化馆,设立了一些专门的区域,目的就是去加强传统音乐的传播和延续。有很多地方还会经常举办一些有趣的,关于传统音乐的活动,让传统音乐有着更好的传播环境,某些电视台还经常去举办一些有利于传统音乐传播的栏目,为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传统音乐的传承变得更加方便和简单。传统音乐的继承和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或者语言的变化都会对传统音乐的传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想保护传统音乐,就得去深入了解传统音乐产生的背景,了解所处的环境。如果老的传统音乐不能得到一个好的记录和保存,很多珍贵的东西都会丢失,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是很不好的。对传统音乐要充满自尊和自信,我们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认同感,要相信传统音乐是能够带给我们信心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音乐在传承方面才会变得更加方便。 四、结语 传统音乐要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并且在这种进步和发展中,完成对自身的保护和传承。首先要注意对那些传承人的保护;然后在传播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同时结合学校里面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音乐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传统音乐才能得到好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张天彤.传统民族世界-中国音乐学教授访谈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2]丁菲菲.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实施情况的区域性调查与分析[J].人民音乐,2013(09). [3]丁菲菲.传统与多元承传与创新—后现代语境下音乐教育的思考暨第十届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述评[J].人民音乐,2016(01). [4]冯滨鲁,王清明.北海(潍坊)文化研究—潍坊音乐文化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