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美剧《尼基塔》研究的“四势”
范文

    【摘 要】中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电视剧研究,90年代也有一些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美剧接触增多,美剧研究进入一个深化阶段,如针对具体作品、从专门角度深入等方面的研究增多。美剧《尼基塔》是多次影视改编的一个成果,国内外已经有一些研究者或者从宏观的、外在的、文化的角度,或者从微观的、内在的、审美的角度进行研究。借鉴中国传统理论,通过言、象、意的逐层分析,全面解读《尼基塔》的深层内容与艺术魅力,这是优势。当然,完成这一课题要重点解决视听语言的难题。

    【关键词】《尼基塔》;研究现状;设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086-03

    一、形势

    2016年5月15日,笔者以“美国电视剧”为篇目搜索中国知网,得到总体形势如下图:

    上图表明,从1982年开始,美国电视剧研究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许荣光在《电影评介》上的文章是报道美国电视剧埃米奖揭晓的消息。[1]美剧虽然进入国人的视野,但一直没什么进展。这可能有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还有技术的原因,彼时条件还不能支持人们有更多的美剧可以观看,也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当代戏剧》1985年第2期,用半页不到的版面介绍了陕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译制的美国电视剧《档案不全》的主要内容。[2] 李瑛在《当代电视》1987年第4期发表文章《美国电视剧简介》[3],介绍了美国电视剧产生的历史,美剧的种类和拍摄情况,着重介绍了肥皂剧的特点。1988年,《中国电视》发表文章《1986年美国十部最佳电视剧》[4],《当代电视》介绍了《一九八七年美国十部最佳电视剧》。[5]《中外电视》1990年发表了《1989年最受欢迎的四部美国电视剧》。[6]之后几年,相关媒介几乎没有发表与美国电视剧有关的文章。直到1996年,廖圣清、丁国生在《新闻大学》上发表了《请看传媒如何改变“上帝”——从培养理论的视角看美国电视剧对受众的影响》。[7]此后到20世纪末,只有孙惠柱在《戏剧艺术》上发表了《戏剧·电影·电视剧在美国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文。[8]随后,因为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相关研究又有中断。新世纪初到2006年之前,也只有2000年有两篇相关文章——何延锋的《在美国拍电视剧》[9]和路爱平的《美国幼儿电视剧一瞥》。[10]2006年有两篇文章——汪佩伟和张文霞的《从美国电视剧收视调查结果看中国电视剧广告营销》[11]以及刘海宁的《文化接近和文化折扣——从美国电视剧<疯狂主妇>在中国的传播说起》。[12]

    从2007年开始,对美剧的研究进入高潮时期,如2008年有16篇研究文章,2009年有14篇。近几年网络上美剧的热播,更加深了人们对美剧的研究。

    二、趋势

    本文研究的美剧《尼基塔》,是美国CW 电视网播出的4季73集电视连续剧。

    1990 年,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的经典作品《尼基塔》使“尼基塔”这个名字成为神秘、冷艳的女特工的代号。1991年香港导演冼杞然由此翻拍成电影《黑猫》,票房突破千万港元,主演梁峥抱得当年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奖。1992年香港续拍《黑猫:刺杀叶利钦》。1993年美国也根据《尼基塔》翻拍成电影《尼基塔:永不回头》, 1997 年由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制作的电视剧集《尼基塔女郎》多达五季,令尼基塔的形象深入人心。

    美国CW 电视网即哥伦比亚及华纳兄弟联合电视网,出品过许多热播剧,2010年该机构立足前贤,大胆创新,用反向思维探讨剧本改编,最终推出谍战电视连续剧《尼基塔》,于当年9月9日在美国首播。虽逢美国橄榄球赛新赛季开幕,但依然有350万观众收看,第二天的重播也有260万观众收看。《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在首播日都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在被影迷的追捧与热议中,CW 电视网继拍续集。2012年秋季,《尼基塔》第三季再度开播,同时搜狐视频携手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推出在线网络视频,一时风靡中国,取得了每集8位数的点击率,一度飙升至中国网络电视剧的超高人气榜首。中央电视台引进、翻译、播出过吕克·贝松的电影作品《尼基塔》。2013年8月12日,美剧《尼基塔》登录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再度掀起“尼基塔”的中国热,目前已经翻译、播出了两季。同时人们认为,内地2012年拍的电视连续剧《X女特工》也是该剧的“高仿剧”。

    国外针对吕克·贝松的电影《尼基塔》以及美、加联合制作的电视剧集《尼基塔女郎》,已经有很多评论和研究,例如,Laura Grindstaff认为,重拍的电视剧重述了皮格玛利翁的故事。[13]而Mary Magoulick把尼基塔和另外两部电视剧的女主角一起看作是“受挫的女英雄”。[14]但是针对新版美剧《尼基塔》,目前成熟的评论和研究还不多见。

    国内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评论。例如,徐光淼在《从青年亚文化透析美剧<尼基塔>的热播》中认为,《尼基塔》在中国蹿红并在网络上疯狂热播的深层魅力在于,其折射出的青年亚文化如弱者的抵抗、虚拟的身份、代际的冲突等,与中国网络最大的受众群文化不谋而合。[15]再如,冯箫在《惊险与温情并存——论美剧<尼基塔>的叙事节奏美》中,从人物、情节、音效三方面,挖掘该剧的节奏美感。[16]这两篇文章刚好构成两种观察角度。前者是宏观的、外在的、文化的角度,后者是微观的、内在的、审美的角度。但两篇文章关注的文本内容、情节、研究成果等,受到了篇幅的限制。

    西安工业大学吕紫娟的硕士论文《从语言性别差异理论透视<尼基塔>人物语言特点》是2013年完成的。[17]2014年其又有2篇硕士论文研究《尼基塔》。四川外国语大学江语彦的硕士论文《对传统女性性别角色的颠覆》,以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为参照,从女性作为“他者”、女性作为话语被动接受者,以及女性作为男性欲望对象等三個方面分析美剧《尼基塔》中主要的女性角色,认为其中的女性角色颠覆了传统的女性社会性别观念。[18]北京邮电大学秦美芳的硕士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美剧<尼基塔>的字幕翻译》,通过大量例证分析剧中涉及的文化信息的翻译,如俗语、谚语、典故、四字成语、流行语以及诅咒语的翻译等,研究该剧字幕翻译如何使用归化策略,以及如何运用解释、增译、减译等具体翻译策略使译文达到功能对等。[19]

    以上两篇英语论文都能深入文本内部,涵盖4季73集内容进行研究。前者从文学角度,后者从语言角度,对《尼基塔》的人物形象或者语言特点进行形式上或内容上的分析,结论可信,开启了人们进一步的研究热情。笔者曾经发表了《美剧<尼基塔>的新闻价值观》[20]和《美剧<尼基塔>中的特写叙事》[21]两文,并在香港《文学评论》发表了《美剧<尼基塔>插曲歌词的渲染效果》[22]一文。

    从《尼基塔》在国内的热播现状来说,其研究也有越来越热的趋势。目前网上已经有各种关于《尼基塔》的贴吧,许多网友因为喜欢《尼基塔》而聚集在一起,对该剧进行专门研究。例如,音乐爱好者整理了《尼基塔》的各种背景音乐与插曲;枪火爱好者整理了《尼基塔》中所使用的武器;体育爱好者则整理了其中的格斗技巧。因为《尼基塔》采用了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段,有人全面整理了Nikita中闪回部分的时间轴;有人整理了尼基塔的整个人生故事;有人对剧中主要人物的能力、经历和性格进行分析;还有人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英语学习者把《尼基塔》作为很好的学习材料,整理了许多经典台词;还有许多人关注其中的搞笑字幕,等等。这些资料都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优势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我们可以设定研究目标,即通过言、象、意的逐层分析,全面解读《尼基塔》的深层内容与艺术魅力。这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艺理论的优势。这种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试图发展和完善影视艺术的文本细读理论,在对文本的具体分析中阐释美剧的深层审美意蕴。这种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是,通过文本分析、审美分析,探寻美剧独特的艺术特点,为当前中国影视剧创作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

    这种研究可以围绕《尼基塔》从外到内的三个文本层次展开。

    所谓言、象、意,实际上指的是影视作品的三个文本层次,即视听语言、人物形象、审美意蕴。

    这是将中外传统的关于文学文本层次的理论认识用之于影视作品分析。《周易·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周易·系辞上》中提出的“言、象、意”三个要素,经过王弼的解释,表达了人们对艺术作品审美层次结构由表及里的认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作品的文本解读理论。当代已故文学理论家童庆炳先生等人将之写入了《文学理论教程》。这一理论将中国古代言、象、意的理论用于文本分析,既包含了英美细读批评的内在精神,又超越了英美细读批评,落实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的理解。

    视听语言是指影视的艺术手段。影视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视听语言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等。通过视听语言研究,我们主要研究《尼基塔》的基本语言所包含的思维方法、创作方法。例如运动镜头的表现意图、空镜头的转换意义、特写镜头的叙事作用、角度与视点的主观含义、声画蒙太奇的剪辑效果、背景音乐的情感氛围、插曲歌词的渲染效果等。

    人物是影视艺术的表现中心。对美剧《尼基塔》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主要围绕尼基塔、艾丽克丝、迈克尔、珀西、阿曼达、伯克霍夫等进行。网上有人如此概括,“沙漠之花——Nikita(尼基塔)”“蜕变的蝴蝶——Alex(艾丽克丝)”“带刺的玫瑰——Amanda(阿曼达)”“护花使者——Michael(迈克尔)”“天才与呆子——Birkhoff(伯克霍夫)”“为真理而生——Ryan Fletcher(莱恩·弗莱彻)”。当中虽然少了珀西,但其概括尚能抓住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也有人从组织的家庭色彩来概括各个人物,例如珀西被当作大家长父亲的角色、阿曼达被当作母亲的角色。

    综合人物的身份与特点,本研究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即珀西的领导艺术、阿曼达的心理战术、尼基塔的特工本领、艾丽克丝的特殊身份、迈克尔的情感世界,以及伯克霍夫的电脑技术等。尼基塔的特工本领表现在其枪法、判断力、格斗技巧等方面,体现其残忍、勇毅的性格特征。艾丽克丝的特殊身份包括其身世、身体、身手等方面,体现其软弱、聪明与美丽的性格特征。迈克尔的情感世界在剧中由其复杂眼神表露出亲情、友情、爱情,体现稳重、善良的性格特征。此外,珀西的领导艺术在于其运筹帷幄,心狠手辣。阿曼达的心理战术表明她敏感聪明、乖张怪戾。伯克霍夫的电脑技术表现他灵活机巧、软弱善良的性格特征。

    审美意蕴方面,我们可以从《尼基塔》所包含的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入手,也就是该剧所反映的美国社会状况,导演、编剧等所表达的主要价值观念。例如,《尼基塔》所反映的国家、“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当今时代美国民众的亲情、爱情与友情;通过死囚被训练成特工为国家执行秘密任务所反映的青年肉体、身体和心理之间的背离,等等。

    四、劣势

    从言、象、意三个层次分析影视作品,“象”是中心,普通观众也是通过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故事经历来欣赏一部影视作品。不管是传统文学理论还是新的叙事学理论,它们对人们理解影视作品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因为这一点,人们研究影视作品往往从文化角度或者从文学角度形成皇皇巨著。但从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即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并非易事。所以,研究美剧《尼基塔》的文本层次结构,难点在于视听语言分析。既要研究镜头、场景、段落、灯光、轴线等视觉要素,以及背景音乐、插曲、人物对白、旁白等听觉要素的含义,又要研究镜头的运动形式、蒙太奇、转场等基本语法的运用,更要研究它们对于表现人物关系、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解决视听语言的难题,明白其对于人物形象的意义之后,重點要放在对《尼基塔》的审美意蕴的理解上。尼基塔的故事自著名导演吕克·贝松之后的反复改编而广受欢迎,使尼基塔几乎成为一个原型意象,本身说明其内容的丰富复杂。CW电视网4季长达73集的电视剧《尼基塔》,反映当今美国生活甚至世界各国生活,范围十分宽广。由人物、情节、环境等反映的编导对于当今社会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也是本研究把握《尼基塔》审美意蕴、深究其艺术魅力的逻辑终点。

    为做好美剧《尼基塔》的研究工作,应该努力把握好如下几点。

    一是拉片式的文本细读和调查记录相结合,在观影中把握其运用的各种视听要素。也就是说,要观看、记录、思考《尼基塔》各种视听语言的运用情况,分析其对于连贯情节、塑造人物、表现意蕴的特殊作用。

    二是传统叙事学中的典型分析法和新叙事学中的角色功能分析法相结合,在情节还原中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要在整理剧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主要事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是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道德伦理批评方法与审美批评方法、心理批评方法相结合,在美学的、历史的辩证分析中把握该剧的深层意蕴,即《尼基塔》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历史内容和思想内涵、哲学意味。

    参考文献:

    [1]许荣光.美国电视剧埃米奖揭晓[J].电影评介,1982,(12):33.

    [2]美国电视剧档案不全[J].当代戏剧,1985,(02):30.

    [3]李瑛.美国电视剧简介[J].当代电视,1987,(04):45-46+36.

    [4]雨荣.1986年美国十部最佳电视劇[J].中外电视,1988,(03):156-157.

    [5]王占海.一九八七年美国十部最佳电视剧[J].当代电视,1988,(07):29.

    [6]沙白.1989年最受欢迎的四部美国电视剧[J].中外电视,1990,(02):46.

    [7]廖圣清,丁国生.请看传媒如何改变“上帝”——从培养理论的视角看美国电视剧对受众的影响[J].新闻大学,1996,(03):49-50.

    [8]孙惠柱.戏剧·电影·电视剧在美国文化中的重新定位[J].戏剧艺术,1998,(05):43-48.

    [9]何延锋.在美国拍电视剧[J].中国电视,2000,(01):53-55.

    [10]路爱平.美国幼儿电视剧一瞥[J].电视研究,2000,(05):77.

    [11]汪佩伟,张文霞. 从美国电视剧收视调查结果看中国电视剧广告营销[J].市场观察,2006,(06):66-68.

    [12]刘海宁. 文化接近和文化折扣——从美国电视剧《疯狂主妇》在中国的传播说起[J].新闻爱好者,2006,(06):14-15.

    [13]Grindstaff, Laura. A Pygmalion Tale Retold: Remaking La Femme Nikita.Camera Obscura. May2001,Vol.16 Issue 47,p132. 44p

    [14]MAGOULICK, MARY. Frustrating Female Heroism: Mixed Messages in Xena, Nikita, and Buffy.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Oct2006, Vol. 39 Issue 5,p729-755.27p

    [15]徐光淼.从青年亚文化透析美剧《尼基塔》的热播[J].当代电视,2014,(02):44-45.

    [16]冯箫.惊险与温情并存——论美剧《尼基塔》的叙事节奏美[J].艺苑,2014,(05):34-37.

    [17]吕紫娟.从语言性别差异理论透视《尼基塔》人物语言特点[D].西安工业大学,2013.

    [18]江语彦.对传统女性性别角色的颠覆[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19]秦美芳.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美剧《尼基塔》的字幕翻译[D].北京邮电大学,2014.

    [20]李先国.美剧《尼基塔》的新闻价值观[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27.

    [21]李先国.美剧《尼基塔》中的特写叙事[J].传播与版权,2015,(12):75-77.

    [22]李先国.美剧《尼基塔》插曲歌词的渲染效果[J].文学评论(香港),2015,(06):97-10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