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天山脚下锡伯民间舞——贝伦纪实
范文

    李春晓

    【摘 要】西迁是锡伯族历史上经历的多次迁徙中最著名的一次,这次迁徙令锡伯民间舞在舞蹈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与蒙古族舞蹈、哈萨克族舞蹈的相像之处。面对这些表面上的形似之处,对于锡伯族民间舞的主流文化,也就是在其独特的风格以及标志性的动作语汇上需要进一步挖掘与探索,这是未来锡伯族民间舞更好传承与发展下去的关键。本文借助笔者在新疆伊犁地区察布查尔县的亲身学习经历,以纪实的方式,以锡伯族民间舞中最为盛行的一种舞蹈——贝伦舞作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感触,在基本体态、肢体关节的发力方式、动作质感上逐一进行对比,从而使以贝伦舞为代表的锡伯民间舞所特有的民族风格特点更加明确。

    【关键词】锡伯族;贝伦舞;动作风格;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78-02

    一、初见天山脚下的锡伯民间舞

    天山脚下,伊犁河畔的河水不仅孕育着哈萨克族,还孕育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锡伯族。它西迁而来,仿佛被连绵不断的天山山脉阻隔在另一个世界里。这对于出生、成长、学习都在东北地区的我来说,怎样也不会想到能够亲身经历与体会该民族舞蹈中蕴含的艺术气息。幸运的是,借着去新疆伊犁支教的机会,我走进了这个民族的故乡。怀着对这个民族几乎未知的心情,来到了锡伯人的故乡——察布查尔县,从此便开启了一段获益匪浅并记忆深刻的锡伯民间舞——贝伦的学习体验之旅。

    在察布查尔县歌舞团,我初次看到了从老艺人们身上流传下来的正宗锡伯民间舞。在此过程中,观看到萨满舞以及贝伦舞的部分作品展示。作为萨满教祭祀仪式之一的萨满舞,一改以往对祭祀中仪式的步骤表现,仅仅保留了形象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程式化舞蹈动作风格。此外,贝伦舞也因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创作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在形象的选择上,以人物本身为主,由男女共同完成。在动作的选择上,也是完全凭借人物内心的情感而舞,随心而舞,在表演中出现的舞蹈动作往往不以表现高超的技艺为主。这充分证明了随着时间的变化,虽然是在最初民间舞产生之时具有与生俱来的风格特征,但是随着人类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品的风格也同样会与时俱进。也就是说,在把握总体风格的基础上,民间舞的风格在不断变化,这是时代的变化,它需要人们去适应。也许是因为生存于新疆地区锡伯民族的绝对优势,会与伊犁河畔边的哈萨克族、蒙古族舞蹈动作元素相交融,这就不免在锡伯民间舞中会渗透着其他民族舞蹈的元素。这仿佛是我在初次观看时,感觉锡伯民间舞的动作形态与蒙古族民间舞动作形态极其相似的原因,同时这也成为我心中的疑惑。

    二、亲身体验锡伯民间舞——贝伦

    在我看来,除了文化因素、宗教因素会对民间舞风格产生影响之外,对于新疆锡伯族民间舞来说,地域性因素与历史阶段性因素也同样在锡伯民间舞独特的风格特征形成等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精彩的舞蹈离不开舞蹈本身的塑造者,对于一名优秀的舞者来说,通过其作品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艺术风格和他们对于舞蹈这项活的艺术品进行精雕细琢时的要求。固然每个人的要求会不同,每个传承者或舞者都会存在着主观上不同的理解与表象的差异,这导致当下的锡伯族民间舞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相继产生风格迥异的成果,这些成果无关乎好与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存在着丰富的内涵并且独具风格特点。正因为如此,才会形成纷繁复杂的大千文化,不断滋养着我们的生活。新疆伊犁民族歌舞团业务副团长胡绪涛的锡伯民间舞,可以说是在传承民间舞的道路上自成一系,对于锡伯民间舞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进入到他的锡伯民间舞——贝伦课堂的教学之后,令我改变了最初对锡伯族民间舞的看法,同时也似乎渐渐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几番尝试练习基本动作之后,使我感受到锡伯民间舞其实是外表看上去简单,实际在动作表现上不易达到要求。并且其动作语汇也与蒙古族舞蹈存在着较大差异。从基本体态来看,蒙古族舞蹈要求提跨、立腰,上身略微后靠,胸部稍敞;而对于贝伦舞来说,其基本体态略显自然,重心需保持在双脚中间的位置上。从肢体关节的发力方式来看,蒙古族舞蹈注重腕部发力;而贝伦舞却注重指尖带动腕部的弹动。从动作质感上看,蒙古族舞蹈以步态轻捷,舞姿洒脱为主;而贝伦舞则强调步态稳重,舞姿张弛有度。

    以上这些区别看似简单,但稍不注意就可能把握不住贝伦舞所特有的民族风格特点。对于贝伦舞来说,由于锡伯族的祖先是鲜卑族,作为鲜卑族的直系后裔,锡伯族从血液里就自然会流淌着祖先的热血与激情。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热血与激情促成了当今锡伯舞蹈中基本动律的铿锵有力,更是与当时西迁时沉重下坠的步伐息息相关,近而形成基本动作扎实稳固、完全舞动起来时带入感极强的特征。其动作起范很大,过程设计精细,动作过程中需要运用恰到好处的力度,也需要对身体有极强的控制力,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协调性,同时又能收放自如。在舞动时更需表现得顿挫有度,虽然动作大体看来是不复杂的,但是亦需要舞者思路清晰,充分明确动作路线、动作规格,这样才能达到要求,将动作张力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其舞蹈的闪光点。想必这就是该民族舞蹈能够博得观者关注的原因。

    三、暂别锡伯民间舞——贝伦

    短暂的时间内,锡伯族民间舞的风格魅力已深深吸引着我。如今锡伯族民间舞已经逐渐进入课堂,成为课堂中训练、教学的内容,其风格特点与基本的动作元素,甚至已经被伊犁地区的学生们掌握。此外,锡伯贝伦舞相关的舞蹈作品接连问世,不仅扩大了传播锡伯族民间舞的人群,更向我们证明了一个民族背后伟大的力量,让发扬这一民族舞蹈文化不再仅是锡伯人的责任,而逐渐成为全体中华民族舞蹈人的责任,这无疑对锡伯族民间舞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处在这个地区的舞者及編导正在对其进行提炼与总结,相信不久以后,一部系统的关于锡伯族民间舞的理论资料就会呈现出来。可见,在舞蹈工作者的积极推动下,已经形成了锡伯民族舞蹈的发展趋势,对于锡伯族民间舞的发扬更是成为了当下尤为重要的事情。在传扬及发展的道路上,对于老艺术家们、传承者们的采访是极其必要的。在我看来,拜访老艺术家、传承者,一方面是出于对传统艺术文化原始形态的尊重,有助于对其进行保留;另一方面,在聆听传承者感受的同时,给予继承者一些启发,这必定会受益无穷。

    对我个人而言,在这次近距离接触锡伯民间舞的过程中,唯一的遗憾就是未能有机会与老艺术家们、传承者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我以“暂别”来形容本次的离别,期待下次与锡伯民间舞老艺人的近距离对话,争取对锡伯民间舞能有更多理解,并能获得更深层次的造诣。

    四、结语

    锡伯民间舞的发展具有鲜明的融合性特征,西北锡伯族具有将自身文化与主流文化交往的意识。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更不应该缺乏在有意识的认同中,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从周边民族文化中脱颖而出,在西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特色文化。我的这一程仿佛与当年的锡伯族西迁相似,但又略有不同,那时迁徙的艰辛如今不复存在,不再能亲身感触。但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产物是可以保留下来的,大力弘扬艺术的精髓,其影响十分深远,甚至会使一个民族长盛不衰、永不枯竭。

    参考文献:

    [1]孙慧佳, 王莹莹.“同化”与“融合”-从民间舞看东北、西北锡伯族的文化适应策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7.

    [2]博雅杰,尹爱青.试论东北、西北锡伯族音乐、舞蹈的文化传承[J].文艺争鸣, 2015.

    [3]关庆珍.畜牧农业活动对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10):288-28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9: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