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究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范文 | 韩乐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乐器涌入中国,单簧管就是其中一种,它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特点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截至目前,单簧管在中国已经传播了百年之久,虽说单簧管艺术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但是还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从研究单簧管艺术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历程入手,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创新单簧管艺术并促进单簧管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单簧管;中国;传播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36-02 单簧管是木管乐器的一种,又名黑管、竖笛和克拉管。由木料、硬橡胶或金属制成,有一个鸟嘴形的吹口和圆形的空心,诞生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19世纪末传入中国。单簧管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低谷走向辉煌,值得我们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一、单簧管在我国发展的历程 (一)1900年至1960年——单簧管在中国的成长繁荣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单簧管才传入中国,穆志清先生是最先从事单簧管演奏的,之后在北大音乐系任教,努力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学习单簧管的学生。赵坤厚、秦鹏章都是中国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都有着极高的单簧管演奏技术。后来,著名的单簧管教授张悟先生编写了《新疆舞曲》、《苏北调变奏曲》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单簧管乐曲,非常受人们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之后,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借助单簧管乐器创建了很多爱国主义的乐曲,单簧管艺术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 (二)1960年至1970年——单簧管在中国的艰难发展时期 1960年到1970年之间,我国文化之路上也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对于外国的文化、物品等都抱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单簧管这种舶来品也难逃厄运。很多的优秀音乐家、器乐家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进行创作,吸收中国民歌素材大胆进行创新,才让单簧管这种艺术得以延续下去。在这期间,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的束缚,创造出来的作品少之又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向振龙先生的《红色娘子军》,极大地受到人们的热爱。单簧管之所以能够在这段艰难岁月中坚持下来,正是因为有些有识之士的不抛弃、不放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这代的年轻音乐家去学习。 (三)1970年至今——单簧管在中国的成熟时期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思想逐渐得到解放,文化产业得到了成熟的发展。不仅有更多的外国音乐作品、乐器传到了我们中国,我国的音乐、乐器也走出了国门,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的明信片。在这个阶段,单簧管进入历史发展新时期,1998年,我国第一次承办了一次大型的亚洲国际单簧管音乐节,十六个国家的优秀艺术表演者汇聚一堂,通过表演,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在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张朝先生创作的《晚上吹的调》,极具中国文化韵味。 二、如何更好地促进单簧管在中国传播与发展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中国单簧管学派 单簧管本身就是从外国引进的乐器,外国在教学方面也更加具有优势,不得不承认我国单簧管的发展还是与其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应该总结自己的经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优秀的单簧管艺术家要加强与其他先进国家的音乐交流,高校之间加强交往,请一些外国优秀的单簧管演奏家来授课,传授一些演奏单簧管的技巧,来进一步促进单簧管在中国的发展。要想单簧管在中国长时间发展下去,就需要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在中国构建起单簧管学派就是一个很好的内化途径。通过构建单簧管学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中国的思想、民族文化得到体现,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此外,还可以借鉴萨克斯、钢琴等乐器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改进。 (二)植根民族文化创新单簧管作品,形成自身特色 引进单簧管乐器是让其成为传达中国声音的工具,所以引进之后就需要我们将其运用到我们的音乐体系之中,演奏中国传统乐曲,用外来乐器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以前,引进单簧管乐器之后就只是演奏外国的歌曲,一味按照西方的审美风格来演奏,认为只有外国的乐曲才能演奏出优秀的单簧管曲子,殊不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谱写的乐曲素材非常丰富。比如,黄安伦的《幻想曲》、辛沪光的《草原歌声》、孟昭霞的《关中舞曲》等都是蕴含中国文化的作品。演奏出具有民族化特征的乐曲才是中国发展单簧管的精髓所在,我们可以吸收中国优秀民歌、国粹戏曲、民族舞蹈等音乐来演奏单簧管,让两者共同发展。此外,还可以在创作之中融入颤音技术、音响技术等,创新与发展单簧管的演奏技术与风格。 (三)高等院校建立起独特的单簧管教学体系,培养单簧管传承人 第一,高校要优化单簧管的教师队伍,提升单簧管音乐教师的准入门槛,以便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加强对单簧管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努力提升教师们的综合素质,让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演奏水平随时进行更新。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创新的思维,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练习的好习惯。第二,在高校建立独特的单簧管教学体系是发展单簧管的基础,对单簧管的教学工作不断进行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并丰富教学内容,努力形成一个多元化、综合化的單簧管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培养出单簧管的传承之人。单簧管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重视起学生对音阶的日常训练和增强学生手指、舌的灵活性,这对于提升单簧管的演奏质量至关重要。第三,不仅仅是大学,小学、初中、高中也要努力进行单簧管教学,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学习到这一乐器。第四,让家长认识到单簧管这一艺术的魅力,让孩子从小在单簧管艺术的熏陶之下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做好单簧管的普及工作,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单簧管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有些孩子从小开始练习钢琴、琵琶,却极少有人练习单簧管。单簧管之所以没有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正是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不密切。为了能够让人们认识到单簧管的艺术魅力,高校要承担起相关的责任,在平时的招生中要加大对相关专业的招收人数,提供相关补助奖学金,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进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进行表演、义演,鼓励学生开设单簧管培训辅导机构,到培训机构担任单簧管代课老师。地方文化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也要有意识地对单簧管进行推广,定期举办社区、乡镇单簧管表演比赛,选出最美社区、最美乡镇。只有拉近与人们的距离,那么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单簧管,参与到单簧管的传播与传承的队伍之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短短一百年单簧管能够在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属不易,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瓶颈,要想更好地促进单簧管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就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中国单簧管学派,植根民族文化,创新单簧管作品,形成自身特色。此外,高等院校建立起独特的单簧管教学体系,培养单簧管传承人,做好单簧管的普及工作,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至关重要。相信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把单簧管这一乐器发扬光大,真正演奏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中国之声。 参考文献: [1]曾光.探寻中国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与发展之路[J].黄河之声,2015(08). [2]胡鹏程.单簧管演奏艺术的技能要求和艺术表现简析[J].音乐时空,2015(17). [3]崔华,张溯.浅谈单簧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J].电影评介,2010(15). [4]马妮.浅谈单簧管训练与教学[J].音乐天地,2008(04). [5]郭凯,褚艳.浅谈音乐美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J].大家,2010(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