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管理学通识课程的思政培养 |
范文 | 程佳琳 马兆俐 摘? 要: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非管理类专业学生也非常有必要学习,可以将管理学作为通识课程学习。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管理学通识课程有不同的特点,相应地,在融入思政要素上也会有所不同。非管理类专业管理学通识课程中思政要素的融入主要从个人的目标管理、终生学习的思想创新、辩证思维和加强团队合作几方面进行培养。 关键词:管理学;通识课;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4-0170-04 Abstract: Management is the core basic course for management majors. Non-management majors are also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Management can be studied as a general course. Non-management major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learning general management courses. Correspondingly,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ll also diffe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management general course of non-management majors is mainly cultiv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al target management, life-long learning, ideological innovation,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strengthening teamwork. Keywords: management;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按照学科分类,管理类专业必须设置管理学基础课程,这是其后分门别类管理的专业基础,是必修的核心课程,其他十二大门类则几乎很少有将管理学原理设为专业基础课甚至是选修课,而这十二大门类的专业人才也都将面临管理组织、管理员工、被组织管理、自我管理的境地,这些专业人才也需要学习和掌握管理学原理的基础知识。 一、管理学是所有专业学生的通识基础课 管理学对所有学生都很重要,应该成为所有专业学生的通识基础课。 (一)个人发展 相较于中学阶段的单一目标和家长、老师指导帮助更多的生活来说,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是成为真正社会人的中间过程,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中,无论什么专业,老师、辅导员都不可能管得过多,各专业课程安排不同、学校和社会活动多丰富多样,就需要学生自己能够做好自我管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作息、运动、活动等内容,选择课程、交友、交流、实践等不同学习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的社团,甚至于管好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好每个月的生活费用管理,实际上这些就是最基础的管理。从学生个人生活、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非常好的自我管理者,相应地,可以增加这样的通识基础课程,供各专业学生选修学习,以备做到更好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 (二)团队合作 无数经验教训显示,没有人能够一个人成功,团队合作越来越重要,成为各专业学生必须能够做到的重要基础能力,而团队合作则需要更迫切的管理学理论与实践才能做到。无论是中外各种类型的教育实践,都免不了小组或者团体学习共同完成作业和实践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专业也经常布置各类的合作作业或者小组作业,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更少的“搭便车”者,也让每位同学从中获得锻炼和收益。然而如何全力协作以完成团队共同的任务,其中则涉及到许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各专业学生都要了解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获得团队合作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能力,为将来踏入社会、与同事们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整体管理 诚如前述,大学阶段除了专业学习之外,还有其他的种种团体活动,宿舍、班级、专业、年级组、团委、学生会、各种社团组织,即使不参加学生会社团等这样的组织,学生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由人”,班级经常有活动,班级经常需要参加专业、学院、学校的各种讲座、活动,这些不是能由着学生个人的兴趣来决定要不要参与,多数时候是必须要参加的,无论你喜欢与否。所以,这实际上还是各种不同层级组织的管理,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身价,理解组织的价值、组织的目标及任务,学生才会真正地投入到组织中,才会共同完成学业与活动。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学生、社团组织中的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角色,各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管理学,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做好大学期间的各样管理或被管理工作。 (四)职业规划 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将来都是要走向组织走向集体的,即使作为自由职业者,也需要与社会接触与合作,对于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更是需要衡量有一技之长来安身立命,还是要晋升成为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虽然任何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数量都不是很多,但确实是需要兼备专业技术的管理人才,而这些兼具技术的管理人才多数并没有学习过管理学,而是从基层实践工作中慢慢掌握的管理方法与技能,这样势必限制一些專业技术人员成长为优秀的管理人才,造成个人发展的不确定甚至不可能。因此,从个人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所有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管理学,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础,为未来发展做好规划。 二、通识管理课程与专业管理学课程的不同 作为通识课程的管理学,与管理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管理学在教学上确实存在着差异。 (一)偏重基础 管理学的普遍原理是依据组织管理的内涵,研究内容侧重于原理性的理论。而作为非管理专业学生的通识管理学课程,则要偏重基础的概念和内容,不需要做太深入的理论研究,如理性价值、感性价值等等,重点强调管理理论的一般内容,管理与管理者,管理的职能这些基础知识就可以了。 (二)强调自我 不同于管理类专业着重于组织管理的视野和角度,非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学通识课程则更多地要强调自我管理,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生自我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时间管理、目标管理、领导沟通、与人交流、计划激励等方面,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日常学习生活做好理论指导,并从而形成一生的财富。 (三)注重实践 非管理类专业管理学通识课程的注重实践,强调是注重身边的管理,而非各大公司企业的管理案例这类实践。换句话说,结合非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学学习目标与学习需求,将管理的理论与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各项具体实践中,引导、分析、带入讨论的案例也以学生平时所接触的为主,比如决策部分就可以通过决策理论、方法、程序的学习让学生分析环境与个人特点、兴趣爱好,确定自己未来的目标,进而形成详细的计划等等。 (四)关注未来 虽然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刚毕业时一般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但是,他们中很多人都会成长为具有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所以,还是要做到关注非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未来,帮助他们做到在做好专业技术、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具备管理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激励、团队合作、创新发展的能力,这样才能使管理学发挥更大的优势,也给学生未来做更好的准备。 三、通识管理学课程的思政培养要素 课程思政内容要点的选择性不但要与课程知识点相关,还更要注意与求学学生特点紧密相联。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原理通识课程时,可以选择如下思政要素。 (一)注重个人目标 个人目标对所有的学生都非常重要,目标决定了大学生努力奋斗的方向。古希腊有句谚语:“目标明确的人总是比别人更容易找到通往天堂的门。”事实上,成功和幸福总是属于少数人,人生的胜者只占总数的1%或者更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生活和奋斗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即都有为之努力的明确目标。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一综合卷》杂志2014年载文报道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对50岁以上人群的追踪调查发现,对未来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人,患上中风的风险要远低于那些几乎没有人生目标的人。这个听起来比哈佛大学那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追踪似乎更有说服力。管理类专业,即使学生未接触过,在报考志愿选择专业时他们也能明白管理类专业以后是要做管理人才,甚至于有些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时如果从基层做起,他们会产生迷茫,认为这不是管理而是被管理。实际上,即使是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够作为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和员工管理,都需要从基层做起。而非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目标可能更多的是在其专业技术素质及能力上,但是这样的专业技术企事业、行业单位一样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所以,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实现更高的成就就必须具备管理学的知识与能力。 (二)关注思想创新 创新是唯一能够永远存在的能力,无论是从国家、组织到个人,都必须具备时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就大学生而言,必须结合管理学职能中的创新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将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思想意识与能力素质。众所周知,学校所学专业都为已有知识,而未来的工作基本上面对的都是未知问题。区分员工素质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而大学,则是培养学生思想创新最后的环节,也是最有现实性的环节,管理学原理课程要同其他课程一起承担起这份重任。 (三)培养辩证思维 现在,大家面临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科技、经济、生活相关都更新迅速,各种各样的信息更是纷至沓来,如果不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则很容易落入思维的牢笼,轻则耽误自己,重则有损国家和社会。所以,高等教育一项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帮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形势时能够正确分析面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做好自己,最终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优秀人才。各个专业都会将培养辩证思维作为专业培养的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内容目标,各专业会将其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正是由于专业过于强调专业性,更需要从管理学视角来理解和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 (四)加强职业合作 职业合作、团队协作是社会的基本要求,大学里要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职业合作能力,尤其是工科许多专业更需要在校园里就开始分组或者集体完成一些设计实践作业,因此,在非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管理与被管理者的思想、领导与激励能力进行教育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贯彻合作,进而共同完成学业或者其他实践、活动任务,并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为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通识管理学课程思政培养方法 理解了所有专业都需要学习管理学原理的通识课程,管理学原理通识课程与管理类专业管理原理学科基础课程的不同,思政要素也要有不同的体现,必须加强对非管理类专业管理学原理通识课程思政要素的融汇培养。 (一)家国情怀的目标管理 管理学原理中涉及到专业的目标管理(MPO),即组织全员确定组织目标及每个人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的基准。而在对非管理类专业学生课程思政培养方面的目标管理,则是依据决策的理论、方法、环境分析、程序、方案、评估等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应用于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人目标制定、实施的目标管理。因为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而且又没有情况完全一样的两个学生,所以就需要在学习决策理论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形势、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特点,在尽可能多了解的前提下,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当然人生目标可以比较宏觀,而大学目标则可以比较具体。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在国家、学校、专业、个人这个目标链上寻找和确定合适的目标,培养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相联系、培养学生为国家、社会奉献的思想精神,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