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纪录片创新角度浅析《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 |
范文 | 江翰林 李贤 【摘 要】从2013年以来,中国纪录片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随着中国纪录片政策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纪录片越来越多。纪录片的创新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取材上,把已经拍过的优秀纪录片拿出来再重新拍摄,通过不同的记录和叙事方式,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主题,这也是纪录片创新的一大特点。本文就2013年的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浅析中国纪录片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纪录片;创新 中图分类号:G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83-02 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新疆,到达中西亚地区,最远到达意大利罗马。这条商道贯通中国与中西亚,甚至蔓延到欧洲,为中国的商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在商业交易过程中,跨文化传播现象得到进一步体现,为中国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丝绸之路是最早的东西方文化传播的通道,正是因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有如此地位,以此为题材的纪录片有很多。早在1980年,中央电视台就与日本NHK电视台联手创作了纪录片《丝绸之路》,在国内获得好评如潮。2006年,两家电视台再度联手创作了《新丝绸之路》这部纪录片,两部纪录片在创作题材与创作手法上相类似。201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自己创作的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同样是丝绸之路的题材,但是在创作手法上体现出更多的创新意识。 一、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内容简介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这部纪录片与前两部以丝路为题材的纪录片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这是央视的原创纪录片,纪录片讲述的是当下新丝绸之路上所发生的事。它以现代社会的个人为切入点,以一个线索串联到丝绸之路曾经发生的故事,将丝绸之路的古与今穿连到一起,创作手法十分新颖。为了纪录片的顺利拍摄,摄制组穿越了横跨欧亚的十多个国家,以北京为起点,到威尼斯结束,以丝绸之路将这沿途的一切连接起来,把亚欧大陆这大约2000年的历史串联起来,全面展现出丝绸之路在文化、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成果,纪录片展示了在丝绸之路上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以纵观历史的眼光,回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历史,还原出世界最古老的中西方文化傳播要道曾经的辉煌。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共分为八集,每一集都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从远方的梦想谈起,到丝绸之路的新疆,再到终点意大利,还有很多被丝绸之路的精神影响到的人们,共同再现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他们共同有的,不仅是在新丝路上,表现出的丝路精神,还有的是他们共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就获得如潮好评,这不仅仅是选材的优势,更多的是在选材的基础上,拍摄手法的创新效果。 二、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创新意识的体现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较之前两部关于丝绸之路题材的纪录片,有很多的创新之处。 (一)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改变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在创作理念上秉承“中国题材、国际表达”的纪录理念,摒弃了《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这两部纪录片以讲述历史的角度展现A出恢弘的历史的叙事风格,将拍摄视角指向现下在丝绸之路上生活着的普通人。通过对普通人的介绍,将新丝绸之路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历史上,更是体现在现代。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拓展了新丝路的价值,将“讲述历史”的一贯记录风格逐渐转向“平民叙事”。 随着中国纪录片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人物专题题材,创作理念都逐渐从宏观角度转到个体角度上,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讲述,从普通人身上看出精彩的点。同时,因为创作理念的改变,视听语言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不再像之前的纪录片一样,利用纪实拍摄的理念,拍摄的画面没有任何美感,只是单纯的“记录”。镜头多是用长镜头与广角镜头,剪辑少,画面抖动明显,清晰度不高。之前纪录片大多数创作理念是为了“讲述”,画面只是为了配合解说词,所以并不注重画面的美感与质量。但是在《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素材多,剪辑衔接很有技巧性,景别使用的串联非常流畅。比如朱晓玲家的养蚕室,画面从对蚕的特写逐渐向下,再转到主人公身上,完成多个景别的转换,画面清晰可观赏性很强,同时画面也有很强的代入感。 把拍摄视角转到普通人身上,利用视听语言的细节处理得到感情的升华,这些都是《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理念创新的体现。 (二)叙事方式的改变 1.叙事方式与结构的改变。《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采取时空跨越以及交叉叙事结构来叙事。《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每一集中空间范围广,讲述人物数量众多。时空关系上,打破了正常的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将时间的横向与纵向结构相互交叉呈现,表现出一种网状结构。将三维地球与丝绸之路和十字坐标的定位相互穿插结合,将时间与空间从鸟瞰、微观、宏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与观看,从事物侧面多层次地展现丝绸之路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把真实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这种空间上的大范围转换已经超越了观众日常的视觉体验,会让观众感到新奇,吸引观众的目光。 在叙事结构上,每一集都采取交叉结构叙事方式,多个故事同时体现。在每一集中都有很多的人物,他们将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同时,在叙事时,采用现在进行时的时态,“现在正在发生的”这类提示词告诉观众,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丝路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就在身边。 2.“宏大叙事”的个体化表现。“宏大叙事”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已经越来越不被大家所接受,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艺术门类当中,“宏大叙事”逐渐被看作是一个贬义词。在之前的《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中,对于历史,导演是以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历程的,这就是所谓“宏观叙事”。但是,宏观的叙事方式只能带领观众去了解历史,并不能去得到视觉的享受与情感的升华。《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就摒弃了“宏大叙事”的讲述方式,从“小个体”逐渐呈现出“大历史”。在“宏大叙事”的个体化表达的前提之下,整体的叙事效果有了多角度的创新效果。 首先,《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叙事对象呈现个体化。8集的纪录片当中,每一集都会讲述很多小人物,从这些普通人身上,能看出在新丝路的进程中,社会以及丝路的变化。例如王诗琴带着脚伤依旧在米兰的大街小巷穿行,又例如国际长途班车司机王建平每天枯燥却又饱含意义的工作,以及他对女儿的亏欠,这些真实的情感夹杂其中,让平凡人的生活变得感性起来。每一个鲜活的例子,每一个都是普通人的生活,这些“个体”再一次将我们的视角带回历史上丝绸之路。导演利用这样的叙事方式,让“丝绸之路”这个名词以不同的角色进入人们的视野,觉得这个名词不再仅仅只是历史上的一段辉煌,“丝绸之路”依旧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影响到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正如导演陈晓卿说的,“这些个体才是复兴丝路的希望”。 三、纪录片创新的发展趋势 纪录片创新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同时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未来纪录片创新的发展趋势,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政策环境不断优化。2013年中国相继成立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和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两大联盟。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控制了纪录片整个生产流程,通过多种方式寻求合作,为纪錄片行业制定了行业标准;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在纪录片播出渠道方面给予重大帮助。在超100家省市台中,每天播出30分钟的《纪录中国》栏目,让更多的人了解纪录片的存在。这两大联盟的成立,一方面在纪录片人才培养方面给出了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纪录片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将纪录片的制作团队与宣传团队相互结合,体现出纪录片更优质的资源整合。由此可见,国家对纪录片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政策也在不断优化中。正是由于先决条件在此,纪录片创新就有了基础条件。 其次,纪录片呈现产业化与类型化趋势。中国纪录片发展缓慢,早期纪录片还是在他国的帮助之下拍摄完成,拍摄理念以及质量都差强人意,而且并没有体现出中国的特色。同时中国纪录片在后期宣传以及营销方面缺少完整的产业链,使很多好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因此,中国纪录片创作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增大播出机会,扩充播出平台。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设立纪录片基金会来保证纪录片发展的资金需求。未来,纪录片要形成产业化规模,在拍摄以及后期制作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政策与对策,同时资金能够得到循环,促进新的纪录片不断诞生和发展。 其三,纪录片呈现受众平民化发展。纪录片层级曾经群体十分有限,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与人民素质的提高,纪录片越来越受普通民众的欢迎。正是受众群体的改变,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也在逐渐发生改变。纪录片逐渐将拍摄对象转向普通民众,不再是以说教的方式单方面传播知识,而是努力使观众达到共鸣,得到主题的升华。 四、结语 本文以《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为例,阐述了中国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在创作理念上有“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的理念,把视角对准生活中的普通人,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却又能够有强烈情感共鸣的感觉。这8集的纪录片,为观众展现了一幕幕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中国纪录片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进步,经过30年的摸索与进步,已经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未来的纪录片市场会呈现出好的发展态势,这是值得期待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