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思辨
范文

    王志红

    [摘 ? 要]新课程改革十几年来,高中历史教学界一直在探索实现有效教学的路径。从有效教学的发展方向上看,有效设计是有效教学的佳径,即是要做到课标引领、教材依托、问题导向、以史证论、精于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 ? ?G633.5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25-0071-03

    一、有效教学释义及发展方向概述

    自从有了教育,教育的管理者和执行者都在思考以下问题: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其核心就是如何实现“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有效教学是对教学方法论问题的思考。

    近代以来,西方一代代教育家对有效教学都有过深层的思考,也有了很多伟大的成果。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把有效教學寄托在“班级教学”中,即单位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更多的学生,注重班级的“大规模”。于是,教育实践领域开始寻求与这种“大规模”班级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后来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们对这种定型化的教学模式逐渐产生怀疑,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这标志着有效教学实践即研究的第二阶段出现。

    有效教学实践即研究的第三阶段,开始转向“教学设计”,强调“设计意识”(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教学反思)。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辨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十几年了,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者还是一线教师,都特别注重教学的设计,以此作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利器。下面以岳麓版必修三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为列,尝试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谈谈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有效教学的灵魂:充分把握课程标准,实现价值引领

    高中历史教学有着“历史学”的特征,但由于高中学生要学习的科目较多,单科学习精力有限,所以历史教学要在有限的教材内容,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有很大的挑战性。教师充分把握课标,是较好地实现价值引领,实现有效教学设计的灵魂。

    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这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知道……主要作品”,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够说出一些作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名称,这是识记层面的要求;二是“认识人文主义的含义”,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知道作品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作品体现的精神内涵——人文主义(对人性的张扬和对罗马教会及教会势力的深刻批判)。

    (二)有效教学的载体:充分依托教材,有效解读文本

    1.课标和教材的关系问题

    课标提供了教学内容的骨架,教材呈现了教学内容的血肉。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有效教学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上,而学生手中没有课标,只有某个版本的教科书。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地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和把握,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2.问题导向是把握文本的有效途径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就是读教材。教师都有深厚的理论基底和方法论基础,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不足。有效教学必须实现教师优势和学生劣势的有效结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是较为被动的,如果能有方法论的有效引领,学生的预习将事半功倍。

    问题是,谁来把握方法论的话语权?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常有三种状态:一种是学生漫无边际地看书,把历史教材当成文学作品来读——这是最低效的预习(学习)方式,对学习历史无益;一种是学生自主地预习,自主地提出问题,然后尝试着自主地解答问题——这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虽然学生往往提出的问题较为简单,以基础知识的落实为主,且问题的思辨性不够、逻辑性不强,但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利用这一方式前教师得告诉学生如何提问;一种是教师提前制定学案,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有的放矢地预习,看一遍书就试着去解答教师提出的那些问题——这种方式最高效,因为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方法论基础,所提问题能够体现从知识到能力、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规律,但担心的是学生能否充分理解教师设计问题的内在思维逻辑。

    在当前课程体制下,实现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就是开展教师设计引领下的问题教学。

    在本课中,笔者设计了以下的问题。

    问题1:解释“文人主义” 和“文艺复兴”。

    【设计思路】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基本概念的解读。理清基本概念的内涵,就是在扫除学习的主要障碍。这两个概念解释的先后顺序也有讲究。先理解“人文主义”,它是“文艺复兴”的哲学思想基础,这个思想早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都已经产生并得到蓬勃发展,只是在中世纪时期被基督教神学压制了而已。而“文艺复兴”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义的思想变革,是人文主义在新时代的新应用。这体现了哲学上的先知后行的思想理念。

    问题2:14~15世纪,文艺复兴的背景如何?意大利为何是率先发生文艺复兴的国家?

    【设计思路】历史学习,就是站在今天,利用我们的历史观去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时常会问,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导致其发生的众多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就是希望引导学生去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点点滴滴,明白人类的一切事,不论大小,都有其深刻、复杂的背景。

    问题3: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文学三杰”。请列举三人的代表作品,并根据教材,理解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问题4: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被称为“艺坛三杰”。请列举三人的代表性作品,并根据教材,理解他们的作品是如何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的。

    问题5:16世纪,文艺复兴之风吹到英国,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问题3、4、5的设计思路】问题3体现了课标“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的要求,即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实现“认识”能力的提升。问题3关注“文艺复兴”的开始,问题4关注“文艺复兴”的全盛,问题5关注“文艺复兴”在空间上的扩展和人文主义在内涵上的升华。设计成三个问题,有历史演进逻辑的考虑,时间上前后相承,空间上由意大利到全西欧(还到了岛国英国),也体现出题材上摆脱了宗教形式,内涵上则体现为:人的地位升华——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问题6:结合【阅读与思考】部分,思考文艺复兴(文人主义)的历史意义。

    【设计思路】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有前因也会有后果,问题6就是希望学生学会这样看待问题的方式。结合【阅读与思考】,充分体现对教材文本的有效利用,不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但解决了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3.“以史证论”,理清文本内在逻辑

    历史教材,内容虽然简洁,但结构很清晰。它叙说的就是一个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并按照一定的逻辑,讲清前因后果。如同议论文一样,有历史结论、历史材料,以实现有力的论证。笔者把这样的论证,归纳为“以史证论”:“史”就是那些承载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材料,是既已发生的大事情;“论”就是按照一定的历史逻辑,从这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中推论出来的历史结论;“证”就是论证推理的过程。

    就前面提到的问题,都涉及论证的问题。

    如问题2:14~15世纪,文艺复兴的背景如何?意大利为何是率先发生文艺复兴的国家?

    学生从教材上能够获取的信息是:“基督教会垄断欧洲教育约千年之久,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之中。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一场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由于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因此这场运动被称作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既给人们带来了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不只是瘟疫造成死亡,长久以来在宗教束缚中麻木生活,活着也形同死亡。”

    这200多字的文本,给学生清楚地交代了背景,可学生该如何去把握呢?学生最大的本事就是去背去记,但如何才能有效地记忆?这时候,教师的角色就彰显出来了。

    笔者在讲解问题思路时,融合史实,还利用了政治学的一些思想来统领,使问题思路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基本的思路是这样的:

    文艺复兴是一场文化运动,其内在实质却是资产阶级与基督教神学、封建贵族阶级的利益冲突,文化是资产阶级斗争的武器。文艺复兴前,西欧社会主要阶级的利益关系是这样的:基督教会同世俗封建贵族一道,通过垄断文化教育,使得西欧的基督徒处于蒙昧状态,从而毫无障碍地攫取政治经济权益。但14世纪,意大利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兴起,造就了一批资产阶级,他们对财富的追求和人生享乐,必然同基督教传统形成根本的文化对立。这种文化对立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该不该拥有“财富”和该不该“享乐”的问题,也即是教会宣扬的“有钱即是有罪”是不是合理的。再有,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既给人们带来了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不只是瘟疫造成死亡,长久以来在宗教束缚中麻木生活,活着也形同死亡。

    所以,我们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导致文艺复兴的根本因素就是意大利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萌芽,而直接原因是意大利黑死病的蔓延。这样的结论,既符合哲学的思辨,也符合历史的事实。学生听后,心悦诚服。

    (三)有效教学的价值归宿:充分注重课堂内的生成,精于反思

    教学绝不是帮学生的学习画句号,而是引导学生画问号,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想交锋。只有发展性的课堂,才是有长远价值的课堂。因此,课堂一定要激起学生的思考争辩,让学生在思考中争辩,在争辩中思考。越思考越深入,越思辨越明晰。

    比如,本课在讲文艺复兴的概念时,笔者试着让学生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录如下:

    生甲:文艺复兴就是14~15世纪,从意大利开始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生乙:她的说法不对,应该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以上两位学生的观点有冲突了,于是笔者把问题抛向学生:“谁的判断是对的?”其他学生七嘴八舌。笔者说,他们都能指出这是一场思想的变革,一人突出其解放作用,其关注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一人说是“文化运动”,将文艺复兴这件事从文化的高度进行抽象概括。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学生听笔者这么一说,都懵了。笔者接着说,关键在于,如何说清一个历史概念,如何提炼一个历史现象的性质。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二人的说法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此时,学生自发地开始思考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之道,还异常热烈。笔者觉得有好戏看了——生成的契机出现了。

    笔者试着让学生讲讲,如何才能够把一个历史事件叙述清楚。一个学生可能捕捉到笔者用了“叙述”这个词,站起来说:就是要像写记叙文那样,把“六大要素”讲明白。笔者一听,觉得有戏,就顺势说:那你给大家下个定义吧。他说:“文艺复兴运动是14~15世纪,从意大利开始,向整个西欧扩展的,一场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的,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旗帜的思想解放运动。”他接着还指出前面两位同学的不足,一是没有解决“文艺复兴”这几个字在字面上的意思,二是没有体现出文艺复兴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笔者听到这个“历史的必然性”时,心里一亮,赶紧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了一会,大家也不是很明白。估计是他从什么参考资料上看到的,虽然他看不懂,但却记住了。

    此时,笔者把这个“历史必然性”抛给学生去思考,然后找了两个学生起来讲,但他们都讲得不得要领。笔者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准备,在学生讨论思考的时候,笔者也在想该如何解答。既然是“历史必然性”,定是有导致必然发生的理由。笔者想到了两点,一是事件必然会发生,二是其有对历史的延续性。顺着这样的思路,笔者指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同基督教势力根本对立,必然要求他們要反宗教封建势力。再加上资产阶级文化力量有限,就只能从历史上寻找支撑自己诉求的思想基础,于是找到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人文主义。这样的解读,正好解决了文艺复兴的性质——新兴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思想解放运动。

    学生听了笔者的解读,顿时觉悟了。

    教学无定式,生成的、发展性的教学成果最美。这次生成教学的成功,是对有效教学的有力诠释。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每堂课都能做到课标引领、教材依托、问题导向、以史证论、精于反思,学生学习的思辨能力被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会不好吗?

    [ ? 参 ? 考 ? 文 ? 献 ? ]

    [1]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 ?李长吉.教学论思辨[M]. 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9.

    [3]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 ?袁 ? 妮)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