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分析古典舞元素在舞蹈《扇舞丹青》中的运用 |
范文 | 王慧芳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古典舞经典作品《扇舞丹青》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结论:一个优秀舞蹈作品的成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营养的吸收。文章的末尾提出了舞蹈艺术的发展既要在继承中求创新,更要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给新时代的作品提供更多营养,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呼吸;倾拧;提沉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111-02 一、中国古典舞的定义 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1950年欧阳予先生提出中国古典舞蹈这个舞种的定义后,在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唐满城等舞蹈工作者的精心研究下,以中国戏曲舞蹈为基础,通过融入中国传统武术以及外国芭蕾舞元素,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舞种——中国古典舞。 (一)中国古典舞的起源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有着悠久历史,从古代宫廷舞蹈发展到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再到宋元时期的戏曲舞蹈,都与当代中国古典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无数人长时间的提炼、整理、加工与创作,最终流传下来的具有古典舞风格特征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1950年,曾有人将古典舞称作“戏曲舞蹈”,因为它的身上保留着戏曲舞蹈的影子,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是混合了戏曲与舞蹈的一种产物。戏曲当中的歌和舞,两者存在目的均是为了表演一段故事,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终究还是戏。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古典舞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舞蹈工作者从戏曲的套路中提炼出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动律“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作元素和“圆、曲、拧、倾”的动作规律及动态形象,结束了长期依附戏曲舞蹈的时代,这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更是几千年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二)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典舞已蓬勃发展了50多年,在这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为中国古典舞发展默默贡献的精英人才,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初期是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以模仿戏曲舞蹈动作,针对戏曲动作、戏曲表演片段进行整理与加工,创作编排古典舞作品素材主要依靠中国戏曲,为了使中国古典舞能够形成一套专业教学体系培养舞蹈专业人才,因此在模仿中国戏曲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并结合了中国武术的专业技法与动作特征以及外国芭蕾舞的训练方法,为职业舞者创作了丰富的教学课程,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代舞蹈教育家、艺术家。中国古典舞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过一段“停滞期”——中国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迎来了中国古典舞“发展期”,政治的开放,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复兴,思想的开放唤醒了民族主体的强烈意识,舞蹈教育家更加坚定信心并完善中国古典舞的独立价值与功能。 (三)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及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是圆形的艺术、是形神兼备的艺术、更是刚柔并济的艺术。伴随着时代的开放,中国古典舞蹈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身韵的创立是中国古典舞历史性的突破,更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身体与韵律的相结合,将古典舞的典雅赋予了新的艺术气息,是舞蹈的神韵与身法结合在一起的动作元素。中国古典舞是“圆形的艺术”——因为这个“圆”形的动态包含了——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八个字,“万变不离其圆”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核心元素,更是中国古典舞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根本特征。中国古典舞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在以圆形运动为核心的基础上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要求舞者以手、眼、身、法、步相互配合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中国古典舞是“刚柔并济”的艺术——在集中了以圆形运动为核心与手、眼、身、法、步为动作标准的基础上强调起伏跌宕、有动有静、刚柔动静统一的特征,这三者完美结合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审美特征。 二、古典舞元素在《扇舞丹青》中的运用 由当代优秀的青年舞蹈家王亚彬表演的舞蹈《扇舞丹青》,曾在2001年获得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第二届电视舞蹈大赛金奖。《扇舞丹青》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舞者自身练就了超凡的舞蹈技术技巧,同时也是因这部作品在创作编排上具有独特性和突破性。《扇舞丹青》这部流传至今的古典舞作品,它更多的魅力在于肢体动作的全面创新,运用舞者纯粹的肢体不仅表达出传统女子古典舞的阴柔,更是将刚强的气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呼吸”在《扇舞丹青》中的运用 人们常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足见运气的重要性。古典舞要跳得好,气的运用起着关键性作用。呼吸是人生命的象征,也是舞蹈的生命力,舞蹈表演运用了“呼吸”动作才充满了活力,舞蹈情感才得以升华。 舞蹈《扇舞丹青》中,只见舞者用呼吸带动身体的几次提沉,拿在手里的扇子好似一支饱蘸墨汁的毛笔,呼吸带动下的神情好似挥毫前的沉思、酝酿,凝神、落笔,很快进入了挥毫状态,让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由于呼吸频率的强、弱、轻、重、快、慢、缓、急都表达着人不同的情绪,运用在舞蹈中从而更加立体化了舞蹈的内在情绪,舞者仿佛融入了一幅画卷,用气势和神韵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舞蹈中,一同感受舞者用肢体所表达的美景。呼吸赋予舞蹈的生命、呼吸唤醒舞者的肢体生命力,给予更多语汇以内涵。艺术家们在编排《扇舞丹青》这一舞蹈时对呼吸运用的功力已经达到超高水平,体现出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二)“拧”“倾”在《扇舞丹青》中的运用 “拧”是中国古典舞动态美的基本要素,“拧”是以腰为轴的动作表现手段,“倾”是以胯为折点,向前或向旁倾倒的动态形象。舞蹈体态中具备了“圆、曲、拧、倾”,也就有了中国古典舞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形成不同角度的造型美。 《扇舞丹青》舞蹈中扇子置于地面,舞者身体由七点方位拧身前倾向一点,右手在地面抚扇用身体划圆收扇的动作等都运用了“拧”“倾”动律,丰富了舞蹈的运动空间,舞者手中的折扇是舞者手臂的延伸,通过“拧”“倾”动律将这把打开180°的舞扇在空中挥舞,加大了圆的形状,这是遵循了中国古典舞“圆”的运动轨迹,无不是围绕“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而进行。以“拧倾”二字为动态特征的中国古典舞,在舞台空间上有更大的视觉享受,能够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圆的曲线美。 (三)“提”“沉”在《扇舞丹青》中的运用 “提”“沉”是古典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代表古典舞的核心韵律,在古典舞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沉”是內在呼吸的外在表现,是自然形态下呼吸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经过艺术的加工所形成的有规律和有控制的呼吸。提沉分解开来就是“提”和“沉”两个元素,按照古典舞运动的一般规律,讲究先“沉”后“提”。 《扇舞丹青》舞蹈中“提”“沉”韵律贯穿始终,将扇子与肢体动作相融合,表达出舞蹈的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动作形态,将动作的幅度、力量、速度进行有控制的表达,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让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三、结语 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行在心。有人以这首诗来形象描绘这部舞蹈作品《扇舞丹青》,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充分展示了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编导将中国古典舞元素运用到《扇舞丹青》作品中,以一曲高山流水的古韵音乐将古典舞与书、画融为一炉,情景交融,使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从而使得人们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扇舞丹青》是古典舞创作一次突破性的创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舞蹈艺术的佳作,身韵元素是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元素,是中国古典舞创作的源泉。运用中国古典舞元素继承中求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参考文献: [1]杨鸥,苏娅编著.舞蹈基本功训练教程:舞蹈学专业·身韵部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李杰明等编著.舞蹈资料文献集[M].北京舞蹈学院,1992. [3]中国古典舞网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