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代部分电影画面的审美误区及思考 |
范文 | 张天硕 【摘 要】在国内影视行业蓬勃发展、中国电影逐步走向世界的背景下,电影摄影画面造型却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部分电影摄影师所创造的影像含有技术与艺术上的错误,使得影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电影本身。画面造型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的电影制作中却存在着一些审美缺陷,由此带来的电影画面存在的种种缺陷使观众的观感下降,影片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这些缺陷的出现不仅是由于一些摄影师对于电影画面存在审美误区,更是由于当代影视行业对影视画面本体重视程度的不足导致的,一些影片单纯重视演员、剧情,忽视了摄影画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在这一背景下,认清部分电影画面的审美误区所在并且重拾影像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当代部分电影画面的主要误区所在,第二部分从电影发展及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了改正电影画面审美误区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论述了电影画面的质量给电影价值带来的影响,第四部分提出了改进电影画面存在误区的三方面建议。 【关键词】电影摄影师;画面造型;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14-05 正如著名摄影大师格雷格·托兰德所说:“在构成一个电影剧组的所有成员中,只有摄影师可以说自己是拥有自由的灵魂。”电影摄影师拥有自由创造的权力,本该在电影画面中创造发挥,作为电影画面的创造者,将自身灵感的激情与丰富的想象付诸于胶片上,让每一部电影都成为自身艺术构想的花蕾,在精雕细琢中绽放出五彩的影像。作为电影画面创作者的电影摄影师应向国内乃至海外观众呈现优质的影像畫面,这就要求电影摄影师要在具有卓越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避免在影像创作中产生错误。 一、电影画面的审美误区 电影画面的审美误区,首先指一些电影摄影师通过过度曝光、滤镜及后期修饰等手段单纯地追求影视画面的“唯美感”,这种“唯美感”与电影史上的唯美主义不同,是一种忽视了画面造型、演员形象与影片叙事内容的结合,忽视了电影摄影基本造型规律的过度的、病态的、不符合美学规律的“唯美”,使影片质量不升反降。 一些摄影师认为光鲜、靓丽的画面就是“美”的标准,于是通常在塑造人物时将演员的面部过度曝光、使用滤镜进行柔化,使得人物面部“一片白”,试图达到“一白遮百丑”的效果,认为这种效果即是“美”的,即可满足演员、导演、观众的审美期待。在表现环境、表现景物时亦如此,将整个场景表现得鲜艳、多彩,大量使用光线但不注重遮挡,不注重亮暗平衡、明暗对比,并以此为创作标准延续下去。殊不知,电影是一门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艺术,在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时要思考多方面的因素,如光线的角度、光线的明暗对比在人脸上所占的面积、光线是否随着剧情进展而移动等问题,这些因素综合构成了一个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塑造,不是单纯地把人物打“白”就可以实现的。 由于一些电影摄影师没经过专业的培训、没经过专业电影院校的培养,不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拍摄中就会产生不符合电影摄影基本规律的错误,而当这种错误在这些不具备良好素质的电影摄影师的群体中扩散开来时,就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从这点上来看,当代一些电影摄影师的确存在着严重的审美误区,而这种误区产生的原因可以从摄影师、影片、艺术欣赏者三个角度说明。 首先,从摄影师的角度来说。一些电影摄影师对于“艺术美”不具有正确的理解。这些电影摄影师认为生活中明亮的、鲜艳的、优美的形象是“美”的,是符合人们生活审美习惯的,所以将这些要素用在电影中也应该是具有审美价值、为人们所接受的,而日常生活中阴暗的、丑陋的、病态的形象及环境就是“丑”的,不应该表现在电影屏幕上。这些电影摄影师并不理解“审美性”即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或快感的人类创造物,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形象确实像这些摄影师所认为的一样,是光彩、艳丽,符合大众审美的,但在电影创作中,那些阴暗的、冷峻的、给人以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同样可以具有审美性,无论是在影片《七宗罪》中的阴暗、充满暴力情绪的画面,还是《闪灵》中诡异而恐怖的对称构图,这些生活中的“丑”经过电影摄影师的加工改造变成了“艺术美”,具有了可以提升影片艺术价值的审美价值。电影摄影的重要意义在于其艺术创造性,而当一些电影摄影师抛弃了艺术创造时,影片就显得平淡无奇;抛弃了化“丑”为“美”的艺术飞跃时,影片就缺乏新意即想象力;抛弃了画面造型形式与电影叙事内容的结合所产生的可以体现影片主题的独特氛围时,影片就缺少了视听艺术的独特魅力,成为了缺少生命力的分裂镜头。 其次,从影片本身来说。不同的影片具有不同的剧情,不同的剧情要求影片在画面中呈现出不同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具有多样性,需要摄影师掌握多种造型方法,塑造出符合剧情氛围的影像。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就将影像与剧情结合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观感,影片前半部分的画面以冷色调为主,采用高反差,突出辅育院阴暗、冷峻的氛围,而在电影后半部分,经过主人公的努力,辅育院的环境好转,色调由冷转暖,画面也变得明亮、温暖,人物面部反差减小,显得温柔、和蔼,影片利用这种方法将影像与剧情结合,潜移默化中带动了观众情绪的转变,推动剧情的发展,在影片最后,主人公离开辅育院时,明亮光彩的画面与影片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师生之间的爱与关怀,使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由此可见,影像造型需要在与影片内容结合中发挥其独特魅力,而一些电影摄影师不重视剧情,不论剧情欢快或紧张,无论人物喜悦或悲伤,一味地将人物造型“唯美化”,造成人物形象与其所处的环境、影片内容格格不入,使观众产生“出戏”的感觉。 再次,从影片欣赏者来说。电影艺术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特点,造成了影片欣赏者是多元化的。电影观众往往具有不同的年龄、社会层次、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文化修养,他们对于美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摄影师给影像注入活力。绘画艺术是静止的,古典的、稳定的绘画作品受到传统艺术人士的喜爱,而后现代的、非理性的绘画作品更多地受到年轻人及消费大众的推崇,不同于绘画艺术,电影影像是活动的,这就使将多种造型元素、风格融合在一部影片中成为可能,一部优秀的电影绝不仅只受到一部分的、特定的人群的喜爱,而应在大众间广为流传,使不同的人观看时产生不同的艺术体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心理状态时观看的体验也存在变化。这点体现在影像方面就要求电影摄影师将多种“美”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影像多样化、充满活力,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期待,给不同人群带来审美快感。影片《英雄》中,张艺谋将色彩运用得炉火纯青,在不同场景中使用不同的色调,影片的每一个段落都使观众感到视觉上的新鲜,一些摄影师没有理解到这一点,整部影片在影像上缺乏活力与创造力,如一些摄影师认为人物面部“白”就是美,色调单纯的“蓝”就是夜景,不仅使影像失去了真实感,更在千篇一律的重复中使观众感到沉闷、无聊,最终导致影片失去艺术感染力。 二、影像造型在电影中的重要意义 摄影师对于电影画面存在审美误区,不仅是摄影师本身的艺术素养问题,还在于当代影视行业对影视画面本体重视程度的不足导致的。一些电影摄影师没经过专业院校的培养、不具备足够的艺术素养即成为了电影摄影师,而一些剧组单纯追求明星演员、知名IP剧本、知名导演等因素,而对电影影像本身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导致了种种问题的产生。在电影艺术中,影像本身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对影片的艺术价值有极高的影响,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最基本的特性就是照相性。”可见,要想整体提升改变电影画面,需要正确把握画面造型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 (一)画面造型在电影艺术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艺术魅力的构成中包含了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等多种元素,而摄影画面作为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艺术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尤其在视觉文化迅速发展的当今,电影摄影造型愈发凸显其核心地位。而如今一些电影导演与摄影师过于重视演员、剧情、道具,而忽略了作为电影叙事基础的影像造型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影史,我们不难看出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画面造型关系密切,而优秀的摄影师创造出的影像画面可以为影片增色。纵观电影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优秀的影片,其画面造型都是独具特色的。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摄影机,他们制作的《工厂大门》的放映标志着电影的诞生,这部标志性影片不含声音、蒙太奇、演员的表演、剧情等现代电影中的诸多元素,在这仅一分钟的电影中只含有画面与构图,仅凭单纯的影像即建立起了这第一部电影。自此,电影艺术开始在对画面的探索中发展,如何使电影画面更加具有表现力、如何使电影画面更好地服务于主题成为了一代代电影摄影师们毕生的追求:约瑟夫·鲁顿伯格在他的《翠堤春晓》中将画面造型与影片音乐节奏促成一对情人,相互间形成了完美的融合;格雷格·托兰德以他带天花板的布景、深焦摄影、诡异的广角构图而作的《公民凯恩》带动了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风尚;维多里奥·斯托拉罗在《现代启示录》中以对环境、色彩、光线充满想象力的利用,使得这部影片成为后来摄影师的“摄影启示录”;纳斯托·阿尔芒多在《天堂之日》中充分利用日出前、日落后20多分钟的时间,将温暖的光线洒满底片,不仅完美地表现出影片如梦似幻的气氛,更让整个世界见识到了“魔幻时刻”的魅力。在探索艺术新的表现手法的同时,摄影师与导演们也致力于在技术上取得突破: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界》的诞生,将画面由黑白变为彩色,使电影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詹姆斯·卡梅隆在著名电影《阿凡达》大量运用3D技术,使电影画面由平面走向多维,带给受众震撼的观感;华人导演李安也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120帧摄影也打破了传统电影摄影模式,在如何带给观众更真实、直观的效果中寻找摄影画面上的创新。 可以说,电影画面是随着电影一同诞生的,而每当摄影画面造型上的创新回归于电影本体,电影便形成了处于当时语境下的新解释,在当今的电影行业中,认清画面造型的核心地位,改变电影画面存在的种种误区,不仅可以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而且可以推动电影美学向前发展。 (二)从接受美学角度看电影摄影 艺术性与商业性都是电影艺术与生俱来的特性,在电影尚处于萌芽阶段时,无论是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还是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其目的都是通过电影来获取商业利益,从这一点出发,如何更好地迎合受众的审美期待,使影片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成为了电影生产者不断考虑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理论,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众所周知,当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增速放缓。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止步于457亿元。同比增长3.73%,终结十多年来持续保持30%年度增长率的奇迹[4],2017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271.7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04.56亿元,占比仅有38.5%,更有甚者,在2017年3月份,国产电影份额仅占4.5%,内地电影市场完全被海外电影垄断。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分析出,中国已经成为电影大国,但是并没有成为电影强国,在票房迅速增长的同时,影片的质量却没与之形成正比。这种现象从期待视野的角度分析,随着观众审美情趣的提升,国内电影创作所生产的艺术作品已经满足不了艺术鉴赏者,即电影受众的期待视野,已不能再给受众带来高峰体验。电影影像的质量、剧情的安排、演员的表演、特效的插入、音乐以及台词等各方面的制作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这是国产电影的发展在质量上的困境,也是国产电影票房增速变缓的原因之一。 上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电影摄影的画面造型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得出,国产电影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国产电影的影像质量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在美国好莱坞商业片的冲击下,观众们已经习惯了大场面、精良的制作带来的视觉盛宴,而一些在影像上平淡无奇甚至粗制滥造的电影自然就无法满足受众们的需要。改进电影画面的竞争力,不仅可以提升影片的商业价值,而且可以提升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的竞争力。 三、电影摄影画面误区对影片艺术价值的影响 (一)电影摄影画面的误区对影片的不利影响 在互联网上的电影评分网站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低分电影无一例外是粗制滥造的影片,而高分电影则普遍在影像上质量很高。一些低分电影过度重视剧情是否丰富、演员是否知名,似乎忽略了电影影像本体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在影像画面上毫无亮点,摄影师也并不具备足够的艺术素养,不能够很好地完成影像任务,某些电影过度追求表面上的“炫目”,但实则缺失内涵,缺失扎实的画面结构,使得观众在观看画面时产生不舒服的心情,一些影片过度依赖于后期特效而忽略了前期拍摄,甚至一些影片中违反艺术规律与技术规则的画面更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这类型的电影即使具有着知名的演员完善的剧本,最终的结果也是口碑低下、失去竞争力。 正如著名摄影师曾念平所说:“画面是电影的第一位,就好像一篇文章里的文字,文字要漂亮,我才读得下去。电影画面要美,我看着才舒服。”诚然,如果将一部电影比作一幢摩天大楼,那么影像画面则是大楼的地基,如果地基不稳,那么即使大楼再高大、再华丽,也终将崩塌。 (二)优秀的电影摄影对影片艺术价值的提升 从很多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优秀的电影摄影对于影片艺术价值的提升是巨大的。 张艺谋的影片《红高粱》中,运用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红色。红色具有喜庆的意味,表明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盼望。同时,红色也是生命力和血性的象征。影片中,红色的高粱地、红轿子、红色的剪纸与年画等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与农民居住的土坯房、小石桥、大瓷碗,厚重粗犷的绑腿棉裤,以及蜿蜒曲折的黄土路融合在一起相映成趣。不但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也丰富细腻地刻画出人物活动的时空背景,为影片的叙事展开做了充分的铺垫。影片最终出现的“红太阳”更强化了影片的色彩基调,这一表现主义意味浓厚的片段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段之一,最终影片《红高粱》获得了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也是首部获得这一奖项的亚洲作品。在影片《荒野猎人》中,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以及纪实美学巧妙地渗透进影片中,坚持使用自然光、不使用传统摄影滑轨,常见的短焦距摄影使得摄影机离拍摄对象非常近,以感受每个角色的恐惧和情感,整部电影的掌机大部分由卢贝兹基手持,或者是操机员操作斯坦尼康、摇臂,正是由于卢贝兹基对画面的严格追求和操作的亲力亲为,使得影片《荒野猎人》在影像上取得了极高成就,片中的全景构图讲究、赏心悦目,中近景张力突出、真实可感,就连片中的白雪都层次丰富,密度突出,甚至在某些镜头中还可以发现镜头上冷凝的水珠,摄影师对水雾的创造性利用使得受众隔着镜头就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匠心独运的影像使得《荒野猎人》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也使得全球的观众纷纷前往电影院中感受这场视觉盛宴。 在电影质量与数量的比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影像质量上占有优势的影片往往不仅在艺术上取得成就,而且可以吸引观众前往电影院观看,使受众获得在家庭电脑、电视中感受不到的,属于电影大屏幕的独特魅力。而某些影像质量差的电影则最终不得人心,被规则所抛弃。 四、改进电影画面的建议 (一)电影摄影师自身易存在的心理问题 改正电影摄影师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提升电影摄影质量的关键。摄影指导,其工作范围和性质相当于总摄影师,英文为“Director of Photography”,直譯为中文即“摄影导演”,在大部分电影的主创当中,只有导演和摄影有“Director”即“导演”的称号,仅此一词已将摄影师在电影团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想要拍摄出优美、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关键在于电影团队中的摄影师、乃至整个摄影组的水平是否过关。但国内有些摄影师却在工作时出现错误,由于自己的失职使电影整体的艺术水准下降,影响了影片的最终效果,目前国内电影摄影师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影摄影师不应过分标新立异。摄影是一门造型艺术,具有诸多的表现手法,但如此之多的表现手法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艺术规律之中的,如《鸟人》以及《俄罗斯方舟》吸收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杂耍蒙太奇,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中的交替蒙太奇都寻找到了蒙太奇的新的表现手法,电影摄影的发展体现于在遵循固定规律的基础上寻找新形式。而如今国内某些电影在摄影方面标新立异,弃传统规律于不顾,画面中对色彩的错误使用、毫无规律的镜头运动等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反感。追求创新并没有错,但是全盘否定规律的历史虚无主义只会引起创作上的断层,从而误入歧途。 2.电影摄影师应热爱岗位。在国内的电影摄影组,有一种异常的现象,不同于国外每个人都坚守自己岗位,追求精华技巧的情况,国内摄制组的一些人员具有一种渴望“晋升”的心理,轨道员希望能够成为摄影助理,摄影助理希望成为掌机,掌机希望成为摄影指导,而摄影指导却希望成为导演,这种对自己的工作不具备热情的心态使得摄影组的工作不流畅,而一些需要多年技术积累才可以胜任的工作如跟焦员、有经验的轨道员等反而找不到人选,使得拍摄时受到了限制。作为一名电影摄影师,无论处于何种岗位,一定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要追求时时“晋升”,做好本职工作,才可以长远发展。 3.电影摄影师不应急功近利。追求金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但电影摄影师作为艺术的缔造者,应具备艺术操守。一些电影摄影师选择作品时只注重金钱,在拍摄过程中也过于追求金钱利益,在选择器材、撰写规划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一些电影摄影师甚至要求“度期”,以便同时接两部摄影工作,使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出现各种影像上的问题,最后不仅使摄影师丢了工作,也让整个电影的拍摄计划延后。 4.电影摄影师应时刻反省自身。艺术道路上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电影摄影师应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切忌自满,切忌骄傲自大,应该时刻寻找自身的不足,发现自身的问题和缺点,省察自律,永远以一名学习者的心态去探索无穷的影像奥义。就像著名摄影师康拉德·霍尔说的那样:“你永远是个学生,不是大师,你要不断地往前探索。” (二)电影摄影师的技术水平是工作的基础 技术准确性是电影摄影的基础,扎实的技术功底是影像质量的保证。 1.画面构图。在摄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画面构图一直被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画面构图即取景,摄影作品一般包括主体、陪体和背景等部分,画面构图就是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绘画主义摄影即强调摄影构图的绘画性。优秀的构图可以丰富电影的表现内容,深化电影的表现含义,一些象征、隐喻的构图可以使观众积极思考,与影片的内容形成互动,陈凯歌在《黄土地》中大半黄土、小半蓝天的构图凸显了影片中“人”的渺小、《公民凯恩》中天花板的构图也衬托了人物性格的塑造。而在电影摄影中一些出现错误的构图如“卡头”等则会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不适,降低影片的艺术价值。 2.用光。用光指拍摄时运用各种光源对被摄对象进行照明,以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光线是一名摄影师必须掌握的技术,摄影是光影的艺术,布光是否出众甚至成为了衡量一名摄影师好坏的标准之一,而如今一些国内的摄影师不仅不懂布光,甚至还将布光这一摄影师的基本工作交给灯光师处理,导致了影像的光影之间出现了断裂,不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影响了影片主题的表达。可见,掌握专业的摄影技巧是成为一名合格电影摄影师的开始。著名摄影师曾念平在拍摄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时,其对画面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感染了很多工作人员:《红楼梦》里的其中一场戏,为了还原原著中史湘云“似藕一样白”的手臂,曾念平花费了数个小时布光;在拍摄贵妃省亲的场景时,曾念平为了找一块红色的帘子,跑遍了全镇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最后让工作人员连夜赶制出一张两千多尺的红布,于是最终画面中的红帘将省亲场面的庄重感衬托得淋漓尽致,完美地还原了原著中的场面;在室内拍摄时,曾念平动用了100多个12000瓦的散光灯和50多个10000-20000瓦的聚光灯,结合多年的布光技巧,最终呈现出的效果竟与真实场景无异;曾念平更是组织了几十人的照明队,手举树叶和竹条晃动,表现出了阳光光影斑驳的效果……正是摄影师曾念平对光线的纯熟运用,才使得2010版《红楼梦》成为了又一部荧屏经典。 3.色彩。1935年美国影片《浮华世界》的出现标志着电影艺术迎来了第二次重大变革,从此色彩便成为了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电影摄影的色彩运用要求摄影师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能够将不同的色彩合理运用在画面内部,起到创造情绪、渲染气氛的效果,而一些摄影师并不具备熟练的美术功底,贸然在镜头中运用互相冲撞的色彩,结果不仅没有达成摄影师所期望的“炫丽”,反而会给人带来观感上的潜意识的不适。日本动画片《口袋妖怪》就曾在1997年12月16日的节目中,在一段镜头中连续快速交替使用红色与蓝色,达到1/12秒一次,影响到人脑的控制神经,导致了播出当晚许多观众不约而同昏倒,史称“3D龙事件”。从这我们不难看出合理运用色彩的重要程度。 在具体创作过程中,除了上述三点,电影摄影还含有许多技术标准与规则,电影摄影师应时刻注意电影摄影多方面的技术准确性,确保给观众呈现出真实、准确的画面。 (三)电影摄影师的艺术素养是避免审美误区的关键 电影摄影师除了发现自身的问题,培养专业素养以外,拥有全方面的艺术素养同样重要,要重视美育的重要性。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最早由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于1793年在著作《美育书简》中提出,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臘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协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分裂。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使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分裂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完美和谐的状态。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分裂。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美育是更广泛层面中的艺术教育,如果说艺术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专业艺术素养,那么美育所培养的则是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电影摄影师作为电影画面造型的创作者,要更加注重美育,培养自己全方面的艺术素养,在完成标准的工作之余,能够根据自身的艺术积累使画面本身、画面与画面之间产生新的解释,形成新的含义。优秀的摄影师可以出色地完成电影画面造型任务,不仅可以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有利于渲染氛围、推动剧情的发展,从而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而失职的摄影师会使影片画面造型生硬、层次混乱,不仅不利于受众充分理解剧情,某些在技术上失职的镜头安排或色彩设计更会使受众产生厌烦心理。所以一名优秀的摄影师不应该只具有单纯的摄影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仅是电影画面的完成者、镜头运动的设计者,不仅仅是将画面毫无内涵地冲洗给观众,杰出的摄影师应该通过美育积累,让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位绘画大师、一位灯光大师、一位通晓影片所处时代背景、人文语境、意念隐喻、内在节奏的历史学家,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更深层出发,对于影片的影像具有更独到的见解,产生顿悟与妙悟,最终将自身对影片内涵的理解物化,并在银幕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摄影师斯托拉罗在《末代皇帝》中,将皇宫内的镜头大部分用柔光处理,再加上暖色调的光线,让人既处于一种诗意的环境中,时刻感觉到皇宫的富丽堂皇,而又由黄昏般昏暗的光线联想到了一个王朝行将覆灭,具有历史变迁的厚重感。而摄影师欧内斯特·哈勒在影片《乱世佳人》中也将电影的历史背景与画面融合,突出体现在《乱世佳人》的画面十分具有绘画性,画面的处理体现出了一种对古典油画的模仿,这是由于影片所处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古典美学推崇的特点在古典绘画中有了完美的体现,而影片在画面上对古典主义绘画的模仿很好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同时,画面中赏心悦目的绘画感也会更加吸引观众,让观众获得美的享受。但是,不论是斯托拉罗还是欧内斯特·哈勒,他们对于影片画面的安排都是基于厚重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的构图绘画、光线技巧才可以达到的,这更加体现了摄影师获得多方面知识的重要性。 可见,摄影师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一名优秀的摄影师不仅需要掌握摄影技巧,更需要懂得历史、文化、表演、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并要善于利用自身积累的创作经验与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才可以将存在于剧本中的场景融合成为电影世界中绚丽多彩的影像,并且在创作中具备足够的艺术理解力,避免产生错误。 五、结语 在电影艺术的今后发展中,电影摄影依然会常伴于电影艺术的左右,时刻影响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是人们梦想的投影,给人以认识、给人以智慧,能培养人的想象与思考,能帮助人认识生活的本质,了解人生的真谛。电影摄影师作为梦的缔造者,画面的掌控者,有责任将影像质量提高到最优,不要让劣质的画面成为阻碍电影发展的滥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