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乘天籁之声享大同中国
范文

    金晨玉婷

    【摘 要】“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优秀的民族民歌文化与那些流传千年的诗词歌赋一般,不断引领着时代美的风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民歌是人民集体创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世代流传的,无具体的词曲作者。它们无高低贵贱,都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①。立足于文化相对论中,笔者对大会赛制的利与弊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在今后对待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年轻的学习者们传承、保护,并弘扬、发展这些瑰宝。

    【关键词】文化相对论;赛制;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069-02

    2017年十一黄金周,升级版的第二季中国民歌大会正式播出,32位民歌选手与百位各行各业,各具本领的百人团,各具有地方特色的问答知识,在这温暖黄金周,展示着传统文化魅力。节目不但传播民歌知识、展示民歌文化,还让更多人了解了每首民歌背后的精神价值②。

    目前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因经济、外来元素等等的影响下面临困境,而这一季民歌大会的播出,寓教于乐,还有大量的民族文化知识点,再加上评委们通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评讲,细致的情景化舞台,地域特色的编舞与高科技技术的运用,是视觉上的享受。它让平日里人们认为有些“土气”的民歌,“洋气”地出现在了大舞台中。

    在这届民歌大会中“原生天籁,律动中国”是活动主题,其主要目的就如评委田青老师,曾引用我国著名社会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十六字箴言评论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学习别人是对的,但一定要把本民族的保存传承下来。”在这个开放、平等的时代里,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不可或缺的瑰宝。借此节目,我对民歌,对历史文化故事背景,对各个民族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有一些感想。

    一、民歌中的文化相对论

    在中国民歌大会中不仅有歌者的歌声展示,还有该民歌相对应的知识比拼,两项分数之和即为总成绩,而在每期接近尾声的两种民歌擂台对垒,凸显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文化相对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③,民歌与民歌之间无可比性,它们各有特色,无高低、先进落后之分④,各美其美。

    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每个民族的文化时常会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⑤。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生活体系与价值体系,“外来者”决不能因为自己体系内固定的因素,去妄自评判他人。

    在八期节目中有山西民歌对阵江西民歌、哈萨克族民歌对山西民歌……无论是来自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中原之声,还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田野”的北方民族之声,它们都独具特色,不可取代。最后第二季擂主在两名蒙古族年轻女歌手中产生,得主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中国首位长调民歌硕士研究生——乌英嘎,亦可谓皆大欢喜。

    文化相对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对于促进各民族间多样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共存产生了积极作用。中华大地上各个地域、五十六个民族,每个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互相影响,就如同现今的音乐学习者们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欣赏并学习着世界音乐。无可置疑,在这个民歌盛会中,节目增加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赛环节,算是增加了节目乐趣与可观性。

    二、赛制比分利弊简析

    (一)赛制弊大于利——人为化

    笔者认为节目组织形式中的擂台竞赛环节,虽弱化了输赢,但是作为一个直接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具有一定错误的导向性。就学术方面,文化相对论会造成弱势民族的自卑,不利于五十六个民族的一体聚合力。一方面,歌者是舞台常客,所唱歌曲亦是大众所熟识的,那么在表演上的认同度,会比小少民族、地域占较大优势。

    另一方面在节目中,比分比例大的百人团评分影响着最终的擂台PK,在这一环中个人认为“百人团”是分析利与弊的重要因素。例如:参与打分的百人团,其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高亢激昂的歌声、大众化的民族音乐总会比小众化的民族音乐占优;知识问答环节的比分,就推广化、教育化的民族相关知识比冷门的民族知识而言就不占优了。也就是说,百人团的知识面与民歌熟悉度导向着中国民歌大会的最后擂台进展方向。

    (二)赛制利大于弊——推广性

    高手强强对决,美妙多姿的跨境民族音乐,通过电视节目于十一黄金周八期联播,无不是引人注目的原因。年轻的人们学会哼唱悦耳的民歌,经历过那些时代风雨的长辈们回忆起他们的青葱年华,远离故土的人们因为歌声响起而情不自禁……通过“律动”,我们发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性,亦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宣扬传承发展的重要理念的目的,起到了良好的、广泛的社会作用。

    在这一点上,百人团中也体现着:热爱民歌在遥远的美国在读的生物学博士范青,积极报名参加民歌大会;热爱蒙古音乐的陕北汉子,能使用蒙语合唱;六到十一岁的孩子,他们自信地歌唱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民歌,让观赏节目的人们看到了民歌的未来。笔者认为节目组在今后开展的相关节目活动中,应继续弱化输赢概念,最好能有新方式替代有比分的擂台赛,“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⑥,让民族文化“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能以更积极、阳光的面貌展现在现代的荧屏中,能够在歌声中享受到真正的大同中国。

    三、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民歌文化需要传承与发展,中国人更需要民族自尊、自信。参加民歌大会的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激动表达,只有拥有了民族自尊和国家自尊,才能去学习艺术,学习民族音乐。只有切实体会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美,具备文化自觉,才能由内而发地“唱出自信”。

    民歌,经由祖辈们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千锤百炼,已成为各地域的地方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族的长调、短调;西北青海的花儿;江西兴国山歌;吴侬软语的江南小调等等。优秀的作曲家充分汲取民族文化养分进行创作、改编,并得到民族同胞认同流传广泛的地方民歌:王洛宾的《达坂城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雷振邦的电影歌曲《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等。年轻一代面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要有敬畏之心,不仅是学习保护它们,还应在传承音乐、舞蹈文化时,更要将自尊、品德、自信传承下来,一“环”都不能少!

    四、结语

    中国民歌是人民之歌、生活之歌也是记录之歌,民族之歌。它世代相传,口传心授,凝聚了老百姓的智慧结晶。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世界越发全球化,会有越来越多的“离散”群体。虽然地理位置发生了改编,身份意识出现了离散性,但民族的根,精神的归属感依旧存在⑦。当自己家乡的民歌一响起,其中熟悉的、真挚的乡情乡韵,就会唤起浓浓的思乡愁,唤起“故土”文化记忆,人们便能乘民歌的翅膀寻找文化DNA,回忆过去,传承民族历史。

    注释:

    ①田青.什么是民歌——一个评委的真实感言[J].田青思想馆,2017-10-16.

    ②刘桂芳.中国民歌大会》好听好看[N].今晚报,2017-10-7.

    ③章国中.从民族平等视角论文化相对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43-144.

    ④党岱.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民族音乐教育[J].贵州大学学报,2009,4:84-86.

    ⑤《文化相对论》,百度百科,基本定义第一段。

    ⑥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話。

    ⑦吴思思.浅析音乐对“离散”群体族性认同的构建[J].黄河之声,2012,7:40-41.

    参考文献:

    [1]明月.试析两种“民族平等”观[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吴家麟,汤翠芳.论民族平等[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3]周兰芳.文化相对论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承教育[J].民族论坛,2014,5(347):77-8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