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范文

    申永防 吴坤 姚星宇 权松立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同阶段产生的迷惑、畏难、躁急、懈怠等心理问题及其原因,从“引”、“破”、“优”、“效”四个方面探索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措施,旨在有效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状态,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152-02

    一、前言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1]以及十九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纷至沓来,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相继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这些研究中,对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索却不多。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2],颇受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充分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培养适应高水平创新人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前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迷惑心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等,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琳琅满目,大学生常常无法有效区分各个比赛开设的意义和侧重点,易造成大学生精力的浪费和锻炼机会的流失。

    狂热心理:国家提倡、学校鼓励、媒体对部分创新创业成功案例过于神话的报道以及大学生自身对成功和荣誉的追逐,引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潮,学生抱着“这么多利好因素,我肯定可以成功”的狂热心理,对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申报和成功开展期望值很高,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失败的准备,后期极易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畏难心理: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优渥、家人的宠溺等因素,普遍存在独立意识薄弱、依赖心理较强的现象,做事情缺乏主动性,这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创业活动时产生胆怯和畏惧心理,怀疑自己能否胜任团队负责人,影响大学生申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躁急心理:大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调研能力、实验技能和撰写报告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阻碍,使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停滞,易使学生产生躁急情绪。

    懈怠心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自申报到结项,一般历时一到两年,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大学生会发现实践活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甚至机械、枯燥、看到成效,容易出现消极懈怠的心理。

    (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后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恐慌心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在探索新的事物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压力和难以预料的结果,当项目开展不顺利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心理上的恐慌;项目进展到最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能否正常结项等种种不确定性和未知性也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恐慌心理。

    自卑心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后期,在和其他团队的成果比较中,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名次不如别人,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被延期结项,会产生自己能力不如别人的心理,如果在前面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有类似的心理压力累积,很容易在后期集中爆发,出现自卑心理。

    三、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我国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及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内蔓延,加上某些社会舆论的误导,使大学生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简单化、功利化,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社会和家庭在鼓励创新、支持创业方面营造的氛围不够,更多的是教育学生求稳、按部就班,使大学生在面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时缺乏积极主动的心理暗示[3]。

    (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校目前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4],这导致部分大学生主观上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独立承担项目的勇气和自信。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负责的部门多、承办的项目杂,部门之间缺乏良性沟通,存在部分创新创业活动多部门重复开展的现象,造成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出现迷惑甚至抵触心理。

    (三)特殊的年龄阶段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助推因素。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段,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在不断成长和成熟,是一个心理问题高发的年龄阶段。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团队协作、知识储备、临场表现、项目结项等压力容易造成大学生本就不够稳定的心理产生波动,出现心理问题。

    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动机,坚定信念。国家和高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宣传和正面引导,分类别有层次地帮助同学们认识到每一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设的意义和培养能力的目标,让学生在考虑是否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参与哪一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时候有针对性,不迷惑;高校各部门之间应沟通协调,分工协作,加强部门人员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降低部门之间重复开展活动以及业务不精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大学生的抵触心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坚定信念,降低功利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平稳的心理状态下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二)“破”:纳入基础性竞赛,打破大学生自我保护心理防线。通过开展学院级别的小范围基础性的创新创业活动,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和切身体验创新创业活动,打破大学生因畏难产生的自我保护心理防线,减轻大学生参与项目的心理压力,减少因陌生感、未知感和距离感而产生的畏难心理,揭掉创新创业活动的神秘面纱,在“体验式”引导中加深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理解,培育正确的心理认知,促进学生在正规的大型创新创业比赛中稳固心理体系的建设。

    (三)“优”: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讲授融入到高校课堂教学或者学生活动之中,以课堂或者学生活动为载体,通过线上宣传、专家讲座、案例教学等多种途径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分析和认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好心理预期,减轻突发情况带来的心理落差,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四)“效”:多渠道联动,提高疏导时效。高等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学工部、校医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多部门联动的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强化危机干预;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了解创新创业实践团队成员的状态,发现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时,辅导员应第一时间和学生取得联系,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严重者,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陪同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咨询,帮助学生尽快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造成的心理问题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陆梅芳.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创新——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8-109.

    [2]车丽萍.大学生创业力心理教育机制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1):95-99.

    [3]王慧玲.意向创业大学生的心理困境及教育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1):107-110.

    [4]刘微笑.浅谈高校应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J].高职教育研究,2018(1):72-7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