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古代发簪之美及笄礼的现代价值
范文

    李婉璐

    【摘 要】本文首节是对中国古代传统配饰发簪进行梳理,对簪文化的浅析研究。举例《簪花仕女图》综合从审美和文化角度分析发簪在不同时期所体现不同女性地位和其独有的簪文化。又从中国传统礼仪笄礼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簪的发展及簪文化对于当下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发簪;笄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235-01

    一、中国古代发簪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中记所载的古代女子的头发配饰多到数不胜数,古代女子除了对样貌的注重之外,最重视的就应当属头发的修饰了。发簪当属其中最重要之一。中国古代女子最初使用发簪是用来固定头发,用起来方便,多数就地取材,动物的牙齿、竹子、木棍等都曾经被用作制作发簪的材料。随着时代的进步,古人们的工业也变得越来越好,发簪被作为一种体现身份地位的装饰品带在头上。

    发簪不仅是在外观上有着中国风的各种雕刻设计,簪上的穗随着女子的步调摇曳也能体现出中国古代女子的婀娜多姿、妖娆妩媚、举手投足间动人的气质,小小一枚簪子即可衬托女子万千风情。中国古代记载中的女子头发上的造型多种,形成中国独有的簪文化。

    中国古代人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情感方式间接委婉,男女之间还会将发簪作为定情之物,以此来表达对彼此的情感。在中国古代发簪与当下社会中男女之间相互送戒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种含蓄婉转的表达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一种体现。唐代是发簪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时期则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服饰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普遍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发簪是其中最光彩的部分之一。

    二、笄礼

    发簪还被称为笄。簪,笄也。从周代起,女子年满15周岁之时,就会行笄礼,像男子的冠礼一样,是女子的成人礼,由家里的女性长辈为年满十五岁的女孩子盘发带簪行笄礼,方式柔美、典雅。行笄礼就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成婚,旅行女子的义务。贵族的女子受行笄礼之后,一般还要在宫中或者宗室里接受承認教育。女子的笄礼就就好像男子的冠礼但又有别于冠礼,但没有冠礼那样的全面严格。在社会地位上,中国古代行笄礼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将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权利固定在了相应的狭小范围之内,女性将以一种区别于男性的方式支撑着整个世界。对于女性的的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对于社会角色的提醒。也体现着中国古代对于传统礼仪的重视,可见笄礼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保守,体现了古代女性地位和等级。笄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遗产,笄礼在历史上,对于个人的成长起到极大激励和鼓舞作用。

    华夏先祖对礼仪非常之重视,笄礼是对女性对社会角色、人生责任的提醒。自然这个人生责任的涵义也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进行了调。女子需要自强、独立、也并非是指完全一男子强大的方式来代替自己的柔美。认清二者之间的矛盾。这个就需要女子在成年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怎么样正确认识美和独立自强的关系,也是其意义所在。

    三、发簪的发展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仍带发簪的习俗依然存在并有其意义,各民族有其不同发簪特色。形状上有长条、扁平等形状。材质有金、银、玉还有多种材质相结合的发簪。其中银簪比较广泛流传,象征着一种财富,在社会交往、民俗活动中被作为礼俗、表达情感的一种载体。这样工艺复杂、雕琢精美、寓意吉祥的和发簪带在女子的头上突显华贵大气,具有时代意义,形成一种自有的民族文化。

    玉发簪从古至今比较广为流传,古人认为佩戴玉器体现高贵之美。中国古代史前制玉的中心有三个,分别为新西兰、墨西哥和中国,但是其中只有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中国古代人认为玉乃天来之石,通常将玉用在祭祀用的器皿的制作上和雕刻一些装饰配饰品,玉簪是其中之一。佩戴玉簪是身份的高贵典雅的体现,充分展现女子的东方,美同时也是一种权利的体现。发簪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展现,传递中国人委婉之美。不同时期的发簪也存在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充分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四、簪文化对当下社会的意义

    近代发簪作为一种装饰品在生活中逐渐减少,只有在极少数中国少数民族中还在流传佩戴。今年来受到许多欧美、日韩文化的影响,多数中国年轻人更多选择西方、日韩的头饰配饰居多而忽视了中国自有的民族配饰,还有发饰的改变也使人们忽视了中国传统簪文化,发簪失去了去多固有的意义。随之而来的笄礼更是被遗忘消失。当下中国传统簪文化遇到挑战,受到许多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对于当下社会礼仪教育的缺失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等新媒体手段来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推荐传统礼仪。现代社会多注重理论知识文化,维系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礼仪教养缺失。笄礼作为中国古代女子的礼教,自然也具有教化女子的功能。但笄礼的教育功能方面从现代的角度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或缺陷,教育的内容、形式与笄礼仪式本身也颇具有男尊女卑的色彩。当下社会几乎没有类似的礼仪教导,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时代的符号继续传承中国传统礼仪。

    参考文献:

    [1]李祖旺.明清时期妇女发簪、钗、步摇闲话[J].服饰研究,2006.

    [2]谢南燕.唐代簪钗的文化意蕴[J].民俗文化,2002.

    [3]李学伟.中国古代“簪饰”文化研究[J].四川丝绸,20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