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撕裂与妥协
范文

    黄钟 王霄

    【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韩寒跨界导演的两部电影作品《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分别从创作方式、表达主题和小说与电影的跨文本转换的角度阐述韩寒电影当中难以调和的撕裂感,以及在电影创作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从撕裂到妥协的变化轨迹。

    【关键词】韩寒;跨界;导演;撕裂;妥协

    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076-02

    在诸多跨界导演当中,韩寒和郭敬明无疑是最惹人注目的,这对文坛上的欢喜冤家常常被读者拿来作比较,此般“斗法”到了2014年更是延续到影坛跨界导筒之路。虽然韩寒起步晚,在执导的数量上不及郭敬明,但在票房表现和口碑评分上却后来居上,《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两部电影的猫眼评分高达8.3和8.7,力超郭敬明执导的影片。作为为数不多的兼具作品品质与票房保证的跨界导演能够同时被资本市场、观众和评论界多重肯定,韩寒可谓是华语电影市场上最为成功的跨界导演之一。回顾韩寒的跨界导演之路,盡管仅有有限的两部作品,但却管中窥豹,从中可以看出韩寒作为新人导演的种种努力、跨越与成长,以及在电影创作道路上从撕裂到妥协的变化轨迹。

    一、坚持原创剧本到回归改编小说

    众所周知,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系列和爵迹系列都是由其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众人满心期待韩寒将其成名作《三重门》搬上银幕的时候,韩寒却另辟蹊径,一连两部电影都刻意选择自己原创剧本。跨界导演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专项优势,比如演员跨界导演的关注人物塑造、内心挖掘和表演层次,美术跨界导演的注重场景陈设、服化道细节和颜色搭配,自然作家跨界导演他的最大优势在于前期剧本创作环节,他有现成的小说作为改编剧本的基础。然而跨界执导的起步阶段,韩寒并没有选择这一捷径,坚决不从自己已完成的成熟小说改编,反而舍近求远、费力地开发全新的人物、故事,刻意地与郭敬明的创作方式做出区分、保持距离。这种自觉的创作选择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韩寒的担心,害怕观众根据他既有的文学作品早早给他的电影创作贴上标签,源于内心中拒绝被贴标签和渴望被认同的双重驱动(同样是这种内在驱动让他选择退学和参加赛车比赛),以此证明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韩寒就要努力打破观众的预想期待,这样才能不落窠臼,才能引起更多的比较话题。同时说明了韩寒的决心,他选择跨界当导演并非一时热血赶潮流、玩票之举,或是眼红别的跨界导演赚快钱、捞一笔过把导演瘾就跑,而是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开发剧本、设计人物、建构故事。韩寒的电影公司——亭东影业公司,其英文名简写PMF,即Professional Making Film专业做电影,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与志向。事实上,早在2009年韩寒就动了执导电影的心思,无奈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于是把故事写成小说出版,先后出了《他的国》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两本小说。从韩寒的自述中可以窥探出,他试图独立于写作之外,在电影创作中闯出另一番新天地,即全新的剧本创作打造出一套与小说文本不重复的影像作品序列。很可惜,这只是理想,自编自导的原创剧本创作意味着更久的剧本开发周期、更少的观众期待和更高的营销宣发成本,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原创剧本肯定不及小说改编话题性和关注度高。韩寒以作家成名,其文学作品销量一直在市场上表现强劲,小说改编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可以开发IP属性深度包装,在吸引项目投资和原著党关注上远超过全新创作的故事。在巨大的现实利益下,韩寒终将回归到代表作《三重门》的改编创作中。

    二、从怨恨到和解的父子关系转变

    韩寒原创故事的两部电影都有一贯的主题表现,都涉及父子关系这一核心敏感问题。不同的是,在《后会无期》中这个主题的表达更为显性,传达的是对于父亲缺失的怨恨和象征父权的反抗,整个故事创作都有主题先行的嫌疑,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符号和直白的观点阐述。整个电影采用公路片的类型样式,表层的情节主线是马浩汉送江河去西部履职,一路上遇见了周沫、苏米、刘莺莺和阿吕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这迷茫的旅程当中主人公浩汉在努力地寻找生命的意义。这里面既有时代家国的隐喻,故事构建的背景——主人公所在的家乡东极岛在“大岛建小岛迁”的国策下面临着被岛民抛弃的命运,这与浩汉见刘莺莺的关键情节——两人为同父异母的兄妹,即10岁那年浩汉被亲生父亲抛弃的设定相呼应。韩寒用极具仪式感的一场告别戏来渲染这种被时代或出身抛弃的悲壮情绪:离开东极岛前放火点了自己家,并意外炸毁了邻居周沫和胡生的房子,从那一刻起他们都成了无根的人,既回不到过去,又不知该去往何方,从那一刻起他们注定了漂泊和寻找,从那一刻起注定了浩汉与父亲的关系。浩汉看似洒脱,用父亲的“名言”自我安慰:带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别牵挂;而剧情的发展可以得知,父亲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么洒脱,因为牵挂所以让刘莺莺以帮扶偏远地区学生的名义打探浩汉的消息。对于浩汉而言,儿时抗台风出海的“英雄父亲”转瞬成为背叛家庭、抛弃妻子逃避责任的“狗熊父亲”,这种打击彻底摧毁了浩汉的人生信念,让其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产生巨大的怀疑。影片套用好莱坞公路电影“在路上”的旅程式结构,浩汉和江河从最东边出第一缕阳光的东极岛出发,一路横穿整个中国到达最西边看到火箭发射的大戈壁,直到旅程的最后一刻浩汉对父亲的怨恨以及生命意义的质疑都没有得到消解。韩寒最终借助旅行者号的话题来阐述主旨,浩汉、周沫等奋力逃离故土,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眼,可到头来“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片中涉及的家庭、情感、生命和父权社会的虚无、悲观论可见一斑。

    《乘风破浪》的故事相对简单,初始设定徐太浪与父亲徐正太因赛车的职业选择而父子关系紧张,加之徐正太早年入狱、没有尽到照顾妻子小花和年幼的太浪的责任。一场赛车的胜利,徐太浪试图借此契机证明自己选择赛车手职业的正确性,并修复与父亲的紧张关系,不料却发生车祸,自己竟意外穿越回父亲年轻时代。在与年轻父亲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徐太浪认识到父亲身上正直、仗义的性格魅力,改变了一直以来对父亲敌对的成见。整个故事相比《后会无期》更加圆润,没有过多的符号和隐喻,通过穿越这种老套桥段和极端戏剧化的方式来讲述一个从父亲经历的年代来理解、接受父亲,浪子回归家庭、与父亲和解的传统故事。从怨恨、抗争到和解、接受,父子关系的转变反映出韩寒探讨主题的变化,从时代之问到家庭之和的转变反映出韩寒电影格局的变化,背后折射的是韩寒创作心态上的变化,不再是与社会、世界尖锐对抗的姿态,不再执着于思想深度的挖掘与表达。从电影化的角度而言,《后会无期》在叙事上呈现出片段式和碎片化的特征,故事与表达、人物动作与语言存在比例失当,具有较明显的撕裂感;相较而言《乘风破浪》无疑更具备电影性,故事与表达、人物动作与语言融合得更为贴切、自然,更具备观赏性与娱乐性。这一方面表明韩寒作为导演更为精进成熟的讲故事技巧,更加巧妙地将个人表达隐藏在故事内核当中;另一方面传递出韩寒在电影创作上自觉地进行“自我修正”,更加屈从于故事的戏剧性和完整性而逐渐远离宏大叙事与情怀表达。

    三、从文学到影像撕裂的文本驾驭

    韩寒的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是一部极具野心之作,这从他试图探讨的影片命题:人的终极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看出来。然而电影上映后却遭遇了两极化的评价,虽然大多数观众认可了韩寒的导演水平和努力,但引来了一些吐槽:结构松散、台词刻意、段子荟萃、贩卖情怀等,甚至地嘲讽他和郭敬明:“一个Word就别嘲笑做PPT的了”。显然,这并不是韩寒拍摄之初期待和预料到的,正如前文所說,他刻意坚持纯粹的电影创作,选择从原创剧本开始创作旅程的跋涉,誓要撕掉作家身份的文学标签,可惜从小说到电影的跨文本转换上韩寒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有人说韩寒的电影更像是他文学作品的延伸,《后会无期》不论是剧情设定、人物塑造或是台词对白都大量使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以下简称《1988》)书中相同的元素,在故事的开始主角都离开了家乡,在路上呈现出人物漂泊疏离的人生状态,至于上路的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展现个体在社会重压下的无力感、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荒谬感。电影与书中都有温水煮青蛙的对话和实验,只不过书中的孟孟变成了电影中的浩汉,陆子野变成了江河。《后会无期》电影中几乎每个出场的人物,韩寒都给设计了一句“金句”来揭示人物的价值观,诸如苏米的“从小到大我都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三叔的“小朋友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以及阿吕的“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这些俏皮的金句在短时间内愉悦了观众,展示了韩寒的文字功底和才情,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但从人物塑造和故事整体而言,过分追求金句使得人物对话脱离了场景规定情境和人物性格设定,显得突兀、矫情,放大了文学化的语言手段,意味着损害了影像的叙事功能和情绪的渲染共鸣,显得生硬、直白。频繁地抖出金句、低俗的黄色段子与沉重的主题表达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撕裂,严重破坏了电影的整体协调。到了《乘风破浪》,韩寒开始有意识地克制在人物对白当中脱离情境的抖机灵、蹦金句,更加关注故事本身的整体逻辑性和内在动作性,更加遵从电影文本的影像特征和创作属性,在更娴熟的视听技巧包装下换来的代价是表达的弱化、浅层化和风格的丧失。从有追求的文艺电影降格为娱乐大众的普通商业电影,这对有作者电影期待的韩寒而言无疑是得不偿失的。韩寒在《乘风破浪》中对电影文本的驾驭看似进步和成长,实则是对自身文学性、作者性的放弃和妥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当中可以看出韩寒作家和导演两种身份的斗争,以及由此带来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撕裂感:对父亲既爱又恨、无所适从的撕裂感、为了深层表达而牺牲故事完整性的撕裂感(在苏米仙人跳段落中体现最为明显)、严肃主题与俏皮金句、黄段子之间的撕裂感、文学手段与影视技法、跨文本转换之间的撕裂感,而所有这些汇集在一起都呈现出韩寒电影的命题:个体与社会、当下与历史、现实与理想无法逾越的鸿沟与撕裂感。在修补这种创作中的暴露出来的摇摆、不坚定的立场,从已有的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在电影创作道路上跨界导演韩寒不可避免地从撕裂走向妥协的变化轨迹。从时代转向家庭,从对抗转向和解,从叛逆少年走到温和中年,但愿韩寒在平凡成长的导演路上多一份孤勇、多一分坚持、多一点棱角。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