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侗族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曲《侗乡鼓楼》中的体现 |
范文 | 王琳 【摘 要】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的音乐创作中,如何使用民族元素对创作曲目进行民俗元素的融入已经成为了音乐创作的一大趋势。《即兴曲——侗乡鼓楼》是作曲家邹向平先生创作的具有鲜明侗族音乐特色的钢琴曲,是向人们展示具有中国民俗韵味的钢琴曲,是钢琴曲目中的绚烂一笔。本文就针对《即兴曲——侗乡鼓楼》的音乐特色,对侗族民族音乐元素在《侗乡鼓楼》中的体现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民族音乐元素;《即兴曲——侗乡鼓楼》;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54-02 随着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和升级,在现阶段的钢琴音乐创作过程中,人们更多地希望将民俗音乐元素与先进的音乐表达技法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使所创作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即兴曲——侗乡鼓楼》就是这样一首民俗元素与先进音乐表达技法进行融合的作品,整首《即兴曲——侗乡鼓楼》中,侗族民族特色在曲中表露无遗。眼下加强对《即兴曲——侗乡鼓楼》中侗族民俗文化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加深对《即兴曲——侗乡鼓楼》思想内涵的理解,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对于侗族这一民族的了解,促进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民族的大发展,大融合,可谓一举两得。 一、《即兴曲——侗乡鼓楼》作品介绍 《即兴曲—侗乡鼓楼》是作曲家邹向平在1987年冬季到贵州侗族地区进行采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构思的一首具有中西音乐元素结合风格的钢琴曲[1]。在整首钢琴曲所表达的意境方面,《即兴曲——侗乡鼓楼》所表现的音乐氛围和情感意境和侗族鼓楼建筑相映衬,通过钢琴的表象风格把听觉和视觉进行有机融合,整首曲子的氛围有着浓厚的侗族地域风情特色,使听众在赏析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在围观中营造了一种轻松欢快的音乐氛围。由于其具有的代表性,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曲的素材取自于贵州一个侗族村寨,在这个村寨里面生活着古老文化传统的侗族人。在历史上,侗族人民一般都依山傍水,选择聚族而居,在地域特点方面平川大坝较少,在建筑领域更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其中。而鼓楼作为该地区民俗建筑文化的代表,在音乐中以此为标题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使整个曲目的民族特色更加鲜明地进行表达。 邹向平先生的《即兴曲—侗乡鼓楼》作为即兴曲,从结构上看《即兴曲——侗乡鼓楼》结构简练、精致,对于传统三部曲的三部性特征进行了有机的保留[2]。但是在另一方面,《即兴曲——侗乡鼓楼》又与一般的复三部曲式在某些方面有着不同之处。《即兴曲——侗乡鼓楼》的作者邹向平先生在创作中并没有单单只提取侗族音乐的地域元素,而是不断从侗族民间音乐中发掘侗族民族的精神内涵,使之与现代作曲技法融为一体,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和独特的创造力,同时《即兴曲——侗乡鼓楼》在严谨的形式和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中保持音乐逻辑的高度统一,使整首钢琴曲在结构方面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在音乐特点方面,《即兴曲——侗乡鼓楼》既保持了侗族音乐的优美、抒情的民俗音乐特征特征,又用现代的作曲技法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即兴曲——侗乡鼓楼》中民俗特色的表现形式 (一)在侗族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再创造 在我国的音乐大家庭中,侗族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份珍贵财产。在表达方式方面,侗族民歌具有多种表达形式,同时侗族民歌的内容比较丰富,取材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在侗族的民歌中,有很多民歌都通过反映侗族人民日常的生活节奏来表达侗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内涵[3]。在贵州南部地区的侗族民歌中,侗族民歌的表达形式大多都比较柔和,而且音域相比于北方比较窄,一般采用小三度或者是纯四度的音乐表达技巧。在《即兴曲——侗乡鼓楼》中,乐曲的引子部分旋律以小三度和增四度为核心,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侗族民歌自身所具有的特点。随后在乐曲进入第一章节的演奏时,音乐的行进方式是三度与二度的有机结合,是对侗族民歌主体旋律和行进方式的一种合理模仿和有效的再创造。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即兴曲——侗乡鼓楼》的创作者邹向平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大胆的创造力和高超的作曲技巧。 (二)钢琴曲中节拍的多样性体现了侗族民歌的特性 在传统的侗族民歌特点中,节奏节拍方面具有较强的多样性,混合节拍在侗族民歌中的体现相对来讲比较多。在侗族的北部地区,民歌的节拍形式大多以3/4拍或者是3/8拍的形式出现,同时在其中还掺杂着少部分的混合音符作为民歌整体结构的补充。而相比于北方的严谨,侗族南方的民歌大多使用比较自由的缓和节拍作为民歌的主要节拍,也正是由于如此,侗族民歌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够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在《即兴曲——侗乡鼓楼》的乐曲中出现的7/4、6/4以及5/4节拍,就是对侗族民俗音乐元素的充分体现。在整个《即兴曲——侗乡鼓楼》的节拍规律方面,邹向平先生也仿照着侗族民俗音乐进行了混合音符的融入,使整个钢琴曲的欣赏听众在欣赏曲目的过程中能够有相当高的实行体验,提升乐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不同主题形式的复调性变化取材于侗族民歌 在主题调式方面,《即兴曲——侗乡鼓楼》的不同主题形式的复调性变化取材于侗族民歌。利用简单的材料,通过材料的变形不断进行对比结合,使整首曲目中的音樂性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由于整部乐曲中每一个声部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独立节奏组合,《即兴曲——侗乡鼓楼》的复调效果十分强烈。在《即兴曲——侗乡鼓楼》的表现过程中,每过三个小节,节拍就会出现一次重音,这种复调式的重音效果使整部乐曲中透露出一种欢快自然的情绪,这种情感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与侗族地域文化中乐观积极的侗族人性格相贴合,是整首《即兴曲——侗乡鼓楼》透着浓郁的侗族地域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即兴曲——侗乡鼓楼》中,上下声部的节奏交替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仿佛是用钢琴在模仿打击乐器所产生的效果,表现出了侗族人在劳作间隙互相对歌的情景,使整首曲子的音调与地域色彩更加浓郁。 (四)《即兴曲——侗乡鼓楼》在行进中体现的多声部系统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侗族人民的民歌具有着多声部的音乐特色,在《即兴曲——侗乡鼓楼》的演奏中,乐曲并没有采用多声部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而是通过进行多个调性结合来表现侗族民族音乐得多样性。使侗族民间音乐的多声部的鲜明特点在《即兴曲——侗乡鼓楼》中通过另一种形式进行表达,使整首曲子在侗族民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升级,可谓是钢琴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三、结束语 《即兴曲——侗乡鼓楼》作为我国民俗艺术与先进艺术工艺结合的典范之作,在现阶段钢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音乐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应该加强对《即兴曲——侗乡鼓楼》中侗族民俗色彩表现形式的研究,以此来实现对我国音乐发展的有效创新与传承。在新时期,作为音乐领域的工作者,在对音乐作品的研究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作品中的创新成分和民俗融合成分,以此来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我国的音乐艺术健康良好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忠平.中国钢琴“新音乐”创作中的结构辨析[J].中国音乐,2016,01:150-163.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3-13+26. [3]吴丽云.苗侗音乐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之研究[J].黄河之声,2015,01:90-9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