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改革与创新 |
范文 | 王芮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美术鉴赏》课程,为培养大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全面提高文化与道德素养作出改革。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校性质,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更加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美术鉴赏》课程在实际的课程建设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达到美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三位一体;翻转课堂;鉴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6-0158-02 一、以美育人——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家庭美育三位一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下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 国外关于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将美育传播散播于不同的教育场所中,实施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的三位一体。教育家路易·多洛指出教育应该回归到人的本身上,选择最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价值观。 (一)社会美育。社会对于艺术普遍关注是近年来大众审美的新趋势,艺术不仅局限于白领、学生、艺术爱好者、相关工作者,而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这无疑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契机。在社会美育中,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博览会等公共场所,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可以切身实地的感受美术作品,全面且多元化的了解艺术。公共艺术场所应当积极组织和创办各类艺术活动,包括展览、演出、观摩等多形式的公众体验,充分展现美术教育的大众性,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融合。 (二)学校美育。高职院校应加强美育课程的建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将《美术鉴赏》课程设定为每位学生的限定选修课,并从教学监督、教学管理上给予充分保障。 相对薄弱的美育现状,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吸收和理解作品时的差异性,做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学校和任课教师可根据系别、专业的不同来设定内容丰富的艺术类课程。同时,努力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通过举办和开展相关的艺术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感受艺术、过程中训练自我的艺术水平。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努力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动联想现实生活相关的艺术现象。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主动学习的敲门砖,能够提高课堂的听课率。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聘请艺术家或艺术团队进行讲座,拓展美育的师资平台。 (三)家庭美育。家庭是推动美育教育的关键因素,努力营造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美育建设的展开。家庭各成员可共同参与艺术活动,建立艺术情操;在家庭内部有有意识地渲染艺术氛围,将美育贯穿到生活的每一处。采用探讨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艺术门类,感受艺术魅力。 二、翻转课堂理念的应用 翻转课堂,也被称为颠倒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决定课堂方式,颠倒了课堂教学的决定权。 在高职院校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的审美认知。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把握好每节课的授课主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将具有选择性的分主题罗列出来,让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点进行选择。其次,在学生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可借助微课、多媒体、视频等方式,在观看的过程之后获取知识,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最后,让学生自主分析,并進行讲解点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步了解美术作品的内在品格,挖掘深层的意境表达,构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 高职院校应加强课堂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实现符合当下艺术市场与艺术形态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多介绍和普及学生喜爱的艺术类型与艺术形式,用趣味生动的方式赢取学生对课堂更多的投入。 三、从美术欣赏到美术鉴赏 鉴赏跟欣赏是不同的,我们看到“鉴”这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鉴别,所以鉴赏更倾向于对物本身的研究。欣赏往往更多停留于情感的体会,而美术鉴赏针对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作品背后的作者,作品背后的故事、那个时代的特征等。一件艺术作品的内涵往往承载着比其本身更多。 例如,20世纪美国著名抽象主义大师波洛克的作品《1948年第5号》,这是一幅大多数人都难以看懂的作品,却在2006年拍出高达1.4亿美元。波洛克是20世纪美国非常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出生于1912年,去世于1956年,他的人生恰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结的时候,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机器取代手工业,让无数手工业人失业,而新的一批流水线工人诞生。卓别林的经典之作《摩登时代》是当时社会状况最好的说明。当中卓别林扮演的流水线上的工人,其工作就是拧螺丝,以至于他下了班以后手都止不住的拧螺丝,真实的反映了欧美人时尚却又荒诞的社会景象。在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中我们体会到这么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波洛克的画就在这个时代里产生,人开始被当成机器一样工作。艺术家作为一个时代最敏感的人,捕捉到的就是这一刻。画面当中的线条,混乱又跳跃,好像是外面无序又嘈杂的世界,那些线条好像都是不同人的生活轨迹,他们匆忙,不安、极力的挣脱着一切束缚想要自由,却不得已在这混乱的世界里跌跌撞撞。 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个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艺术家们用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将对这个世界的所观所感用画笔勾勒出来。因此,观赏美术作品时,无需借助过多的言语或文字,观者与作品的心灵共鸣,是对作品内涵最好的阐释。 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一)对比教学法。《美术鉴赏》课程中通常以时间顺序为轴线,按照中西美术史的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对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系统了解美术发展的演变过程,有利于其完整知识结构的建立。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课程章节点的设计,并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进行分类讲解,解读不同时期艺术作品风格上的转变,挖掘艺术境界在作品中的渲染。此外,在讲述西方美术史时,要与中国美术史进行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艺术表现,让学生在这种差异文化之中感受艺术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 (二)案例教学法。过多的理论知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接受学习内容的上显得被动。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美术作品的讲解,进行情景再现,结合视频教学,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切身的感受。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从他们所熟悉的艺术家出发,吸引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 (三)将“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为“视听综合”的鉴赏活动。通感体验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鉴赏过程中,不局限于观看,积极调动多种感官一齐并用,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利用现代教学的手段,将美术作品中的图片、文字,结合声音、色彩、动画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知,将全部身心投入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钱初熹.美术教育的新源泉——美术教育的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国美术教育,20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