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文化对等视角下的英语习语中动物类隐喻的汉译
范文

    章菁楠 董银燕

    

    【摘 要】文化对等,是指原文文化词汇翻译为相似的译文文化词汇,其功能与原文词汇相同,引起译文读者类似的反应;与此同时,原文文化色彩得以最大程度保留。本文基于文化对等的视角,通过对英语中动物类隐喻习语的研究,将其分为两大类:喻体相近类和喻体缺失类。本文发现,喻体相近类习语所占比重较小,大多为喻体缺失类习语。因此,该类习语多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对等;英语习语;动物类隐喻;汉译

    中图分类号:H059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219-03

    一、引言

    习语是每个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与历史变迁。英汉语言皆存在着大量习语。但由于英汉动物隐喻类习语各自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使得其含义并不完全对等,从而给其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恰当的习语翻译对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文化对等视角,聚焦英语习语中动物类隐喻的汉译,探讨英语习语汉译中的文化内涵对等问题,从而实现目标语与源语的文化对等。

    二、文化对等与习语

    (一)奈达的对等理论和文化对等

    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论。他指出“翻译是使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1991)。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民族都有其对应的文化。语言又是每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对等能够实现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的对等,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与源语言读者的情感共鸣。然而,不同文化之间往往会产生文化不对等的情况。因此,翻译时做到文化对等,承载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这便需要译者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充当桥梁作用,弥补缺失的文化意象,从而达到该目的。

    (二)习语的定义

    习语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习语结构固定,语义和语法功能完整,它的意义一般不能由各组成部分推断出来。习语的范围很广,包括成语、谚语、格言、典故、俗语、俚语,在汉语中还包括歇后语(户进菊,2004)。习语涵盖的范围之广,显示出其历史悠久,更是反映出各民族智慧的凝聚。

    此外,习语中还含有大量的隐喻类语言。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韦孟芬,2011)。因此,文化上的不对应往往会造成习语翻译上的困难。

    在国内,已有很多学者从事过关于文化对等的相关学术研究,如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对等研究(杨瑞莹,2018;孙宇,2016)、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对等研究(柳青军,2008;宁博,2016)、广告词汉译的文化对等研究(施叶丽,2001;姜君,2017)、电影译名的文化对等研究(李杰,2007;黄弋桓,2014)以及景点翻译的文化对等研究(林玉华,2008;刘德军,陈艳君,2013)等。

    三、英语习语中的动物类隐喻的汉译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有着天壤之别。在不同的文化中,动物喻体代表的含义不一定相同,因而会出现含义对应或缺失的情况,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习语内涵的理解有一定偏差。本文将英汉习语中动物类隐喻分为两类:喻体相同类和喻体缺失类。虽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大不相同,但往往也有相通的部分,这就使得一部分英语习语中的动物类隐喻内含在不同民族中有相同的理解,这就是动物类习语中的喻体相同类。而文化不重叠的部分,会出现动物类习语喻体缺失的情况,即英语习语中的动物类隐喻所表达的含义,在汉语中无对应情况。

    本文基于《当代英语习语词典》(高永伟,2014)和《英美俚俗语大全》(王正元,2004),对英语习语中的动物类隐喻的喻体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将英语习语中的动物类隐喻的喻体分为陆上动物、飞禽、水生动物、昆虫以及水陆动物五类,具体情况如下表:

    如上表所示,动物习语中喻体相同类所占比重很小,如“horse”“peacock”“bee”等,共16例,约占11%;喻体缺失类所占比重较大,如“cat”“dog”“pig”等,共126例,约占89%。同时,生活中常见的陆上动物“马”“猫”“狗”“猪”、飞禽类动物“鸡”“鹅”“鸟”“鸭”以及水生动物“鱼”所占习语数量相对较大,所以被人们录入习语当中的数量也更为可观。

    (一)文化类喻体相近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的经历虽大不相同,但也有共通的部分。因此,部分动物类隐喻习语在英汉双语中有着相同的含义,即所谓“形同意合”。

    例如:

    1)“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含义为忙得团团转。蜜蜂,在汉语文化中同样也有着勤劳、团结、自律的形象。所以,在这里同一动物在中英文化中表达了相同的文化内涵。

    2)“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在汉语中,狐狸多比喻狡猾多疑、行踪鬼祟、风骚之人。随着文化的发展,又有了“恶人”“小人”“坏人”等贬义色彩更为浓厚的寓意。所以,在这里“狐狸”的文化内涵在中英文中也是一致的。

    类似的在双语中含义相同的动物习语还有“as proud as a peacock”——“像孔雀一样骄傲”,“dark horse”——“黑马”,“the dove of peace”——“和平鸽”,“a bull/bear market”——“牛/熊市”等。對于这一类英语习语的翻译,它们的文化渊源与汉语有着明显的共性,所以译者可以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对源语言的动物文化形象有所保留,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即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译。这样,译文既可以保持源语的原汁原味,保留它的形象与修辞效果,还能使读者对源语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了解不同民族的习语文化。

    (二)文化类喻体缺失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虽有共通部分,但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民族经历注定了文化的差异性。在英汉习语中,英语动物喻体的内涵在汉语文化中会有缺失的情况,该情况在汉译时可分为两类:“弃原形,择新形,保神合”;“只译意义,忽略形象”。

    因此,译者需要对源文化有深刻理解,才能在翻译时与其对接,从而实现目标语与源语的文化对等。

    1.“弃原形,择新形,保意合”

    这类习语往往“形相远而意相近”,即不少英汉习语的表达虽在“形”上有所不同,但表意却如出一辙。

    例如:

    1)“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字面意思就是“杀掉下金蛋的鹅”。但在汉语中这样的语言表达并不常见,或者说难以理解该句所想表达的真正含义。其实,这条习语源自英文版的《伊索寓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幸运的农夫养了一只每天都能下一只金蛋的鹅,他因发财心切,想一次获得鹅肚子里的全部金蛋而把鹅杀了,结果却一无所获,反而断了生财之路(陈瑜敏,2005)。所以,原句的含义是“把鹅杀了,取出金蛋”,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与汉语中的“杀鸡取卵”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译为“杀鸡取卵”更符合汉语的文化历史与习惯。

    2)“Neither fish nor fowl”的字面意思为“不是鱼也不是鸟”,比喻不伦不类。而在汉语中,“非驴非马”这一成语与之寓意相对应,字面意思为“不是驴也不是马”,也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像。这一习语的双语喻体差异来自于源语言民族的生存环境和背景,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人们以捕鱼为生,航海业也十分发达,因此英国人民对于鱼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愫,因此“鱼”就成为了常见的动物意象。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以农业为主,因此对于“鱼”这一种动物,并没有寄予太多的寓意。

    如上述成语“杀鸡取卵”与“非驴非马”,将动物喻体“鹅”转换为“鸡”,将“鱼”和“鸟”转换为“驴”和“马”,如此在动物的“形”上做处理,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所以,在做这类英语习语翻译时,应运用“套译”策略,即对源语言的动物形象进行转换与补充,套用汉语同义习语,采用与之寓意相对应的另一种动物,让读者充分理解源语的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在套用汉语同义习语之前,对源语含义进行深度剖析,悟其内涵。

    这一类动物隐喻类习语的翻译还有:“Dont wake a sleeping dog”——“打草惊蛇”,“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羊补牢”,“a fly in the ointment”——“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Dont beard the lion”——“老虎屁股摸不得”,“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等。

    2.“只译意义,忽略形象”

    还有一部分习语,既没有“形同意合”的相同喻体,也没有“形异意合”的不同喻体。所以在汉译时只能忽略其形象而保留其含义了。

    例如:

    1)“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比喻“泄密”,源自一个寓言故事:以前乡下人时常把猫放在布袋里冒充小猪卖,欺骗毫无经验的人,没看清楚就买。而老练的买主会把布袋打开,让猫钻出口袋,骗局就揭穿了(朱亚辉,2014),所以应译为“泄露秘密”而不是“让猫露出袋子”。猫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10世纪前,猫一直受教会的保护,它们的形象常出现在教会的雕刻中。而到10世纪后,教会对猫产生了迷信,教徒普遍认为巫师可以幻化成猫,其也被认为是恶魔的化身。在13世纪早期,因为异教徒奉猫为神,在这一时期,猫惨遭厄运,成为“狠毒、邪恶、尖酸刻薄”的代名词(康诗琴,李延林,2014),自此多以贬义形象出现。而在中文中,无与之对应的文化渊源,“猫”也自然没有了这层含义,所以,源语中“猫”这一意象在译文中就被舍弃了。

    2)“to rain cats and dogs”在不少教科书中都作为无法直译的典型例子。该习语源自于北欧神话中关于猫和狗的故事。在北欧神话中,猫是对天气有巨大影响的动物,每当它蹦蹦跳跳时,水手们就会说:“The cat has a gale of wind in her tail.”(这猫的尾巴里有一阵大风),他们从猫的活动中预感到了暴风雨的来临。猫和狗都是暴风雨之神奥丁(Odin)的侍从,它们一出动往往风雨大作,因此猫和狗被人们分别视为大雨和狂风的象征。如果猫狗相伴而至,必然大雨滂沱、狂风大作(陈瑜敏,2005)。显然,在汉语文化中,无这一文化背景,所以该习语舍弃其动物形象,据其内涵译为“倾盆大雨”更能为中国人所接受。

    因为久远的文化渊源与内涵截然不同,这部分习语的喻体与其传递的含义无法被中国人理解。所以,译者当以意义为先,对源语言中的动物形象进行舍弃与“再创造”,改变其形式,从而达到文化对等。诸如此类的翻译还有:“a lucky dog”——“幸运儿”,“a cold fish”——“一个冷漠的人”,“he eats no fish”——“他是个诚实的人”,“a dog in manager”——“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等。

    四、结语

    英汉两种文化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决定了英汉习语中动物类隐喻的喻体相同和缺失。因此,译者在翻译习语时,不仅仅要关注字面含義,更应该充分把握语言所处的语境和背后的故事,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少部分文化内涵相同的动物隐喻喻体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而对于喻体缺失的情况,可以对动物形象进行转化、舍弃、再创造,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总而言之,在翻译时,译者要同时关照文字字面意思、深层含义、形式、双语文化等多种因素,从而使读者对源语言文化有更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1991.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柴香菊.文化与英语习语中动物形象的传译[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0(4):79-80.

    [3]陈瑜敏.从英语动物类习语的文化渊源分析其汉译方法[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5-108.

    [4]高永伟.当代英语习语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5]户进菊.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河南社会科学,2004(4):142-144.

    [6]黄弋桓.文化差异对电影译名的影响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54-56.

    [7]姜君.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文广告词翻译中的翻译不等值现象[J].明日风尚,2017(3):297.

    [8]康诗琴,李延林.英汉语中“猫”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103-105.

    [9]李杰.电影译名中的文化对等[J].博览群书,2007(2):115-116.

    [10]林玉华.从文化角度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3-107.

    [11]刘德军,陈艳君.跨文化传播下的旅游资料翻译策略选择——以景点名称翻译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6-109.

    [12]刘奇佳.英语习语中的动物意象与其中文翻译简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439-440.

    [13]柳青军.文化差异在商务翻译中不对等性的体现[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4):197-198.

    [14]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5]宁博.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对等传递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8):92-93.

    [16]施叶丽.功能等效论与跨文化广告翻译[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2):79-82.

    [17]孙宇.探究英美文学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9-71.

    [18]王正元.英美俚俗語大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9]韦孟芬.文化差异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1(1):37-40.

    [20]项东成,王茂.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季刊),2009(3):239-247.

    [21]邢锐,2016,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对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98-100.

    [22]杨瑞莹.诗歌英译中的文化不对等性探析[J].海外英语,2018(5):123-124.

    [23]朱亚辉.从中西猫文化视角看猫习语的翻译策略[J].文史博览(理论),2014(9):24-2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