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探田汉与抗战时期的湖南地方戏曲
范文

     刘芯男

    【摘 要】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这源于田汉对中国戏剧的贡献,此外田汉也是一位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田汉是一位地道的湖南人,他少年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正遭受着内外恶势力的侵蚀。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田汉将自己的革命热情投射到文学作品中。湖南作为最先建立的几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战活动十分频繁。田汉配合的抗日活动以农村根据地为基础,创作改编了许多湖南地方戏,将抗日主题融入改编的戏曲中,为抗战时期湖南戏曲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与此同时,田汉与抗日时期湖南戏曲的关系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田汉;湖南地方戏曲;抗战

    中图分类号:J617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027-02

    一、抗战时期湖南地方戏曲的现状

    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这个阶段,湖南广大人民群众拥有高度的反帝反封建热情,湖南也是最早的几个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的地区之一。为了配合宣传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湖南戏曲界根据这一政治诉求创作的作品紧贴革命性,如湘剧《刺恩铭》《袁世凯逼宫》等。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并没有掌握实权,革命果实因被袁世凯窃取而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军阀割据局面。在如此混乱的政治局面中,文化界已无安生之所,戏曲市场亦无宁日。在湖南长沙、衡阳、常德、岳阳等地的驻军,南北交替频繁,城市劇院多为士兵占据,他们不仅不买戏票,而且每借故捣乱,致使出钱看戏的观众,粟粟自危,买票看戏的人越来越少。故各家戏院,名为逐日开演,实则衣食难支。①

    民国时期捧角之风盛行,这是戏曲界难得的盛况。但万事皆有利弊,逐渐由起初的捧艺至捧色,最后剧场内居然出现了点戏、“打彩”,一时盛行的攀比争斗之风,令梨园界风气败坏,尤其是坤班的出现,使捧色之风更甚。1921年,长沙也有了坤班,湖南各地剧种都有一定数量的女演员,这本是一个剧种的进步,却被捧角之风搅乱了原本欣欣向荣的湖南戏曲界。

    湖南戏曲界大部分艺人都出自社会底层,属于被压迫的民众。湖南戏曲界运动由此跟农民革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湖南各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对戏曲界影响很大,如衡阳湘剧约有百多名艺人离班加入农民协会,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部分在衡阳市的艺人,则组织了属于衡阳市总工会领导的戏曲工会,由艺人王春臣、周云生分别任常务委员,艺人黄少云、梁阳生分别任工会纠察队正、副队长。②由此看来,湖南戏曲界人士具有极高的革命热情。

    二、田汉对湖南戏曲界的积极影响

    田汉,字昌寿,湖南长沙人,是我国的著名剧作家、诗人、杰出的革命戏剧活动家、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1898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九岁丧父,靠母亲帮佣为生。幼年爱好戏剧,经常去看皮影戏、木偶戏及其他地方戏,在长沙师范学校求学时又接触了京剧和早期话剧(文明戏),曾试作有《新教子》及《新桃花扇》等京剧。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留学,进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喜爱文学戏剧。③

    田汉对传统戏曲的看法并没有因“五四运动”中“宣传新文化打倒旧文化”的口号而发生改变。“20年代新剧(话剧)、旧剧(戏曲)对垒,田汉却反对将两者对立起来。他认为话剧未必新,戏曲未必旧,两者都有一个新与旧的问题,都要不断改革,区别只在体裁——戏曲是一种歌剧。他之所以主张将‘新剧改称‘话剧即出于此。他认为中国新歌剧的建设应以传统戏曲为基础,而戏曲只要跟上时代,不断革新,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会开出新花。他相信‘在抗战成功之后,旧剧当在全国全世界放出意外的光辉”④。田汉并非像当时接受西方文化的文人们那样,用一种静止的一刀切的方式,鼓吹新式文学,摒弃传统文化。他用一种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戏曲,戏曲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批评与自我批评,保留自身的特色,并学习新剧的优势。

    田汉虽是“五四运动”中诞生的新作家,但他本人并没有将从小接受的传统文化底蕴抛弃,他知道传统文化并没有像新文化运动里宣传的那么糟糕,尤其是一些民间传统习俗更有其闪闪发光的一面。田汉贫农家庭的出生背景,使他能日常接触到普通农民,更能在农村婚丧节庆请戏班唱大戏的氛围中受到耳目濡染的影响。田汉知道农民最爱看什么戏,传统戏曲拥有当时最广泛的受众,这是新剧所不能及的。新剧的影响力到不了乡村,融入不到乡民的生活里,更无法改变广大民众的艺术审美倾向。“广大军民最熟悉的艺术形式便是旧剧。”⑤湖南地区是当时工农联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地区。湖南农村唱大戏、唱愿戏,看戏是乡民生活劳作之余的娱乐方式,而且不通文墨的乡民们对忠孝节义的概念都是从戏词里学来的,戏里子孝妻贤是他们生活的追求目标,乡民们做人处事的标准就来源于戏曲里先贤人物的演绎。田汉十分明白这一点,要发动抗日力量,鼓舞广大同胞拿起武器捍卫国家,传统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是最佳选择。“1937年中国全民抗日救亡运动呼声高涨,响应当时中共号召,田汉积极发挥湘剧艺人在抗日中的战斗作用。将正在长沙演出的湘剧班社编成直属军委会政治部三厅的三个湘剧抗敌宣传队,分别派往湘谭、衡阳等地进行宣传演出活动。11月12日,三个队全体人员集合在长沙教育会前坪中,举行出发誓师大会。田汉陪同周恩来、郭沫若到会。周恩来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号召团结一心,共赴困难,到农村去,用艺术唤起人民,坚持抗战。”⑥

    这一时期,田汉以提高湘剧艺人的革命觉悟为己任,扎根湖南地区从事了一系列的戏曲艺人培训工作。田汉除自己讲课外,还特别邀请了当时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负责人徐特立给在湘潭、醴陵、益阳等地演出的艺人代表讲课。田汉又将在外地的其他湘剧班社,续编为长沙湘剧抗敌宣传第四、五、六、七队,在中山路银宫电影院(现新华电影院)召开了讲习班结业和宣传队授旗典礼。从此,湘剧艺人高擎着“湘剧抗敌宣传队”的大旗,奔赴湖南各抗日根据地,活跃于广大城乡,辗转于湘南、桂北,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田汉还在衡阳将衡阳湘剧大春台班、老春华班、大吉祥班改编为“湘南抗敌湘剧宣传总队”和一队、二队共三个队,分赴衡阳、桂阳、郴州等地的广大农村,宣传抗日⑦。

    田汉号召湖南文化、戏剧界同人紧密团结起来,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不仅如此,田汉还积极地为湘剧改写新的剧本:《旅伴》和《新会缘桥》。这种传统剧目注入革命新思想的方式,湘剧艺人很是捧场,故事还是以前大致的框架,但也不难学不难演,而且观众也能够接受。

    三、田汉湘剧作品的主题思想对湖南抗战的积极作用

    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睿智地看到了广大工农阶级才是抗日的主力军。工农阶级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戏曲。对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最为受用,他就主张以戏曲来教化子民,所以当时推崇《琵琶记》以劝善民众。戏曲是百年来对中国民众生活影响最大的舞台表演艺术,而农民是其最广泛的受众,利用这个天然渠道,可以发动中国最有力量的群体,让农民们加入到抗战队伍中来。在这一时期,田汉创作改编了许多有关抗战题材的戏曲,都有明显的主题导向,促进抗战时期湖南戏曲发展改良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戏曲舞台这个媒介去宣扬革命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田汉创作的湘剧作品的主題。中国的抗战形式有些复杂,其中要克服和正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多民族之间的差异,所以中国的抗日战争需要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族人民,团结各个阶级。因此这必须是一场全民抗战,于是田汉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抗战须是全民的抗战,方有胜利的希望。他的湘剧作品《旅伴》中的主人公一改传统戏里书生与小姐的形象,被塑造成具有抵抗外敌决心的志士。这部作品取材于湘剧高腔折子戏《蒋世隆抢伞》,而湘剧《蒋世隆抢伞》则改编自明清传奇剧目《拜月亭记》,故事讲述北宋时期,金兵入侵,一对青年男女在机缘巧合下结伴逃难,一起寻找各自失散的亲人,岂料逃难途中产生爱情,最后共结连理的故事。田汉在原故事框架下,将金兵入侵改为了“东洋强盗犯神州”,弱化了蒋世隆与王瑞兰的爱情,注入了抗击倭寇的抗争意识,格外强调了主人公以抗敌为己任的品格,以古戒今的方式激发人民的爱国之心。蒋世隆逃难途中亲眼目睹民众生活被金兵破坏的凄凉之景,痛感:“我也是堂堂奇男子,可惜我请缨无路枉戴儒冠。”⑧书生蒋世隆和小姐王瑞兰纷纷加入戚继光的抗倭队伍,在国家大事面前,小情爱是可以被抛舍的,这种大是大非观显然是为了更好地迎合抗日的主题。

    此外还有《新缘桥会》,讲述了福建漳州的爱国书生文焕日日习武,立志为剿灭倭寇而从军效力的故事。文焕之妻范娇鸾赞赏其志,夫妻更加恩爱。时有流窜江浙的倭寇被明军击败,流窜到福建沿海。文焕在其母支持下,离家投总兵俞大猷麾下为参谋,积极抵抗倭寇报效国家。《新缘桥会》里的每个人对国家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人都自发地付诸行动。这些人物形象,正是田汉为鼓励湖南人民抗击外敌所做出的贡献。田汉将抗日激情注入湘剧作品,使湖南人民熟悉的戏曲人物获得了新生命,焕发了新生机。广大群众会为剧中人物的行为所感动,更为田汉注入的爱国热情所感染。田汉为宣传抗战思想而对湘剧传统剧目进行的改编是十分成功且行之有效的。

    田汉是一个热爱戏剧戏曲事业的湖南人,他生于斯长于斯,了解湖南的戏曲。在抗战的大背景下,深知戏曲的宣传功能价值。田汉积极联络湖南戏曲界人士加入抗战队伍,引导湖南戏曲界人士朝着一条光明的道路前进,为湖南抗战工作做出了极大贡献,并通过改编创作湘剧作品,以作品的思想鼓舞着广大人民加入抗战队伍,为抗争胜利贡献了文艺界人士的力量。

    注释:

    ①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戏曲志简编[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29.

    ②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戏曲志简编[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31.

    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田汉专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3.

    ④安葵.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与董健、傅谨先生商榷[J].戏剧文学,2002⑤田汉.田汉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57.

    ⑥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戏曲志简编[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23.

    ⑦刘遗伦.论新中国戏曲界“三改”的历史背景[J].四川戏剧,2007.

    ⑧王永恩.论田汉抗战戏曲的创作理念[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