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筝艺术研究综述
范文

    李雪茹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中国古筝艺术逐渐受到学界关注。本文纵向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筝艺术的研究成果,分时段对这些研究成果分类总结,进而思考各时期中国古筝艺术研究的特点。20世纪中国古筝艺术的研究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关注实践演奏,20世纪80年代以来则在古筝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更多成果。

    【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筝艺术

    中图分类号:J632.3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061-02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筝艺术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发表在各类期刊杂志上的古筝艺术的研究文章近百篇,这些文章主要侧重于历史、音乐本体等几个方面。

    在古筝的历史研究方面,赵曼琴《筝史浅析》[1]、邱大成《中国筝的起源》[2]和金建民《古筝起源之谜》[3]中详细分析了人们对古筝起源的不同说法。曹正《古筝沿革略谈》[4]和《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5]两篇文章,理清了古筝艺术起源、历史发展和形制演变的基本脉络。

    在古筝音乐本体研究领域,成公亮《古筝的泛音调律法》[6]详细研究了古筝传统普遍使用的五度相生律。金建民《古代的筝》[7]从梳理史料和古典诗词的角度,分析筝形制的变化。赵玉斋先生的《谈筝曲<庆丰年>的创作》[8]从创作者的角度分析了他的《庆丰年》。在该时期的演奏技法研究方面,姜宝海《古筝“花指”初探》[9]较为全面的将传统乐曲中的花指技法进行了总结。周延甲的《筝演奏中左手的运用》让我们对左手按弦有了明确的认识。

    在古筝艺术教育方面,这一时期教育类的论文,大都是对各大院校中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做出的理论总结。李柯《古筝教材编写之我见》[10]和寒杰《古筝演奏指法符号规范浅议》[11]就教材编写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古筝指法的统一性提出了思考和建设性意见。邱大成《古筝基础训练中的几个问题》[12]一篇,也对古筝专业教育中基本的演奏姿势、演奏技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古筝专业化、规范化教育中的基本演奏原理进行了总结。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古筝学界不断解放思想,古筝研究成果已经体现出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的古筝艺术研究的论著虽然数量少,但是整体质量比较高。在该时期取得的优秀研究成果中,凝聚着老一辈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的经验总结。

    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古筝艺术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公开发表在各类期刊杂志上的古筝艺术的研究文章共百余篇,该时期的古筝艺术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筝史、筝谱、流派、技法、创作、教学、乐器改革等各个方面。

    在古筝教育领域,由于该时期古筝艺术的推广工作蓬勃发展,学界把更多地关注放到了古筝艺术的教育问题上,相关研究关注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古筝专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推进古筝社会教育事业,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较80年代更进了一步。闫爱华《古筝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13]、何宝泉、孙文研《制定古筝专业教学大纲的几点思考》[14]均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古筝教学中的演奏技法、识谱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在音乐本体方面,姚怡德《传统筝 音律 审美 调弦法》[15]从审美视角深入研究纯律和十二平均律两种调律方法。焦金海《论筝乐定弦调式音阶的研究》[16]探讨了筝乐定弦调式音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认为中国的传统定弦就是根据五度相生律所确定出的“宫商角徵羽”以及各种派生出的变化调式。王建民《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17]也探讨了新时期多种古筝人工定调定弦方法及特点。在历史方面,汤咪扫《筝史概述》[18]纵向梳理了历史各个朝代筝乐艺术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古筝艺术也得到蓬勃发展,尤其在古筝艺术的社会普及方面,许多地区也开始试行古筝考级,标志着古筝艺术的社会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古筝艺术的蓬勃发展相对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筝艺术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视角不断地拓宽,研究的不同的分支方面得到了丰富,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三、新世纪以来中国古筝艺术的研究

    進入新世纪以来,古筝艺术研究的成果,数量大幅增加,发表在期刊杂志上的古筝艺术研究文章共有1000多篇。一些专题述评类文章加深了我们对古筝艺术的整体认知,例如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19]总结、分析20世纪的中国古筝艺术。周纪来《中国筝形制通考》[20]根据历史文献、出土实物,按照年代、弦数详细的研究了不同时期的的筝乐器的形制变化。成莉《新时期古筝改良研究1966-2000》[21]、范冉《当代形制改革述评》[22],研究了筝在新时期的改革。

    在教育传承问题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张彤《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古筝课的教学》[23]分析了高等艺术院校古筝教学的特点以及教材的使用现状。田冰洁《中国筝艺传承和高师古筝教学》[24]从筝艺传承的角度分析了新时代高师院校的古筝教学。姚宁馨《对专业艺术院校古筝合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25]对专业院校古筝教学提供了合理性意见。刁珊珊《曹正对当代古筝教材建设的贡献》[26]和刘婉秋《古筝考级教材初级部分对比研究》[27]研究古筝教材。席向阳《关于传统筝乐教学的思考》[28]、袁莎《古筝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29]研究传统、现代古筝乐曲的教育问题。

    在作品分析方面,随着一些新形式、新体裁的古筝作品相继出现,例如王建民《幻想曲》和王中山《汉江韵》两首新作品,都是在尊重传统又充满着现代意识的音乐思维中进行创作,并深受演奏者和观众喜爱。樊艺凤《一个独特的“渐变”过程—王建民筝曲<幻想曲>研究》[30]和阎爱华《在回归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美——筝曲<汉江韵>分析》[31]深入分析了两首新的古筝作品。此外以张珊《大自然、春天和生命——三木稔<萌芽>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特色》[32]和王英睿《再议筝曲<渔舟唱晚>》[33]为代表,从新视角分析国外作品和传统筝曲。

    在演奏技法方面,自《庆丰年》的创作,开创当代古筝双手演奏技法后,历经了四十多年的发展,不断传承、创新,王运《近十年来古筝左手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34]和史健《关于古筝左手摇指技巧的探究》[35]回顾了新世纪后古筝左手演奏技巧的发展与创新特点。在流派研究方面,新世纪以来,不同流派的比较研究取得了创新成果。李庆丰《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较》[36]通过对四个流派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了不同流派的演奏特点。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院校古筝专业教育、社会考级的稳步发展,古筝艺术的社会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对21世纪古筝研究文献的搜集与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进入新世纪后古筝的研究更加细化,在演奏技法、曲目分析和流派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新的研究视角、研究论题不断涌现。在比较研究、非遗保护、新作品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结语

    纵观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筝乐艺术的理论研究情况,每个时间段,人们对于筝乐艺术的研究都在不断细化,由分析、梳理,再到结合思考发现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古筝艺术也在不断的蓬勃的发展。由这些理论研究可以看出,人们从20世纪80年代后对筝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三个时期的研究的格局特点,都是在循序渐进的发展着。前辈们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的不同的思考和建议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是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规模形式逐步多样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有进步,但进步并不是以抛弃、忽略传统的艺术审美、演奏作为代价,在从不同角度对古筝艺术研究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去了解、欣赏、思考传统乐曲的内涵。新时期,古筝艺术在快步前进之际,是否应该等一等我们的传统,能否给传统留有一席之地。对此,我们应继续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赵曼琴.筝史浅析[J].音乐研究,1981(08).

    [2]邱大成.中国筝的起源[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2(10).

    [3]金建民.古筝起源之谜[J].中国音乐,1988(04).

    [4]曹正.古筝沿革略谈[J].乐器,1981(06).

    [5]曹正.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J].中国音乐,1981(04).

    [6]成公亮.古筝的泛音调律法[J].中国音乐,1987(04).

    [7]金建民.古代的筝[J].乐器,1982(08).

    [8]赵玉斋.谈筝曲<庆丰年>的创作[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4(07).

    [9]姜宝海.古筝“花指”初探[J].齐鲁艺苑,1982(12).

    [10]李柯.古筝教材编写之我见[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7(10).

    [11]寒杰.古筝演奏指法符号规范浅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7(04).

    [12]邱大成.古筝基础训练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音乐,1987(12).

    [13]阎爱华.古筝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2(07).

    [14]何宝泉,孙文妍.制定古筝专业教学大纲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1993(05).

    [15]姚怡德.传统筝音律 审美调弦法[J].乐府新声,1990(07).

    [16]焦金海.论筝乐定弦调式音阶的研究[J].音乐研究,1998(09).

    [17]王建民.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J].中国音乐,1999(12).

    [18]汤咪扫.筝史概述[J].中国音乐,1990(07).

    [19]王英睿.二十世的中国筝乐艺术[J].中国艺术研究院.

    [20]周纪来.中国筝形制通考[J].上海音乐学院,2005(05).

    [21]成莉.新时期古筝改良研究1966-2000[J].艺术评鉴,2016(10).

    [22]范冉.当代形制改革述评[D].中央音乐學院.

    [23]张彤.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古筝课的教学[J].艺术研究,2005(12).

    [24]田冰洁.中国筝艺传承与高师古筝教学[J].戏剧之家,2015(08).

    [25]姚宁馨.对专业艺术院校古筝合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D].中国音乐学院.

    [26]刁珊珊.曹正对当代古筝教材建设的贡献[D].中国音乐学院.

    [27]刘婉秋.古筝考级教材初级部分对比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

    [28]席向阳.关于传统筝乐教学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5(07).

    [29]袁莎.古筝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J].乐器,2015(02).

    [30]樊艺凤.一个独特的“渐变”过程—王建民筝曲<幻想曲>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2(03).

    [31]阎爱华.在回归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美——筝曲<汉江韵>分析[J].中国音乐学,2004(04).

    [32]张珊.大自然、春天和生命——三木稔<萌芽>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2010(04).

    [33]王英睿.再议筝曲<渔舟唱晚>[J].中国音乐,2012(07).

    [34]王运.近十年来古筝左手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03).

    [35]史健.关于古筝左手摇指技巧的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

    [36]李庆丰.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