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赣南大余南安镇“罗汉舞”的艺术表演探析
范文

    黄舒琦

    【摘 要】“罗汉舞”俗称罗汉送喜,是赣南大余县南安镇仅有的祈神求子的民间舞蹈,其作为客家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深深地扎根于赣南客家文化的土壤之中,并用它独特的形象塑造和表演方式凸显了客家人在一定社会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南安“罗汉舞”在2009年入选为赣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入选为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将在客家文化视觉下从“罗汉舞”的艺术特征及其价值等方面探析赣南客家民俗传统文化。

    【关键词】大余南安;“罗汉舞”;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21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108-02

    赣南大余古城南安,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周程理学的发祥地,也是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汤显祖构思创作戏剧《牡丹亭还魂记》的故乡,在这块文化养分充足的沃土上,活跃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形式,而“罗汉舞”就是其中的一种。“罗汉舞”是客家人在当时艰苦的生存环境下表现祈神求子、追求生存发展的强烈愿望的一种宗教信仰活动,这种信仰指导着人的行为,给人心理以慰藉,是人类情节发展的最终归宿;在另一方面,这种宗教色彩使罗汉舞带有扑朔迷离的神秘特征,于是在跳罗汉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神秘性,当仪式灵验后,其神秘性更加浓厚,也进一步地增加了舞蹈所带来的信服感和敬畏感。

    一、赣南大余南安“罗汉舞”的表演特性

    (一)意境的模拟性

    南安罗汉舞是集宗教信仰、娱乐、杂技、舞蹈于一体的客家文化艺术,整个舞蹈的过程都是以造型姿态的表演去诠释客家人对神灵的信仰和图腾,使人们对神灵这一虚幻人物的存在意识更加强化。人体重叠组合出来的造型艺术是舞蹈的升华部分,如罗汉走出来时通过鞭炮产生的缕缕硝烟去模仿天上的云彩,这个动作的寓意表示罗汉是踏着祥云降到人间的;“双狗对爬”——通过一方站立,另一方勾住其腿往后仰下,后腰从他胯下穿过的过程去模仿两只狗对爬嬉戏的场景,此外还有“观音坐莲”“骑马回朝”等造型都是通过人物的重叠展现出来,这些人物塑造的一招一式都展示了造型艺术的栩栩如生,勾勒出了神话虚幻的意境。

    (二)审美的观赏性

    作为当地自我娱乐的一个活动,罗汉舞一般集中在大余南安镇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里表演,每逢这个时候,各家各户乃至一些方园几十里的乡民都会纷纷聚集到现场观看,表演时,演出者会穿上特定的服装参与到活动中去,如:“饰演罗汉的人会带上罗汉面具,穿黑布便裤,腰系用白布袋内垫谷壳或芦花制成的‘腹臀包,再穿上深咖色绸缎长和尚服,外套浅蓝色绸缎背褂,穿黑布延白边的短腰靴。”①这种做法在很多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可以看到的,如苗族姑娘参加舞会,会穿上精致的衣服,带上银首饰,可以看出服饰作为人体装饰的辅助手段,它为舞者展示舞蹈美而助兴,几乎原始民族在演出或者参加舞会时,都会先装饰自己,可见在原始艺术中,人们就有共同的求美欲望,并通过舞蹈这种审美活动去展示美,让人们在观赏的节目中潜移默化地受这种客家文化的影响,感受自家文化特色的熏陶。

    (三)活动的健身性

    罗汉舞糅合了杂技表演,因此对表演者来说,技术要求很高,像“打风车”“倒立走”“腾空翻”等动作的展示都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只有拥有了千锤百炼的硬功夫才能完成每一个高难度技巧。在一些双人的动作配合中也要求两个人的呼吸及力度点必须一致,要想有所成效就必须反复练习,这种训练可以使表演者心脏功能加强,使心肌纤维变得强壮而有力,也能改善表演者肾脏的血液供应,提高肾脏排除代谢废物的能力,使人们在反复练习中让身材更加健美。

    二、赣南大余南安“罗汉舞”的表演形式

    (一)动作各异的身体表述

    罗汉舞的表演形式都来源于对特定人物的模仿,都是恰当地借助人物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进行描绘,因此它所塑造的形象和表演的形式都很奇特,其主要由罗汉头、猴子、罗漢崽三种形象组成,表演者大多是一些年轻人或者小孩。罗汉头的动作主要由老人步、作佛、抖袋、拨人种等动作的衔接组合来塑造罗汉头这一神灵形象,展示了罗汉头播散人种,把小罗汉带到人间的过程,如作佛时罗汉右手手举“持云帚”在头顶上方划平圆,将这种仪式化的作法动作转化为舞蹈动作,进而神化了罗汉形象。由于罗汉头其下半身体态肥硕,特别是腹部和臀部隆起,又好比女性怀孕的模样,因此说罗汉头集合了男女两种性别于一身。在罗汉崽从天庭播撒到人间这段神话情节里,两个小罗汉一方躺地双腿屈起,另一方屈膝俯身,两人双手抓住对方的脚腕在地上顺势翻滚的动作正是生活中调皮的孩童嬉戏玩耍的表现,形象地刻画了罗汉崽生龙活虎、机灵好动的气质和性格。除此之外对罗汉崽的描绘还有“打风车”“倒立走”等单人动作,以及“双狗对爬”“高车滴水”等这些双人配合的动作都无不体现罗汉崽的人物性格特征。这使罗汉舞不仅富有儿童游戏性的表演特点和娱乐情趣,还带有浓厚的宗教神话色彩,情节离奇,画面十分风趣。

    (二)惟妙惟肖的面具展示

    宗教舞蹈是对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神灵的一种形象化的再现,使无形之神成为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之身,罗汉是人们心中的形象,因此人们对他的描述都是接地气的形象,不是那种冷漠的禅定貌,也不是摆出张扬的孔武状,而是一种极尽人间各种喜乐休闲的形态,体现出鲜明的世俗特征。所以饰演罗汉头的表演者都会带上假面具,为了模仿的真实性,罗汉头头顶,乃至整个面容的肤色都是运用和人脸神似的肉色,大耳圆脸,眼睛眯起,嘴角微微上扬,加之朱红色的腮红,雪白的眉毛、胡子和寿须,都构造了罗汉一副面容慈祥、笑容可掬的形象;而猴子面具则是直接在脸上绘画脸谱,脸谱的轮廓以猴子形态本身为基础进行创作,通过外在特点及性格特征用颜料勾勒,组织成象形图案以表现其面部特征,猴子脸上很多细微之处很多时候都是兴之所至,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可循,是自然的猴子形态。

    (三)气势非凡的表演过程

    在进行表演之前,要先进行一个请神的仪式,所有参加演出的人都必须穿好演出所指定的服饰,带上指定的道具前往关帝庙,由年迈的老者向关老爺献上一碗清水,再将筷子摆成“十”字状放于碗上,通过这样的形式与超自然的神灵进行沟通对话,请求神灵保佑。一方面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当鞭炮响了之后,各家都会呈上三牲,插上香火进行跪拜,这是一个请神的过程,仪式结束后罗汉队和龙灯队从庙里走出来,沿途的一大波群众则会烧香迎接神灵。在舞蹈中罗汉是以神的身份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所以在整个表演程序中罗汉都是第一位的,展示了神在南安客家人心中的重要性。舞蹈动作是客家人表现仪式的主要手段,因此动作幅度很大。当开场的仪式完成后进入表演阶段会先放一串很长的鞭炮,罗汉左边持拐杖(顶部系人种袋),右手执云帚从硝烟弥漫中走出来,当打击乐响起的时候罗汉便站在群众中间,以老人步的形式依次完成作佛、甩袖等动作,直到音乐结束;接着猴子从后台跑出来后罗汉便站成大八字步双手捧腹,捧臀与猴子交媾,完成后小猴子撤场,罗汉便拾起拐杖,碎步蹒跚地掏出人种袋,绕着群众轻轻一抖把小罗汉崽遍布人间,这个时候罗汉崽便纷纷以虎跳、牛屎滚团、双狗对爬等技巧动作一个接一个地出场亮相,罗汉崽象征男丁,因此有罗汉所到之处人丁兴旺的说法,场面十分热闹,后面的造型动作更是有趣,都是罗汉崽以叠人的方式完成的,直到结束罗汉崽都是用这种杂技的方式几个人叠一起去模仿马这个造型的。

    (四)独特巧妙的音乐伴奏

    罗汉舞的音乐节奏比较简单,主要乐器有:堂鼓、碎鼓、大鼓、唢呐等,整个音乐中唢呐占据重要的位置。罗汉舞的音乐伴奏有自己固定的节奏点,节奏有快有慢,快节奏的鼓点有一碎鼓一堂鼓,相比于碎鼓,堂鼓在整个罗汉舞中运用地较多,由于堂鼓节奏稀疏,因此更加适合舞蹈动作的表演,罗汉舞的舞蹈动作的变化也是跟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在力度的处理上也是有强有弱,通过这种力度的对比去表现人物事件的轻重缓急,情绪上有热烈,有舒展,有紧张,有悠闲,这种音乐的对比诠释了舞蹈所要描绘的舞蹈形象,丰富了舞蹈的内容。

    三、赣南大余南安镇“罗汉舞”艺术表演的价值体现

    南安罗汉舞最初的创作是源于人们对宗教的信仰,这种信仰的凝聚对舞蹈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舞蹈的规范和审美传统方面提供和输送了条件,是构成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罗汉舞的群众性和娱乐性显而易见地使个人同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紧密地融为一体,人们在表演罗汉舞的过程中享受舞罗汉带来的精神充实,实现自我满足,也通过这个形式去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参与到集体里,达到集体团结,所反映的文化实质正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其次罗汉舞是人们美好愿望和理想的化身,它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起到自身情绪宣泄的作用,但罗汉舞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它也像其他客家舞蹈文化一样采用“师承制”的方式进行传承,只有老一辈的人才能完整地演绎出来,然而大多数人年事已高,很多高难度动作无法表演,因此很难固守其原有的特色。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各种现代艺术层出不穷,人们对客家民族风俗的舞蹈传承和发扬仪式越来越淡薄,再加之整个仪式繁琐枯燥,当地的年轻人都不爱学,导致许多优秀的艺术形式面临失传,虽然说罗汉舞表达的是南安客家人在当时艰苦的生存环境下祈神求子、追求生存发展的强烈愿望,带有封建的迷信色彩,但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种思想观念也在被逐渐淡化,罗汉舞所保留的独特的文化形式依旧具有可供参考的文化意义,它是南安客家人集体智慧与力量的象征,能为客家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结语

    南安罗汉舞是赣南客家文化中极为珍贵的文化,无论是仪式动作还是服装、道具都显示了其地方特色,是南安的特色标志,虽然罗汉舞在传承过程中遭受打击,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依旧抵挡不住它所散发出来的自身原有的艺术美,时代的一次又一次的更替,一代又一代的人赋予了它与时俱进的审美价值,让它在艺术中灼灼发亮。本文通过对南安罗汉舞艺术表演的粗略探究,为弘扬优秀的地方客家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

    注释: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2.1.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2.1.

    [2]民俗风情:南安罗汉舞[M].大余县志,1899.4.

    [3]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文化艺术出版,2004.9.

    [4]葛振江.让南安罗汉舞重放光彩[N].贛州晚报多媒体数宁报刊,2010(6).

    [5]胡志锋.南强大头罗汉舞[Z].临武新闻网,2012(6).

    [6]郭忠齐.南安罗汉舞的研究现状与对策分析[J].2016(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