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简析黄碧云小说中女性的生存状况
范文

    范晓月

    【摘 要】黄碧云是香港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有着各色的女性,通过对女性爱情、身份地位的书写,对社会的剖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变迁中的香港的女性生存状况图。

    【关键词】女性书写;黄碧云小说;爱情;身份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編号:1007-0125(2019)15-0234-01

    一、女性书写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如果说小说的存在理由是把‘生活的世界置于一个永久的光芒下,并保护我们以对抗‘存在的被遗忘,那么小说的存在在今天难道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必要吗?”小说,是作家对外界生活的一种个人化书写,揭示现实生活的真面目和人类的隐私。

    女性的书写是小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们,在文学史中各显才华,以才笔描绘女性世界图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女性世界。

    自古以来女性一直处于弱势,她们大部分有着与男性截然不同的生活,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中生存。这个状态独属于女性,并且延续或者影响至今。女性的生存状况包括物质、精神、身份地位等。

    香港女性作家黄碧云对女性的生存状况有着深入观察与剖析。家庭在她的成长中有着极大的影响,母亲的缺席使得她早熟,同时也有自由和空间。这些自由和空间或许让她能够较常人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与了解生活和女性。本身便是女性,有着独特的经历,又能够进一步熟知女性,就使得她对小说中女性的书写不同寻常,从而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变迁中的香港女性生存状况图。

    二、爱情

    黄碧云对爱情的描绘没有浪漫的情怀。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讲述的是学生叶细细与许之行之间的同性之恋。两人因相貌而互识,一起生活求学。之行是妩媚、聪明、随和的女子,和细细相当合得来。但相处中也难免有矛盾、嫉妒与疏离,细细拿到奖学金,之行贪恋物质与声名。隔阂日深,俩人最终越走越远。

    女子同性之恋实属不易,社会风气与习俗还没有到接受的地步。对于她们来说,伤害更多于赞同。爱情在物质、嫉妒情绪、不同的生活理念之下可能只能充当炮灰。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弱点与难处、追求与未来,即使爱情,也可能是一种阻碍。她和她只能是悲剧收尾。

    《盛世恋》则是另一种爱情故事。教师方国楚和温柔文静的女学生程书静,俩人之间有违纲常的婚姻故事。他们的爱情缺少激情与热烈,而是微笑,低头,转身,漠然。“原该如是,太平盛世,个人经历的最大的兵荒马乱不外是幻灭”,爱情的幻灭和理想的幻灭。说到底,他们的悲剧,大抵是因为有着不同价值观的人的错误结合,相差甚远的成长经历,简单的决定,也导致悲剧的发生。

    对女性生存状况中爱情的描写,还涉及小说《无爱纪》《失城》等,从不同角度体现出了女子们对爱情的态度,或向往、或追求、或冷淡、或悲观……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生活,以真实观照小说。在爱情方面,女性并不如意,甚至处于弱势,这并不是说女性与男性的比较,而是仅仅对于爱情这件事,各方面的矛盾与压力,扑面而来,无休无止。但从另一方面看,女性为坚守自身而努力,而不是盲目地为爱情而爱情,这是另一种进步。

    三、身份地位

    西蒙娜·德·波伏娃:“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杂志封面、服装秀、游戏人设等中的女性,多数外貌精致、衣着暴露,以博人眼球。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在社会中更加受人重视,而恰恰是反映了社会中男性的主体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见微知著,王侃的话说得十分到位:“这就是我们实践与文本中所看到的男权机制,以及由这种机制所产生的文化与意识形态下的‘经验世界'。”

    黄碧云的小说中女性的生存状况体现了男女的身份地位差异。她以细腻真实的语言,描写了不同境遇和观念的女性。《十二女色》中的如菊、幽兰、一方、红颜等,她们皆是世俗中的女子,为世俗所累。如菊做过秘书、洗头妹、模特儿等,“变来变去,还是十分不安。……世界这样很大为什么她要这样小。……你还想怎么样,你以为人生存可以怎样怎样,到头来,打回原形。”是的,尘世中的诸多女子,不能随性而为,因为身份原因,她们做着廉价、低下的工作,填补着社会的略微不足。《红灯记》讲述的则是一个妓女的绝望经历,以及她的毫无指望的肮脏日子。“把握不定如人生”,对叶欢来说,所谓生命形式、存在的意义,便是对环境的适应。她的生命飘摇不定,追寻的是渺茫的希望。

    这些迥异的女子,用她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艰难生存的状况。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一直在持续好转,不过需要多久才能转好,谁也说不准,或许五十年或许一个世纪。在这样一种情景之下,不少人为之努力,女性或多或少自我坚守与护卫,总是推动着进步,为避免将来仍旧作为附属者。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92.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王侃.“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J].文学评论,1998(6).

    [4]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盛世恋》《十二女色》《烈女图》[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