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中西音乐“转调”
范文

    陈秋竹 郭琪 袁婷

    

    

    【摘 要】“转调”作为一种音乐表现手法,无论是在中国音乐还是在西方音乐中,对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和推动音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音乐中旋宫犯调可以作为音乐基本结构内部的曲调发展手法;可以作为大型音乐作品不同段落或部分之间的结构手法;也可作为反复数遍演奏同一首乐曲时每遍进行变化的手法。在西方音乐中,转调主要作用是改变调和调性色彩对比,以及推动音乐的发展,为音乐的进行提供广阔的空间。可见,“转调”在中西音乐中作用是不同的。那么,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旋宫犯调与西方音乐中的转调到底有什么异同?笔者就此问题进行展开。

    【关键词】中西音乐;转调;旋宫犯调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46-02

    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形式构成也具有了文化的因素,所以音乐也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政治、思想、语言等息息相关。中国一直以来在政治上基本处于大一统的状态,政权高度集中,陈旸《乐书》中说“乐府诸曲自古不用犯声,以为不顺也。”可见在古代人们就不喜欢音乐中出现犯调。同时,中国音乐受儒家、道家的“中庸”“无为”等思想的影响,“和”“中”观念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在这样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单声音乐,多使用五声音阶,曲调也比较单纯、质朴、简洁。而西方多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权体制,对音乐也产生了影响,主要是多声部复调,且受到西方理性精神的影响,注重人文主义,追求理性、自由。西方音乐也更注重矛盾冲突,在西方音乐中包含不协和音程、不协和和弦等,如增二度、减七度。

    一、中国音乐中的“转调”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就有旋宫犯调的记载。如宋代音乐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说“外则为犯”;宋代陈旸《乐书》中卷一百六十四《犯调篇》记载:唐自天后末年,《剑器》入《浑脱》,始为犯声之始,《剑气》宫调,《浑脱》角调,以臣犯君,故有犯声。由此可见,犯调最早应出现在唐代天后末年。

    中国传统音乐中主要有旋宫和犯调两种转调的方式。旋宫通常以五度关系的调高转换为主,基本方式是“扬调”和“出调”。扬调是指把宫音的高度向上移高纯四度或向下移低纯五度所建立的新的调高系统,类似于西方的下属关系转调。在音乐实践中,旋宫犯调通常是通过谱字的转换实现的,即工尺谱的“上、尺、工、凡、六、五、乙”等谱字。“借字”就是用来达到旋宫目的的谱字表达法,就是在工尺谱中借用某谱字取代另一谱字,借字有“隔凡”和“压上”两种基本方式。隔凡是扬调的基本操作方法,特点是将原调的“工”换成“凡”,使“凡”成为新调的“宫”,又因为“凡”对应偏音“清角”,所以扬调的旋宫又称为“以清角为宫”。

    出调是指把宫音的高度向上移高纯五度或向下移低纯四度所建立的新的调高系统,这种旋宫就类似于西方乐理中的属关系转调。压上是出调的具体操作方法,特点是把原调的“上”换成“乙”,使之成为新调的“角”,又因为“乙”对应偏音“变宫”,所以,出调的旋宫又称“以变宫为角”。

    犯调,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犯调就是转均,指的是音乐中出现了本宫音阶范围的其他音取代了本宫音阶的某个或某几个音,所引起的调高变换现象。第二种,犯调就是“同宫异调”或者是调式类别的转换。第一种跟“旋宫”没有很大的差别,第二种偏向于调式的转换,如同宫系统里的黄钟宫调与太簇商调的宫音都是黄钟,但是调式发生了改变。

    综上所述,旋宫指的是旋律进行中宫系的转换,也就是宫音(音主)的转换;犯调指的是旋律进行中调系的转换,就是调式的转换,两者分别从宫和调两个方面描述宫系和调系的转换。

    二、西方音乐中的转调

    西方音乐中“转调指的是音乐结构转到一个新调,并在这个新调上结束叫做转调。”①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音乐进行中,由原来的调转到一个新调,并在新调上结束音乐。

    转调的特征从结构上看一般出现在乐思的结束处,或一个乐思的开始呈示处;从旋律上看,要出现新调的重要特殊音,并结束在新调的主音上;从和声上看,要带有新调的特色和弦,要有新调的明确终止式。从不同的角度看,转调可分为许多,从调关系来说,西方音乐中转调的种类主要有近关系转调和远关系转调。从时间上看分为离调和转调;从转调的手法上来说有直接转调、间接转调、换调。

    转调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共同音转调、共同和弦转调、中间调转调、调性对置直接转调、移调性转调。如例1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此例是通过共同和弦转调,前四小节为a小调,第五小节通过共同和弦(a小调的主和弦也就是C大调的六级和弦)转调到C大调。

    例1

    还如,例2里姆斯基·克萨科夫《金鸡》第二幕中的片段,此例是移调性转调,音乐刚开始为A大调,第二小节由第一小节向上移一个大二度,音乐由A大调转调到B大调,第三小节在第二小节的基础上向上移一个大二度,音乐由B大调转到#C大调。

    例2

    三、中西转调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和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中西音乐之间存在着一些相同,中国音乐中的“旋宫犯调”与西方音乐中的转调都是在音樂中,由于音乐形象发展变化的需要,推动音乐发展的手法。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西音乐的织体形式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主要是单声音乐,西方音乐主要是多声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隔凡”和“压上”通过借字来达到旋宫的目的,属于利用共同音来旋宫,而西方使用的多声音乐因和声、复调等需要,除了可以利用共同音转调还可以通过共同和弦转调。在旋律上也有体现,中国传统音乐中三音组、四音列是构成民族曲调的重要因素,而西方音乐中以分解和弦为主。

    其次,中西音乐使用的律制不同。西方音乐因采用十二平均律具有适度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便于转调,从而推动音乐创作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采用的律制比较多样,主要使用的是五度相生律和纯律,创作出来的音乐自然、和谐,但是转调时不及十二平均律方便。如中国的乐器二胡因使用五度相生律,使其在合奏中演奏和声音程会感到不和谐,这时就需要改用其他律制,而西方的大部分乐器采用十二平均律,如钢琴在转调时就可以自由转调。

    最后,中西音乐的调式不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主要采用的是五声音阶与三种七声音阶,有正音偏音之分,偏音在音乐中出现很少且在不重要的位置,主要用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偏音并不能作为调式的主音。而在西方音乐中,大小调體系的七个基本音级与五个变化音级都是一样的,都可以作为主音,没有正音偏音之分。从音阶上来看,中国有三种音阶,按照“同均三宫”中正音与偏音的移位来看产生的调有84调,西方大小调因共用音列只有一种音阶而只产生24调,所以理论上来说,中国的旋宫犯调更为丰富。

    四、结语

    中国音乐主要为单声音乐,调式音阶多样,使用多种律制。西方音乐多为复调音乐,调式音阶较少,律制主要采用十二平均律,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由于这些原因,导致音乐在转调上的不同,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讲究意境、传神,强调情感直觉与领悟,往往用虚拟含蓄的手法表现情感,音乐也一样,中国的音乐在转调时往往需要多次试探。西方文化讲究写实,强调理性思想,音乐“基因”也是通过数理逻辑演变,更加注重矛盾冲突,所以,西方的音乐转调直接、快速。中西音乐没有高下之分,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本文只是对中国的旋宫犯调和西方的转调进行粗略分析,其主要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专家和学者的注意,关注此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注释:

    ①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教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2]杨善武.史学创新与传统乐学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田耀农.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述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4]管建华.中西音乐比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宋]沈括.梦溪笔谈[A]转引自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六十四《犯调篇》[OB/OL].http://m.yuedu.163.com/source/6138079891b64f76ba9ce89f8c6726a9_4?level2=&operation=index&tab=.2019.03.1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