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社会生态学视域下厕所革命的对策分析
范文

    王卫池

    【摘 要】从社会生态学视角来看,厕所革命依赖于社会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是环境要素发挥最佳效能的社会条件。作为社会生态的关键组分,厕所革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塑造着公众的行为态度和精神文明,当培育效果产生群体共鸣,就会促成社会生态的整体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厕所革命与社会生态的相关性研究,为厕所革命效益最大化提供对策优化的启示。

    【关键词】厕所革命;社会生态学;对策分析;整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R124.2?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203-02

    公共厕所作为基础设施的细分单元,其面貌是城市人居环境的缩影,呈现着当地居民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城市对民众的体贴程度,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状态。正因为如此,厕所革命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注和政策层面的极大支持。各地纷纷出台厕所革命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方式持续推动地区厕所新建、改建。其中苏州市在厕所文化营造、科技引入、生态建设、管理规范上取得了卓尔不群的成效,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厕所革命的全域化推进具有诸多借鉴意义。

    一、基于社会生态学的厕所革命具象分析

    社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学科,它将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注重人与环境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该学科为社会生态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社会生态以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优化为主要特征,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的三重属性。厕所革命的实践是社会生态细分层面的局部调整,是一个强弱项、补短板和提质增效的过程。

    (一)社會生态的自然属性。自然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征。厕所作为人类活动的组分,是影响社会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人工生态因子。厕所环境的污染承载力提高成为环境承载力改观的重要环节。苏州在厕所革命的实践中以降低人类活动强度对环境的影响为思路,以新材料、环保技术运用为手段,积极探索人居环境优化路径。

    在技术运用方面,苏州大力度推广太阳能技术。以姑苏区为例,2016-2018三年行动计划期间新建、改建的39座厕所中有32座公厕安装太阳能拖把烘干箱,占比约82.05%。该烘干箱不仅具备烘干、杀菌、通风等功能,而且还降低了能源损耗;吴江区东太湖翡翠岛更是运用泡沫免水冲微生物自降解处理技术,建设了节水节电“零排放”环保厕所。在新材料运用方面,苏州积极探索材料的循环利用。如苏州大阳山植物园景区厕所建成全球首个应用3D打印技术厕所,以回收的建筑垃圾作为打印原料,践行资源循环使用的生态理念,而该公厕不用一根钢筋,却比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更加坚固,具有更强的抗震性。

    (二)社会生态的社会属性。社会性是生态对人类社会领域的影响,是人类在其环境的调节力、选择力影响下形成的认知的、态度的、行为的组织和联系,表现为对人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渗透与塑造。苏州厕所革命重视建筑美学的运用以及设施功能的完善,使人们从追求初始的生活需求到审美的栖居、情感的呼应,彰显着城市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

    建筑美学方面,苏州在厕所革命建设过程中能够融合地方文化,凸显区位特色,追求厕所景观化。苏州347座新、改建厕所中,传统型的有129座,约占比38.7%;现代型的有122座,约占比36.6%。其中,姑苏区、昆山市、吴中区等地区是传统型厕所典型分布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江区等地区尤以现代型厕所为主。文化适应就是一个生态过程,苏州在厕所革命进程中,注重厕所面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既保留苏州传统型建筑的文化内涵,又融入现代化工业城市简约实用、与时俱进的特点。设施功能完善方面,苏州新、改建厕所无障碍设施的平均普及率已经达到69.16%,吴江区44座新、改建厕所中无障碍设施覆盖41座,覆盖率甚至达到93.18%。厕所革命下阶段将向第三卫生间及母婴室建设方面发力。

    (三)社会生态的经济属性。经济性是生态问题与人类经济活动互相影响与渗透的结果,[2]体现为生态向度的货币化,是社会生态的活力所在。城市建设中,社会生态创造经济价值才能更好的把握城市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结构。苏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其生态旅游经济活动的规模化,使旅游经济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型向内涵增长的集约型方向转化。[3] 厕所革命的深入开展,为苏州旅游城市提供了形象展示的窗口,同时,厕所数量、分布也反映了城市经济活动的强度分布和路径变化。

    就厕所数量方面,截至2018年,苏州市完成新改建公厕1326座,其中姑苏区厕所改造384座,约占比28.96%,远高于其它区(市)厕所改造比例。姑苏区本身为多处自然、人文景点的聚集地,可以说每改造三座厕所就有一座在姑苏区;除此之外,调研的347座厕所中,AA级及以上等级厕所共160座,约占比46.11%,以上充分反映出苏州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视。在厕所分布方面,旅游景区厕所有196座,旅游厕所最多的类型是旅游景区,比例达到56.48%。其余类型旅游厕所占比小,旅游线路沿线占15.56%,乡村旅游点占11.24%,休闲步行街区占2.59%,旅游集散中心占2.31%,等。可以说,像姑苏区、吴中区这些景点众多的地区,旅游经济活动较强;厕所改建从景区到周边、从城市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全域化进程成为趋势,也反映出经济活动在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等地带不断外延和深化的路径态势。

    二、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最优化的厕所革命对策分析

    城乡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重要载体,将社会生态学视角引入城乡规划,可以通过研究社会生态问题反思现有城乡规划的不足,然后通过创新优化规划方法和内容,解决社会生态问题。[4]苏州在厕所革命的实践中,针对暴露出的问题,遵循整体优化以及多级优化的原则,提出解决策略,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整体优化原则要求从全局出发,对要处理的问题进行系统性考虑,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为补充旅游旺季公厕数量不足以及解决游客临时找不到公厕的问题,苏州基于厕所供需平衡的考虑,成立“厕所开放联盟”,使其成为厕所革命的辅助部分。根据统筹规划,联盟内商户、饭店、宾馆、企事业单位等开放自用卫生间,供游客和市民免费使用。同时,为倡导各单位积极开放内部空间,苏州市还制定了包括现金奖励、通报表彰等多项激励措施,并对“联盟厕所”的开放程度、管理水平,提出系列细化要求。苏州通过面向全局,在厕所革命系统任务总体指导下进行分解,巧妙的以“厕所”共享的形式,使厕所革命产生了1+1>2的整体效应。

    (二)多级优化原则要求对系统运行过程的多阶段进行逐级优化。苏州在厕所革命进程中对扩充建设资金来源、厕所管理、厕所使用反馈等环节进行了有益探索。苏州市探索引入外部力量,积极推进厕所建设与管理市场化,建立企业和政府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在厕所革命期间,部分厕所参照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建设,初步探索形成了市场化、社会化的厕所建管长效机制。[5]如昆山周庄厕所项目由企业负责项目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移交的工作,工程竣工验收后政府分期回购。通过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等环节,有效降低了政府资源投入。同时,对于厕所的使用反馈,苏州探索建立“游急便”厕所管理平台,游客和市民可以掃描二维码,进行厕所导航与点评,方便厕所建设和管理的优化。该平台2016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后台已收到超2万条评价,反馈的问题和意见均在第一时间解决,以游客和市民评价为核心的旅游厕所管理成效显著。

    三、苏州厕所革命的提升空间

    传统城镇体系规划过于关注物质空间布局,忽略了城镇化的主体—人的发展诉求,并且指导范围往往局限于城镇自身,忽视了对城镇化的支撑力量—乡村地区发展的指导,[6] 引发了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以及城乡卫生环境难题等系列社会生态问题。“全域旅游”因其与美丽中国、旅游扶贫、乡村振兴战略息息相关,成为解决城乡社会生态问题的突破口。

    (一)设施人性化升级,引领城乡人居环境变革。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苏州把“厕所革命”纳入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中进行推进,找准了提升全域旅游优势的发力点。在下阶段厕所革命进程中,苏州应更加重视厕所人性化设施建设与建设资源的合理分配,着重向提高第三卫生间普及率、构建厕所等级金字塔型结构两个方向发力,均衡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引领城乡人居环境变革。

    (二)管理规范化加强,促进社会效益发挥。为服务厕所革命的开展,苏州市人民政府出台并根据实际情况修订了《苏州市城市厕所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但这些条例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调研347座厕所发现,厕所物料没有得到及时补充,41.7%的厕所缺少洗手液,95.0%的厕所缺少坐垫纸,失效的紧急呼叫器没有人员维护,这暴露出苏州在厕所设施日常维护、服务水平提升等精细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今后,苏州要以“厕所革命”为着力点,“构建起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推动旅游的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7] 补齐影响公众体验的短板,打通影响厕所革命社会效益发挥的最后一公里。

    四、结语

    城市建设是与生态环境相互适应、不断调整的过程,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整之后,社会生态系统进入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苏州厕所革命通过厕所区位以及厕所功能等要素的调整,实现了社会生态的基本单位“社区”中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城市边缘地区的空间结构、功能优化,社会生态也朝着低碳经济、品质宜居、文化传承等方面发展。苏州市在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中需认真对待以往不足,加以改进为全国厕所革命以及社会生态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的范本。

    参考文献:

    [1]毛蒋兴,郑雄彬.社会生态平衡:新时期城乡规划调整思考[J].规划师,2012(12):10-14.

    [2]叶峻,李梁美.社会生态学与生态文明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3]赵敏鉴.生态旅游经济属性的实践突围[J].经济问题,2014,(04):120-123.

    [4]田健,曾穗平.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方法优化与实践[J].规划师,2016,32(01):63-69.

    [5]石培华.厕所革命引发的革命[N].中国旅游报,2017-08-24(003).

    [6]田健,曾穗平.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方法优化与实践[J].规划师,2016,32(01):63-69.

    [7]邢剑华,石培华.从理念到实践——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落实全域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16,31(12):5-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