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试论佛教东渐对传统中国画绘画理念的影响
范文

    吴佳美

    【摘 要】佛教东渐为中国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外域艺术,这些佛教的艺术逐渐在中土生根萌芽。佛教传入中国数千年来对中国画的影响尤为深远,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同时,持续适应于中国并更具中国化特色。

    【关键词】佛教东渐;禅宗意味;佛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1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144-02

    佛教东渐也称之为佛教东传,指的是佛教从印度传过来,一直向东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再经西域传至汉朝。有学者认为,佛教战胜中国其他传统宗教得以征服中国,而笔者认为是佛教的求同创新适应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才得以在中国存活。

    一、佛教东渐与中国传统宗教精神

    (一)佛教东渐发展原因。一方面佛教可以从一个外来文化转而在中国盛行,主要因为它的教条准则顺应了时代特征要求。在政治局势方面该法兴于魏晋时期,魏晋最为讲求清淡之风和秀骨清像,魏晋初期,人们常年遭受战争的摧残深感现实渺小,把希望全部寄托于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保佑,形成信仰菩萨的思潮,百姓们追求佛教信仰来摆脱内心痛苦,开始請求神灵保佑。另一方面,佛教在传入之初就开始争取社会上层人物的信仰和支持,当时的楚王英、汉恒帝、魏文帝以及后来南北朝的大多数君主,都比较重视佛教,用佛教麻痹人们,束缚他们的思想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关系。玄学的重轻有思想和佛教的一切皆空理念类似,因此它们之间有可融之处。同时中国人物画的演变也受到魏晋以来崇尚“清淡”之风的玄学、佛学影响,逐渐流传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绘画理念。

    关于佛教与儒教的较量。汉朝时期思想对立,相互顶撞冲突,宋代时期佛教开始转向儒学化,大多僧人改变对儒家思想的偏见,他们开始认同儒家的“孝亲”“孝忠”思想,将其融汇到佛教思想中,丰富了佛教内容,以此布道佛门之学。

    关于佛教与道教的碰撞。刚开始道教以炼丹以助长寿为主,教义不够完善,而佛教教义、例行佛经、佛教传统各方面都更完备,道教便在佛教理论制度中吸收借鉴养分,以追求完善自身的发展。

    二、佛教东渐对传统中国画的影响

    佛教艺术自印度传入中国,经受了许多磨难,终在中国有一席之地。中国魏晋时期到清末时期传统的绘画受到佛教文化影响,在绘画理念、绘画风格上等方面都极具佛教特点。

    (一)空灵意境的绘画思维。关于佛学东渐对传统中国画“意境”思维的影响。意境思维的产生过程中,艺术家认为,儒家以“言”“意”“象”作为意境标准,儒家学说讲求积善积德 伦理境界,渗透于绘画作品之中,作为艺术家所倡导的意境追求。道家学说讲求面对自然、崇自由,提倡中国山水画应以清淡悠远为标准。这种中国画中的意境说本是从佛教禅宗中引申而来的,中国写意山水画、人物画都受禅宗的影响而导入佛教境界。

    关于佛学东渐对中国画“空白”思维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山水画就注重对“空白”格局的运用。禅宗怀有放空自由的精神境界,在亲感自然之景之后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宗炳的“畅神”“卧游”以及在中国山水画中所提出的“有”和“无”的辩证统一;如“气韵抓住空”等理论,全部都是禅宗思想中“心造万物”的衍生。经历唐朝、宋朝之后,这种“无言之美”慢慢演变为“空灵之美”,将禅宗的“空灵之美”放到绘画上可以理解为构图空间的变化。在中国的空间观中,空间的留白也十分讲究,画家转而开始研究山水画上留白的处理,背景留出大片空白,有的可以画成云雾飘渺之态,有的可以画为湖水清淡之形,也可能画出来空空如也,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禅宗中这种“无言之美”在艺术中地位显著。

    (二)简淡凹凸的艺术风格。传统中国画中尚“简”画风。中国山水画中尚简格局的形成多少也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佛教普世之道在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国山水画受其影响,演变成一种简练明快、笔虽简而意蕴深长、讲求气韵的风格。这种尚简风格反映了佛教禅宗的思想,也影响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创作风格。在山水画创作中,古人追求精神是“简而不繁”“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和“无画处皆成妙境”等,极其重视画中的意境,凸显审美的准绳,这种简约之风的作品更具生机盎然之意。这种遁世的“禅宗”精神,所传达的简淡之风到了宋代更为繁盛,如元代倪瓒《六君子图》等一系列的作品,更是将“简”推向高潮,他们的艺术样式看似“寥寥数笔”,但内涵深远气韵兼备,给人以空旷凄凉之感。禅画者以简略笔法入画,细致描绘关键细节,让其他不重要的地方幻化成虚影,一点一划写出悟道的境界。

    传统中国画中立体感“凹凸”画风。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盛行着一个特殊的绘画技法,被称为“凹凸晕染法”,魏晋之际社会动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佛教的传入,当时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都是画佛教题材的名家,他们的描摹点染皆学习了天竺遗法。到了张僧繇,其具有代表性的“凹凸法”,实为没骨花卉之鼻祖。张僧繇有“张家样”之称,他吸取外来精神,学习印度凹凸花的画法,一改顾陆以来“秀骨清像”人物造型,首创“面短而艳、对之如面”的富于立体效果,人物形象由清瘦之风转为以丰腴为美,是绘画技法上的一大进步。

    (三)禅宗意味的佛画家绘画。禅宗是受佛教影响下延伸出的宗派流派,相比佛教对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规范作用不再那么看重,转而倡导一种特殊的生活境界和高雅精神,弥漫于生活和艺术领域,其思想也慢慢本土化。佛教中禅宗的本质是一种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崇尚以无忧无虑、轻松、恬静平和的心情去浏阅自然风光,将神秘复杂转化为单纯的“顿悟”方式。因此,综观各类中国画艺术作品,可以看出画家一改对于自然景色照搬硬套的再现,而是以主观感受为主,强调景物的表现,绘画时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点线面的结合、明暗虚实等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对“清、净、空、逸”等的精神追求。

    画僧的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五代画僧巨然为广陵寺僧人,善于表现江南山林草木繁密,富有天真自然之情趣,多表现烟岚气象,笔墨秀润可爱,深得历代文人画家推许;宋代绘画中最具禅学特征的画家当以梁楷、法常两人为代表,他们是清野放逸一派僧禅画的代表人物,极其强调与自然合为一体。梁楷、法常绘画题材多为佛禅故事,但最终体现禅画艺术特点的是将现实生活与佛教精神相结合,以表现他们绘画的特色所在,往往作品中带有浓重的人文内涵和现实主义精神。就其绘画风格而言,梁楷和法常高深的绘画修养造就了他们对禅画的独特理解,画僧法常代表作《观音像》用笔简淡而表现出圣洁慈润的神态,颇具形神兼妙之境,对明清水墨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动荡,知识分子选择了归隐山林隐姓埋名、焚香诵佛,如清初四大僧等,佛教的禅宗修养渐渐被许多文人所接受。这些画家受禅的启示,依据禅家信念“心与宇宙不二”,画家专心沉迷于自然风光,使心胸寄予自然之中相互交融。

    明末的不少遗民画家,心胸与自然融会贯通,用心中境地来表现山水,以山水寄托思想感情。如弘仁于乱世中就选择了这种态度。佛教思想对于形成和强化弘仁绘画简洁、净静、空灵的艺术风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观弘仁的诗文书画,他的山水画以简淡为宗,作品中带有一番禅韵。

    清代最值得一提的是“清初四僧”中的石涛,受禅宗崇尚自然观念的影响,创作出代表作《搜尽奇峰打草稿》。还有以“奇简冷”著称的朱耷以及以“空濛繁密、结构严密”为特色、以自然景色抒写胸臆的画僧髠残。他们重视生活感受,善于观察自然,独抒胸臆不限于临摹,强调师造化而非师古人,对近代画家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刘学荣.略谈凹凸晕染法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5,(3):47.

    [2]吴卫平.论艺术中的技法与情感[J].大众文艺,2015,(6):110-11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