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主我到客我: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生长阐释 |
范文 | 赵苛苛 【摘 要】儿童作为社会人与建构者,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对儿童自我构建的规则与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更深刻的视角认识。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表征着儿童社会性的生长力量,是儿童人格健全的前提,是儿童终身发展的至高追求。 【关键词】规则意识;儿童;米德;符号互动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165-02 交往是人生存发展的历史集合,是历史发展的主脉络,人的一切活动起源于彼此之间的互动,其包含着人发展的社会性的本质属性,作为人行为的规范内容,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对于儿童自我构建的规则与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更深刻的视角认识。 一、儿童的身份:社会人与建构者 儿童自孕育在母体中便随着母亲的社会性活动的影响发展,出生入世后,受到外部环境的作用,出于本能的需求与自我价值存在的实现,儿童积极寻找自我归属地,作为独立个体的儿童是在发展中不断构建自我认知与交往,是集主我与客我于一体的社会人。 (一)儿童为社会之人。自西方工业革命始,面对新环境的变迁,童年存在地从自然到学校的转变,也使得在同一空间内儿童与更多的同伴接触。儿童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在幼儿园开展自己的活动,以自身的行为作用于他人,也在他人的影响下整合自身的行为,当儿童与他人交流而获取信息时,意味着他的社会性开始了。经过与他人语言与非语言、特定情景的冲突与融合,儿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其是一个从量到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儿童历经社会的洗礼,对社会文化、社交技能的习得,逐渐褪去自然人的色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社会性中人的互动交往是社会性发展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的习得贯穿于人的生存发展,杜威关于人本社会性动物的观点,使得我们从符号互动的视角去了解人之为人、以及作为人之为人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儿童在发展历程中有其自身的自觉选择,选择通过什么方式去做什么或者获得什么,通过与他人的接触来获得自我得以生存与想得到的信息。环境这个物理空间所发生的事情基于人之为人的儿童与其的碰撞,以及所发生的触点生长。 (二)儿童为构建之者。儿童作为社会构建的一部分,有其独有的人际交往方式,特有的心理模式。“世界万事万物总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处于动态变化之中。”[1]儿童本身这一概念是不断生长的,儿童也是在不断自我进化,周围信息的包围,似一个隐形的环境圈,儿童以自身经验不自觉地选择信息内容进行自我加工,儿童在自我社会性发展中,是以自我理解为中心的,他们知道自我需要,也去创造需要,也需要满足需要。活动的起始在儿童看来是探索自我心灵的奇妙之旅,是积极投入自我与众多他我在相同的场域中寻找需求的构建之初,是在追寻自我价值展现的生命力,而活动起始到后续发展都依赖与人交往的本質,米德认为这种形成是基于儿童对群体的认识、选择、加工与运用,是自我形成构建的有机过程。 二、规则意识的表征:社会性生长 规则是每一位公民所熟悉的处事前提,是与他人交流的内化行为,又依附于具体的事物来体现,什么场合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自人类学会共同生活以来就自然地存在了,对于儿童而言其是活动开始的意识形态在头脑里的排演,儿童在共同生活中不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自我构建发展的社会人,儿童所生成的规则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生长力量的存在。 规则意识本身存在的社会性基础表明了两者间关系。首先,规则意识是儿童社会性内部心理活动的行为导向。儿童通过规则来组织活动、协调参与者的角色,通过规则意识的共同契合来控制自身的行为,儿童在与他人角色碰撞交流中建立对角色情感的认知,学会在基于集体规则下发起和反馈交往活动,米德认为内在结构心灵的获得是个体在所从属的共同体中将其做出的社会反应内化为自身,并利用符号来引起这些反应。[2] 儿童在与他人交往而进行活动中,总是依附规则而展开,规则不是具体的,是需要作为主体的儿童的想象力来实现的,所谓的想象力不是天马行空,而是经过斟酌、选择、有所预想不断调整自身行为的方式。[3]儿童利用自我先行经验,即自己习得、组织的自我规则场域的积累来看待整个活动发展的进程,将规则植入意识中,作为自身行为交往的指航标,在集体中以规则意识来塑造自身行为,受群体影响又作用于他人。 其次,规则意识在儿童生长活动中表征着社会性。米德认为人的本性是以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为前提而存在的社会性。[4]由于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其具有自我塑造的能力与发展空间。处于儿童期的幼儿,其心智的发展具有大空间的可塑性,随着儿童“存在地”的转移,每一个儿童都会比之前更集中的与更多的同伴交往,儿童在其社会性的发展中能更好的将自我的情感、想法用语言、肢体动作加以表达,在面对环境的同伴冲突时,儿童会以自我经验进行加工、选择,无论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退缩都对自我塑造的生长都有深刻影响。个体会受到总体态度的影响而改变自身的行为,反过来又作用于他人。儿童规则意识源于群体生活共同的态度,规则意识的感知、生长、认同、内化与无意识的运用无不是在群体活动中发展,这些都表征着社会性的链接存在,凝聚着儿童交往的智慧。 三、规则意识的“自我”价值:儿童人格健全的前提 米德认为必须根据社会过程与沟通来说明自我,自我并不单指肉体本身,而是某种心灵基于沟通过程的社会经验而逐渐在自我肉体的出现,是不同个体的心灵相互接触而发生的,是儿童从主我到客我相互作用后,发生“自我”的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形成社会经验之中的人格。[5] (一)人格健全:儿童规则意识的核心要素。人格是人精神活动的中心,强调人与行动的统一性。人格发生于儿童活动交往的一切,“人格”与“行动”不可分割的相连在一起[6]。个体需要从所属群体中他者的特殊立场思考,用自身来经验他者本身[7]。儿童规则意识不只是儿童社会性自我构建内化于内部本质的阶段,也是儿童感知自我、环境、世界秩序存在与发出行动准备的内部机制及学习品质的内在要求。因此,儿童规则意识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身份走向他人视角,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自我的存在前提,是儿童社会性终身发展的至高追求。 米德认为个体从属的整体性的社会组织中,他人不仅对个体的活动导致反应,个体于自身的内心也产生这样的反应。人格关注的是人本身的生长、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自我实现,是在与人交往中作用于自身进而塑造的,规则是群体行为的一般模式,规则意识是个体在群体社会中维护和谐的环境准备,两者是依存的交融关系,是尊重自我人格的前提。儿童将规则意识作为行动准则的标准,内化为意识层面,形成自身特定的稳定心理状态,并形成相应的执行能力。这是基于儿童社会场而社会化的动态过程,是意识到无意识、他律到自律的心理状态,自发到自觉的行为导向。儿童在生活互动中,不为同伴冲突而打破规则的存在,不为妥协而丧失规则的内在价值,有良好规则意识的儿童能更好的抒发自身的情感,自控能力也越强,利用规则意识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并善于运用规则来展开活动。有研究者指出,规则是人格健全的教育载体,规则意识越强的儿童发展的合作意识与抗挫折能力也越强。[8]“互动过程就是要引导核心要素的生成,来影响或改变主体行为。”[9]这里所指的核心要素是指儿童在人与人性格行为互动中对对方的作用积极的形成自我人格的过程,儿童在与不同的环境、人群、个体的冲突中认知他人与自我,并在双方融合中构建规则意识之认同,形成有意义的价值观与姿态符号,且将之贯彻于每个活动发展的始终。 (二)终身发展:儿童规则意识的至高追求。规则作为学习品质的要素,《指南》在“部分”中就着重强调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宝贵品质是幼儿在活动中所展现向上的态度与良好行为倾向。各类游戏活动中的儿童,都积极将自身情感融入于发生知识情景中,在自身所处角色中积极体验释放情感,不断的创造实践与发展最近发展区,将核心素养内化于培养。[10]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规则的存在让儿童感知到世界的秩序,积极将规则意识这种内部知识作用于生活,是儿童受益于内化于心的终身发展。 是儿童通过在最初在幼儿园这个充满社会性质的场域中,受到场域规则条件的限制下,与不同的幼儿进行语言沟通活动,相互学习发展认知,充满了自我知识,幼儿互动的进程在于与同伴冲突的契机上进而发展,利益的冲突,使得双方就某个玩具、事件产生争执与发表自我意见的心灵接触,从而在规则意识的基础上上升为“反思意识”,他们的任何举动并非毫无理由,而是在同化与顺应中依据自身先行经验与当前的体验进行内部的对话,以实践来尝试最佳的行为取向,实现利他与互惠。个体的生长通过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习得知识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实现内化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心理发展过程是儿童基于规则意识的习得发出行为的终身追求。 参考文献: [1]殷世东.课堂教学活动逻辑:诗性逻辑[J].教育研究,2017,38(10):100-105. [2][4][美]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M].霍桂桓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3][5]丁东红.从社会哲学视角看米德符号互动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01):35-39. [6]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義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70-471. [7][9]尚晓青,陈晓端.互动式元教学:一种互惠性职后教师教育新路径[J].教育研究,2017,38(09):116-123. [8]杨丽珠,金芳,孙岩.终身发展理念下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构建及教育促进实验[J].学前教育研究,2014,(08):3-16. [10]曹培杰.反思与重建:创客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7,38(10):93-9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