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课堂-舞台-社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下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 |
范文 | 叶凌飞 符姗姗 陈妍 【摘 要】基于“课堂-舞台-社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下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途径,确立了以培养“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为基础,以“拔尖型”舞蹈专业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定位。通过对舞蹈课堂教学、舞台艺术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的模式探索,寻找“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融合与兼顾的人才培养途径,以此解决目前本科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单一型”人才“精而不通”以及“复合型”人才“通而不精”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舞蹈;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拔尖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138-02 目前,我国舞蹈的高等教育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一类以培养高、精、尖为主的“单一型”舞蹈专业人才为主,另一类则是以培养集表演、编创、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本科阶段舞蹈专业高等教育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显露,即:一、“单一型”人才“精而不通”;二、“复合型”人才“通而不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以培养“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为基础,以“拔尖型”舞蹈专业人才为培养核心的人才定位,以此探索“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融合与兼顾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课堂-舞台-社会”一体化模式下的“复合型”舞蹈人才培养 “课堂-舞台-社会”一体化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舞台表演、社会实践这三个层面,搭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将舞蹈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综合文化素质,能融会、贯通、交叉不同方向的舞蹈专业知识以及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集舞台表演、作品编创、舞蹈教育于一体的舞蹈复合型人才。 (一)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第一个阶段,因此,课程结构是落实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路径。从课程设置的结构上看,应以课堂知识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为基础性原则。在专业必修类课程中,应涵盖舞蹈史论、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赏析等课程。在专业选修类课程中,则必须根据文化市场的多方位需求,开设艺术管理、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产业以及音乐理论、音乐曲式分析、声乐基础、钢琴基础、美术鉴赏等课程,以此增强舞蹈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二)舞台实践中对学生表演与创作能力的培养 舞台實践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第二个阶段,即为学生提供并筹划多层次的舞台表演与舞台创作的机会,以此实现其专业能力的快速提高。从舞台实践方面来说,培养方应积极提供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或者出国巡演等不同层次的艺术舞台,鼓励学生主动地将课堂内的所学知识转变为推动艺术实践的动力,激发学生舞台表演与创作的热情,以此使得他们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开展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反思并促进他们的成长。 (三)社会实践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市场检验 社会实践则是对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检验,即将舞蹈人才投放于专业市场(如培训机构、演艺团体等)中,让他们接受更为激烈、严苛的市场检验,以此实现对自身专业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的检验与培养。可以说,“课堂-舞台-社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舞蹈“单一型”人才“精而不通”所带来的就业面狭窄以及专业转型困难的问题,拓宽了舞蹈人才的择业面。在这一模式之下,学生可以在本科四年阶段及时完成对复合型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储备,以便适应未来多元的、综合性的市场需求。 二、基于“课堂-舞台-社会”一体化模式下的“拔尖型”舞蹈人才培养 “课堂-舞台-社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舞蹈“单一型”人才“精而不通”所导致的种种问题,使得“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针对目前舞蹈教育界存在的“复合型”人才“通而不精”的问题,“课堂-舞台-社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也能充分彰显其教育成效。 (一)关于“拔尖型”舞蹈专业人才的选拔 在“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之上,须进一步加强对“拔尖型”舞蹈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该培养对象首先应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综合素质,其次他们在表演、创作、教学或者理论等某一个方面又具备着尤为突出的专业潜力。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便可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二)“拔尖型”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管理方式——“专业导师制” 关于“拔尖型”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管理方式,研究者主张将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专业导师制”引入至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到对专业突出型人才的环绕式培养,在“普及教育”中实现“精英教育”。 (三)“拔尖型”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课程设置 (1)设置多学科交叉课程 针对舞蹈“拔尖人才”,应增设其他的交叉性文化理论,如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哲学、戏剧史、表演理论、表演心理学、美学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实施,完成舞蹈人才由传统的技术型的“拔尖”向文化理论素质型的“拔尖”的过渡与转移。 (2)增设创作开发类课程 创作开发类课程开设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实现对国内、国外风格性舞蹈元素的全方位学习,如:中国古典舞、芭蕾、中国民族民间舞等,以此开发身体的表现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在习得的基础之上,借鉴上述舞蹈身体元素,引入国内外创作技法体系,通过课堂训练环节,最终实现对创作元素的创新性开发。 (3)增设舞蹈表演课程,提升学生舞台表现力 在“拔尖型”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阶段,应设置舞蹈表演类的实践课程,将影视表演、话剧表演的教学经验迁移至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使在表演方向上显现专长的学生可以充分学习戏剧、影视、话剧、戏曲中的表演经验,学习不同的舞蹈表现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4)定期组织“舞蹈专业大师课”,拓宽学术视野 在“拔尖型”人才培养的每个学期,组织四至六次的“舞蹈专业大师课”。通过邀请在理论研究、舞台表演、艺术创作等方面具有专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以此拓宽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 2、舞台与社会中的艺术实践 舞台与社会实践同样也是“拔尖型”舞蹈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的针对性更强,方向更明确,且培养方提供的实践平台更高,实践机会更为珍贵。对于“拔尖型”的理论人才而言,他们可在导师及其硕士研究生团队的带领下,协同考察研究对象,以此提前接受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对于“拔尖型”的表演人才而言,培养方或专业导师将为他们提供进入到歌舞团开展艺术实践的机会。对于“拔尖型”的编导人才而言,培养方或专业导师还将带领他们对地方性舞蹈开展实地考察,此外还将为他们提供进入艺术团、歌舞团观摩、学习或实践的机会。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课堂-舞台-社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下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途径,确立了以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为基础,以“拔尖型”专业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定位。通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队伍,建立“课内研修”“舞台实践”“社会实践”的教学实践机制,实施“导师制”这一本科人才培养管理方式,以此探索“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融合与兼顾的人才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2]柳海民.教育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