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高考改革下高师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应对研究 |
范文 | 李雪华 【摘 要】中高考改革已经从试点推广至全国,语文成了中高考成绩的“拉分王”,主要体现在阅读量大,阅读面广。作为未来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应对变化该何去何从,值得高师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深思。本文针对此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师;文学课程;应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154-02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的高考、中考将扩大考试范围,小学知识也是必考内容,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广泛阅读水平。”新课程改革之路走了将近二十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语文教育的改革方面几经变化,比如在培养目标方面,从原来的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到现在定位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又如在教材方面,2019年全国小学一年级和中学七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这些改革无疑是全面推进语文教育改革。语文部编本教材是由温儒敏主编组织编写的。此教材在编排上比原先使用的人教版或地方版教材更加科学,部编教材的编写组成员,有一部分是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也有一部分是优秀的一线语文教师。这套教材不仅聚集了专家学者的智慧,而且也是几十年语文改革成果的积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高考改革已经在试点之后逐渐推广至全国,总的走向是语文分数将提高,语文成了中高考成绩的“拉分王”。语文部编本教材的主编温儒敏说:“如果再不阅读,恐怕你的中考高考试卷不是做不完的问题,而是看不完的问题。”①这些改革动向充分表明,我国中小学改革已经进一步深入。对于语文方面的改革,从北京2019年中高考语文试卷来看,主要是阅读量大,阅读面广。作为未来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应对变化该何去何从,值得高师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深思。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期提高准教师的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也是人们从事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更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②阅读能力不仅是中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个体生存不可缺少的能力,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相当重要。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及中高考改革的关键。它也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活动。它包括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从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体例上看,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阅读部分采用三位一体的方式,不仅把“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而且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方向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教会学生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指导。而高校师范生的培养与当下教学实践的需求还存在着差距。这也就为高校文学院汉语言专业的培养指明了一个方向。从高校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存在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差、阅读方法不会运用等问题。学生对教师课前列出的必读书目完全没有认真阅读。而学生鉴赏力的培养第一步就是作品精读,在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多维对比中去感悟和分析作品,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时才能集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校正和拓展。学生针对教师的分析从中领悟到分析作品的方法。 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认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其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④当下时代发展迅速,学生也从原来的纸质阅读转为网上电子阅读,更重要的是手机智能化,使学生们更便利地随时查看信息。朋友圈、公众号是最常见的阅读范围,碎片化阅读成了当下最普遍的阅读方式,名著和经典的阅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则少之又少。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布置阅读作业,学生课下完成率也不高。 而我们的准教师们在学习中连方法都没有了解,又如何运用呢?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转型中的应用型大学,我们如何从根本上找到问题,并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 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占了80%以上,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其中文学类相关课程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等。而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以文学知识和文学史的教学为主,涉及到教学中有关作品鉴赏的内容时,因为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很不现实,但阅读作品的方法只有在阅读作品的大量实践中才能有所体会,有所掌握。 首先,应着重优化课程结构,从培养学生教學实践技能入手。这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纯理论课程相对减少,增加一些教学实践类课程,比如教学名著导读课,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硬性规定学生细读必读书目多少部。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我们的学生才能把已经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娴熟地运用起来。还要求学生背诵一些经典诗词,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好后期背诵效果的检查考核。 其次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即使是文学类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相关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也要增加一些作品的分析、鉴赏。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细读作品,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才会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作为教师,即使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细读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但是可以抽一些短篇经典作品来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细读的方法加以指导。针对这种情况,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也提出了“三个百工程”,即阅读一百部作品、背诵二百篇诗词、创作一百部作品。 注释: ①http://www.sohu.com/a/214192195_166820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③温儒敏.“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④张德江.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青年报,2009-4-11.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田松校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