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非遗”到文创 |
范文 | 张旭媛 【摘 要】大运河成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大运河流经八个省级行政区域,沟通了五大水系,它不仅连接了地域交通,而且实现了运河周边文化的融合与共通,在中国文明史上,大运河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时代变迁,大运河的运输地位虽然没落,但是运河沿岸城市群的独特文化却代代传承并完善,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本文从运河文化的传承现状出发,探索非遗文化如何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实现与文创产业的相互转化,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从而为运河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大运河;文创;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193-02 大运河已经存在了2500多年,相当于运河沿岸人们的“母亲河”,哺育、滋养着沿岸的运河儿女。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大运河已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河流,而是艰苦奋斗、勤劳智慧的精神象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发展出许多文化古镇、特色城市以及缤纷的风土人情,也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无数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描写大运河的优美诗句。然而科技的进步、运输业的发展,使得大运河昔日辉煌已不复存在,周边环境的恶化使大运河多处断流,甚至沦为“臭水沟”,城镇空间规划又迫使大运河牺牲河道填土造楼,无不令人扼腕。自从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显现,运河周边的环境治理以及文化带的发展规划得到了高度重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识,还专门成立了大运河保护部门,为传承运河文化付出了不小的努力。近些年文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将其与运河文化相互契合,是运河文化传承创新的一种新路径。 一、千年大运河:流动着的文化 大运河起始于春秋,在隋朝大幅度开拓,贯穿南北,全长达到32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一大奇迹,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浩瀚的年轮,足以让所有人仰望。大运河代表了中国古代水路运输技术取得的辉煌成就,经历朝代的更迭,沿岸建设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建筑,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使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闻名于全世界。大运河贯穿于中国南北地区,在我国历史上作用巨大,它不仅能够将南北的货物互通交流,更重要的是南北沿岸的文化输送、河道的繁荣无形之中又滋润了沿岸城镇文明的发展,出现了灿烂多彩的多种形态的文化遗产,沟通杂糅了多个地域的文明、风俗,流传至今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就了极具特色的文化盛宴。如今,大运河的功能性作用已经渐渐被科技取代,更多的是向生态文明、旅游业转变,以苏杭为例,以前的苏州、杭州等地商旅往来不绝,而现在成功转型为旅游城市,每年都会有众多的游客慕名而來,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大运河的角色正在悄然改变,运河文化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进步,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大运河建设得更加美好,运河文化传承得更加具象,以丰富我国社会文化版图,使得各种传统文化百家齐放,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与大运河被列为文化遗产相对应,运河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克强总理曾说过:“运河是人类智慧的创造,今天的大运河,则是我们对历史遗产的再创造。运河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护,也在于创造。我们今天要用好用活大运河这笔丰厚遗产。”大运河就像中国地图上的一张文明金丝网,连接南北,沟通东西,将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态、民族特色等联系起来,共通共荣,成了中华文脉。同时大运河文化带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征,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国际舞台上,运河文化像是一张中华名片,能够展示中华文明,传播国家形象。因运河而诞生的一系列文化,至今仍影响着百姓的生活,要对它们进行挖掘和整理,并进行与文创产业的创造性转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提升。 二、运河文化与文创产业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除了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外,还具有实际效用,它能够将不同地区、毫不相识的人们的信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情怀,从这个角度讲,文化要“接地气”,要能够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使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不是摆在博物馆供人参观,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运河文化也是如此,不能将它束之高阁,而是将其作为人们生活中、民俗习惯的一部分,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探索运河文化向文创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就是基于如何获得消费者对于运河文化价值以及文化符号的认同,并激发大众对于运河文化保护的热情,以及与时下文化创意多种产业模式结合能最大化发挥其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要研究探寻运河文化和文创产业之间的连接点、契合点,提取运河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和地域文化,例如饮食文化、戏曲文化、商业文化、艺术文化等,选择其中能够引发大众共鸣的一个点,结合当代特点对其进行再创作、再生产,让“非遗”不再只是陈列在展览馆、博览会之中,而是主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大众近距离了解、认同运河文化并为此感到自豪。实现从意识上的文化概念向物质化的文创产业转变,创造出运河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传承的文创产品,从而实现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当下文创产业的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大运河沿岸的璀璨文化既能够带来巨大的利润,同样也能够提供选材,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将文明的碎片、文化的衰落转化为文化复兴和文明的创造已经是运河沿岸城市达成的一个共识,并且也已经制作出相关题材的作品,例如,舞台剧《遇见大运河》,影视剧《大运河》等。然而目前的文创产业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文创产品缺乏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大运河历史悠久,沿岸城市繁多,文化特点各不相同,可是在各地旅游景点售卖的文创纪念品如出一辙,枯燥乏味,如何在一件小小的文创产品中表现出具体的城市文化形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二,与运河文化相关的文创产业开发规模较小。文创产业包括休闲娱乐、旅游、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创意设计、文化艺术、出版;等等,市面上与大运河相关的多是艺术品或者是纪念品,而且产品本身大同小异,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人文向往,影视作品很少,旅游业也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在产业开发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运河文化向文创产业的转化过程中,不能仅仅止步于物质材料和文化符号的挪用,而应该注重研究和记录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故事和情感,以此寻找运河文化和文创设计的契合点。要使运河文化在当代讲好“文创故事”,关注的焦点应该放在研究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习俗、风土人情、文化符号上,这样才能使运河文化向文创产业的转化融合更易于被大众接受。此外,还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征集运河文化带沿岸的非遗项目,系统梳理后与大众需求建立联系,设计更多与当代生活场景相适应的物质文化产品,通过这些产品推广“非遗”文化,形成文化现象;第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的科技手段层出不穷,文创产业人员积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设计出与时俱进的项目与作品;第三,结合影视产业传播运河文化,将运河故事或沿线特色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在年轻群体中进行活态化传播;第四,提取城市运河文化打造独有IP形象,与当地的文旅业相关联,一同推广运河文化等。 三、文化生产:文创赋能“非遗”传承与创新 “赋能”,就是为某个主体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可以为这一主体持续提升各种价值的能力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种艺术价值,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发展的产物,是与文创产业契合的源头和核心。文创产业赋能“非遗文化”,就像是为传统的文化输入新鲜血液的过程,在传统中加入创新元素,连接古老与现代,使其创造出更大的文化价值,文创产业多种业态与运河文化融合发展,二者相得益彰、相互成就。大运河文化带沿岸非遗项目众多,迅猛发展的文创产业为其在当代的传承开辟了一条合适的道路。 文创赋能运河文化的核心在于创新开发利用现有的成型的文化资源,以文创产业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如何让运河文化更具有感染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运河文化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氛围,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运河文化与文创产业创新开发的影响因素包括核心用户需求因素和文化特色因素。基于消费者的需求是文创设计开发的原动力,用户需求因素包含人文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对于文创产业来说,物质需求比较弱化,重点是满足用户的心理情感需求与对独特文化的人文向往。文创产品涉及用户的精神需求,从经济学角度可以将其分为个人、社会以及文化层面,分别对应着情感植入、观念创新和民族文化自信。而运河文化转化为文创产业的关键是创新,即将古老的、传统的文化故事、文化符号等结合当代的文创语言进行结构与重组,形成大众喜聞乐见和易于接受的产业类型。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全民参与,目前已有大运河文创大赛、大运河非遗展览会等项目,吸引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其中不乏优秀的令人惊艳的文创作品。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激励人们寻找身边的运河文化,进行线上投稿投票的方式,收集大众的优秀创意进行改造开发,这样既能增加运河文化的影响力,又能在无形中加深广大群众的文化烙印。 四、结语 大运河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非遗文化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部分,应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多态化发展,重视运河文化的艺术形态和大众审美诉求,使之以多元的文创产品形态服务于现代生活,实现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性转化,使运河文化在当代能更多地被大众了解与认同,让灿烂的千年运河文化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朱晗,赵荣,郗桐笛.基于文化线路视野的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安徽段隋唐大运河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03):70-73+19. [2]奚雪松,陈琳. 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3(04). [3]葛剑雄.大运河历史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刍议[J].江苏社会科学,2018(02):126-129. [4]殷玲玲.传统手工艺创意设计的他者方式——以台湾文创园为例[J] .美术观察,2018(10):139-14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