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读画 |
范文 | 吴锁妤 摘 要:中国画自古文脉相承,古有“读画”之称。画只有读,才得画中之寓意哲理,感受诗画的韵味。名画要如诗句一样去解读,去鉴赏。中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于一炉的精深艺术,更要一一解读,认真欣赏才知其中味。 关键词:中国画;以诗入画;知白守黑;传统笔法 中国画文脉传承,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画何尝不是这样,苏东坡:“味摩诘诗,詩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王维以诗入画,诗情画意,古人若不常读画,何来如此深的感受? 何为“读画”?“读画”其实就是鉴赏画,品画。我们都知道《十里蛙声出山泉》是齐白石经典作品。老舍选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根据这句诗作一幅画。齐白石采用简略的大面积黑墨画山石,在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白色泉水,泉水中的蝌蚪画成黑色,像五线谱里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音符。虽没有画出青蛙,但小蝌蚪随山泉流至数百里,春天后自然蛙声一片。画面计白当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以中国哲学为基础,为传统中国画注入时代特征,无限生机跃于纸上。可见,好的中国画犹如一本好书、一部精彩绝伦的影片,甚至可以称为“博物馆”,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肩负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向人们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媒介、一座桥梁。观众欣赏优秀作品的时候可以身临其境,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与细节,通过品读中国画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品读“美”的层面。 一、读画的作用 (一)提高眼界,开拓视野 俗话说眼高则手高,作画之人常读经典好画,可以加强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中国画有人物、山水、花鸟三种题材,人物画发展得比较早,山水、花鸟较晚。其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每种题材都有各自的表现方法和造型手段,共同点都是以线为主。线描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人物画最早的优秀代表作品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图1),表现的手法主要是线描。品读他的画,可以看他的用线如春蚕吐丝一样优美轻柔。品读其它工笔人物可以了解古人运用线条的妙处,有轻有重,有曲有直,有粗有细,有虚有实,有静有动……线条巧妙运用物象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线外,我们还可以从作品品读古人的生活场景。 如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画杨贵妃三姐一行人骑八匹马游春的景象,突出其闲情逸致。采用前疏后紧构图方法,突出主要人物虢国夫人,人物前呼后应,气脉相连,节奏鲜明。虽游春而不画任何春的景色,只画一列游春人马,以“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表现主题,线条挺劲流畅,色彩肥红嫩绿,让人联想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暖日的气息,体现了春天怡人的景色。虢国夫人雍容华贵,衣着男装,当时流行女扮男装,“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画作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细密观察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二)提高鉴赏能力 通过读画,我们可以辨别优劣作品,自己作画时少犯错误,下笔更能肯定而有力,通过读画,对中国及世界画史有所了解,进一步去研究探索中国画史,更能心领神会,更好地与古人对话。所谓师古人,师造化则需多读画,读原作,读大师优秀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大师。宋赵佶《芙蓉锦鸡图》上题款“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寓为描绘五彩斑斓的锦鸡,颂扬它们具有儒家的伦理品德:文、武、勇、仁、信。《腊梅山禽图》一抹腊梅劲挺而上,瘦金体落于左下:“山禽矜意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诗情画意,境界高。米芾《珊瑚帖》,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神采更趋飞扬,形式感也更具意趣。其用笔豪放稳健,结字宽绰疏朗,笔下的珊瑚架似画非画,文人气息浓厚。米芾是大收藏家、书法家,收藏大量优秀作品,经常鉴赏画、读画,从画面领会古人作画的方式方法,加上书法修养文学修养高,常读古人的画,也能画出好画,被后人称为“非师而能”。 元赵孟頫《枯木竹石图》题诗:“石如灰白木如籀,写竹还需要八法通,若要有人能会此,需知书法本来同。”赵松雪强调书法用笔,以书入画,笔法苍劲有力。“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在他的画中可以体会到苍古幽静、意逸深远之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可谓将文人画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长卷6米多长,黄子久花好几年时间才基本完成。其画一峰一状,一树一态,天真浪漫,心静则意淡,逸境超之象外,寄情于钓鱼翁,画面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宽阔,让人心旷神怡。 (三)更好地去领悟古人作画过程,作画原理 才能更好读懂古人笔墨、古人的优秀作品,读画借鉴古人、学习古人然后创作自己的作品才得心应手。 读天池山人徐渭的画,其狂草入画,画面激情豪放。徐渭文学修养很高,《四声猿》被后人称奇,汤显祖称徐渭文为天下第一奇绝文字。其泼墨写意花鸟画,豪放恣纵,水墨淋漓,潇洒飘逸。徐渭画奔放热烈,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墨葡萄图》中他善用水,水明墨润,水气氤氲,笔墨纵横,隶书笔法溶入行书,行草有苏米之风:“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的一幅小品,先画人物再画松树及旁边景物,采用两边实中间虚画法,松叶与人的线条对比,人与大树干呼应,人头顶上树空一白。画面大气,节奏感强。 二、怎样去读画 中国画的优秀经典,传世之作具有很高的可读性,通过“读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出新的艺术境界和新的思想空间,还可以认真体会古人对物象的感受、认识了解,心中物象如何用笔墨呈现于纸上。大师说:认认真真去读一幅优秀的经典作品,胜过你随意去临摹10幅作品。可见读画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去解读古人经典作品呢? 读画要了解美术史、作者创作的环境。一般人常常把能否“看懂”作为评判标准。研习国画之人则要读懂“笔墨”了。 读八大山人画,他的笔墨抽象意识很高,其修养的高度常人很难达到。他的作品中,空间切割恰到好处,画的就是一种笔墨构成关系。八大对笔墨理解高于常人,用最简练最单纯的笔墨,表现出最丰富的内涵,如他的《荷花图》,画中荷花形神兼备,线条洒脱超逸,如体操运动员的姿态一样展现在观众面前。空间切割恰到好处,物象抽象富于情,放于画面恰当位置,画面出奇巧妙。花鸟画章法逸气横生,孤高冷逸,笔下的鸟雀鱼眼翻白眼,代表其心性。石头方中多带圆,且上大底小,使安静画面更具生动感。《荷花双凫图》,一支荷花如冲到天上的火箭,气势迫人,顶上宽大柔和的荷叶又把这欲冲出画面的气收住,如“括号”一样简单的荷花瓣展示圣洁高雅,表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写意手法体现美好的情感,中锋用笔笔力十足,使画面宁静安祥,圆的石头欲滚动给安静的画面带来动势,双凫翻白眼,冷眼看世界。八大很明白“知白守黑”的道理,整幅画空间切割准确到位,荷花杆的位置恰到好处,形成小的空白、大的空白、宽整的空白、似圆非圆又似方非方的白,连贯一气,气脉相连,富有生命力。 读画就要了解作者的寓意,画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读者联想、产生共鸣,但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读画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個阶段,在读画的过程中获得了启发和教育,读画才有意义。通过读古人优秀的作品,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哲学对中国画的影响。如“道法自然”,王维《画学秘诀》“水墨最为上”等。除了这些,影响中国画的还有时代精神,石涛“笔墨当随时代”极为经典。从近现代的很多优秀山水作品可以品读出画家受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影响很深,如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雄浑苍劲,大气磅礴,其用笔千笔万笔,体现“不似之似”之物象。在浙江美术馆可以读到大量黄宾虹的画,他的画面注重白的布局,“知其白,守其黑”。画面有实的“白”、虚的“白”,有连续不断的“白”,有断断续续的“白”,有横的、竖的“白”,有斜的、无规则的“白”,画面千笔万笔,多而不乱。黄宾虹的作品告诉我们一个规律,那就是“一画开天”,千笔万笔源于一笔,大自然是判断美学最高准则,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基本元素,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原则,变的是现象,可见黄宾虹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并加以运用。涵盖有龚贤的积墨,学习八大的用笔构图,他自身集众多古人经验总结,提出五笔七墨学说。他的绘画语言很丰富,“知白守黑”的巧妙运用达到登峰造极境界。 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物象的造型。例如八大山人画的“鸟”白眼看天,不仅充分表现它的自然形态、生命气息,还通过物体优美的形象抒发画家的思想感情,就像诗人用恰如其分的绝佳诗句抒发诗人丰富的情感一样。这种体验“意境”抓“神韵”的欣赏方法,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当然,能解读出其“意境”和“神韵”,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实践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习画者如果认真解读、解析古人优秀作品,不仅能与古人对话,进行思想交流,还能从古画中吸取精华,体会古人实践经验、传统笔法墨法,久而久之,提画作诗,胸中自然有优良的传统,能更好地了解古人的作画思想,吸收其笔墨精华。众所周知,艺术可以创造出独特美妙的境界,我们应认真解读古人的方法,借鉴古人的方法,运用古人的方法,创作自己的方法。总而言之,经常品读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可以让观众丰富充实,产生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余安澜.画品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王其和.东坡画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王伯敏.黄宾虹话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