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儿歌助力 书写得“趣” |
范文 | 沈玉平 摘 要:汉字书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汉字书写指导在第一学段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水平,从兴趣、习惯、笔画、结构和评价入手,借助儿歌,使学生生发书写的热情,明确书写的规矩,把握笔画的细节,掌握字形的和谐,学会写后的审视。 关键词:汉字书写 第一学段 儿歌 指导 崔峦老师说:写字不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全部,但一定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重点不重,后果严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的汉字书写要求如下: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教育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 儿歌作为一种有益且富有诗意的形式,形象且具体,符合第一学段学生感知、接受和记忆的水平。它能避免单一的说教和机械训练,为书写助力,使书写得“趣”。 一、儿歌激情,书写得“兴趣” 据调查,小学生写字质量总体上有所下降。在书写起始阶段,没有迈好步的不在少数。为了激发第一学段学生对汉字书写的热情,可以创编和改编一些凸显写字重要性的儿歌。如《写字作用大不大》: 蜜蜂给蝴蝶写信, 它在花儿上扒拉, 表示酿的蜜真甜。 蝴蝶给蜜蜂回信, 也在花儿上扒拉, 表示采的粉真香。 可是,蜜蜂不明白蝴蝶说什么, 蝴蝶也不知蜜蜂说什么。 你说,写字作用大不大? 透过趣味盎然的语言,学生知道了不好好写字会遇到麻烦。有了认真写字的意识后,行动就在眼前了。 二、儿歌立规,书写得“督趣” “写字也要下些功夫。不一定要去买什么碑帖,天天临它几小时,这不需要;可是字怎么写,总要有个规矩。”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段话,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可是,对于第一学段学生而言,写字的规矩看不见摸不着,遵循起来似乎很难。不慌,以儿歌为载体,让隐藏的规矩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口诵心记时身体力行。 (一)隐在姿势里的规矩 写字教学中,规范的“双姿”就是最初的规矩。把规矩融入儿歌中,把儿歌贯穿到每一次写字中,让学生读读记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受用终身。如: 手离笔尖要一寸,大指二指对对齐。 三指在下来托起,四指五指来接力。 笔杆靠近虎口处,拳心要空腕用力, 摆好姿势来练字。 学写字,要牢记,头正肩平脚着地。 眼离本子一尺远,胸离桌边有一拳。 条条要求牢牢记,天天坚持不放松。 这样,能促使学生心、口、耳、眼、手多种感官配合,不乏味,效果显而易见。 (二)藏在字格里的规矩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课后的汉字书写指导编排很有用心。第一学段四册书都给要求会写的每个字配有四个田字格:第一格是范字,第二格供描红,第三、四格供临写。教师和学生除了一起说常规的“田字格,四方方……”,还用如下儿歌: 能量格 第一格,是例子,仔细看,认真想, 第二格,是模子,依样描,不写偏。 三四格,对照写,写得好,能量足。 在一次次儿歌与书写的默契配合中,学生守好了规矩,写出了好字。 三、儿歌解细节,书写得“笔趣”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清朝康有为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也就是说,要写好汉字,必须先写好基本笔画。如果我们细致地剖析一个笔画,会发现有提笔,有按笔,有停顿,有出锋。不管是力度上的轻重,还是速度上的停慢,都是很有讲究的。要想真正夯实汉字书写基础,必须让学生在汉字书写的起步阶段理解和把握笔画里的细节。在教学中,儿歌能成功地向学生传授笔画的精微之处。 (一)儿歌里感知用笔轻重 我们知道,简单的“一”字,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轻重是不一样的。起笔时,相对蓄力,要控制好力度。行笔时,稍微收力,保持姿態的舒展,向右运行。接近收笔时,要压低手腕,过程短而有力。通常,有些笔画,老师若只做简单示范让学生模仿,学生并不容易学会。如果配以儿歌多次记诵,效果就会好很多。每次教学生练写新字之前,老师要认真揣摩每个笔画的用笔轻重,把难点巧妙植入儿歌,方便学生记忆和习得,比如《撇画里的轻重》: 为了感知轻与重,做个游戏来弄懂。 铅笔酷似小飞机,纸面很像滑行道。 右手捏笔触纸面,由重渐轻画道弧。 这样,先让学生从儿歌中感知,接着抓住动作要领,在纸上反复练习,直到能又快又好地掌握笔画里的轻重奥秘。 (二)儿歌里感知运笔快慢 如果缺少有效点拨,很多学生不管写什么笔画,都用差不多的速度,就像唱歌时用同一个时值把音符串在一起唱,这不是聪明的做法。“横勾”“竖提”“捺”等,在涉及到顿笔和出锋时,可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快出锋》和《慢顿笔》: 撇、提、钩和捺脚处,出锋露尖要稍快。 就像飞机要离地,稳住提笔像升空。 侧点、垂点和竖点,长横、横折、垂露竖。 笔尖触纸轻轻按,收笔不急动作慢。 学生一边记诵儿歌,一边掌控不同的速度画出不同的点画与线条,体验笔画所蕴含的节奏美。 (三)儿歌里感知毫厘之差 学生能准确书写基本笔画后,还要会对相似的笔画明察秋毫。但是有些笔画之间的细微差别实在很容易被忽视。如果通过儿歌呈现出来,学生就能清晰地感知笔画间的毫厘之差,如: 横折弯钩 几和九,横折下时不斜钩, 弯得不出现尖角,向右平移再上勾。 横折斜钩 飞和风,横后转笔向下折。 斜钩挺胸又收腹,笔尖调节左上勾。 此外,多横、多竖与多撇,卧钩与竖弯钩,三点水与四点底,它们之间的细微差距都可以用儿歌演绎。 (四)儿歌里感知笔顺规则 在统编《语文》一年级的上下册书中都展现了笔顺规则。为了让学生平时书写时能口诵心记手相随,在循序落实每一条笔顺规则后,整理成儿歌,如: 白、回、国…… 先外后内再封口。 医、巨、匠、区, 上左下,三包围, 先上后里再左下。 如此梳理,既使笔顺知识浅白易懂,又赋书写予趣味性。 四、儿歌析布局,书写得“细趣” 此外,书写时使汉字布局美观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提高书写能力的关键。为了掌握和突破,从简单入手,分门别类整理成儿歌,使学生对汉字结构的把握愈发精准。如独体字中“木”的笔画架构: 木字一竖是主笔,一定要写得坚挺。 竖画起笔稍停顿,向下运笔到末端。 横和竖的交接处,也是撇的起笔处。 捺画稍低要舒展,写完看看稳不稳。 当然,左右(或上下)结构、半(全)包围结构的布字要诀也可成儿歌。 五、儿歌审美丑,书写得“妙趣” 对自己和他人的汉字进行审视和评价,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因此,在汉字书写教学中,学生借助儿歌,去审视和评价汉字,学会审美,收获方法,习得技能。根据學生在书写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创编审字儿歌,例如: 女字旁,窄而长,左让右,横变提。 女字底,宽而扁,下托上,横伸长。 写一个,要端详,有不足,认真改。 综上所述,让学生借助儿歌,在汉字书写起步阶段得到“兴趣”“督趣”“笔趣”“细趣”和“妙趣”,使汉字书写得“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M].北京:北京开放大学,2015. (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 浙江嘉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