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内容题材的儿童美术创作资源整合的实践 ??
范文

    金蓓

    摘 要:儿童美术创作,是由儿童自由发挥想象,通过收集素材,运用学习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完成立意,并呈现出作品的过程。

    在一些小学美术课上,会出现教师讲授的内容逼真生动,而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时,一些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更提不上什么创作了。因此,在学生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尝试着引导学生进行内容题材的积累,本文以撕刻版画创作教学为例,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以撕刻版画的艺术手法进行艺术创作,以此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艺术感悟,最终达到生活体验与创作教学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内容题材 美术创作 资源整合

    一、汲取多元文化,丰富美术创作素材之源

    1、走近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融入了各种情感和审美元素的艺术,对于小孩子来说,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能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

    (1)民间手工艺。手工艺品蕴涵了人类文明之始的工艺文化,它是一种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例如百子灯技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灯会。百子灯造型美观、色泽鲜艳,有四角、六角、八角的“火炮筒”等,并用绣花针刺出各式各样的花鸟吉祥图案,拼制成形式各异的的百子灯,深受老人、小孩的喜欢。笔者利用撕刻版画的板材特点,通过裁剪、拼接,做成一个百子灯造型,再在各个面进行套色纸版画的创作,形成了一组立体造型作品。

    (2)金华婺剧。婺剧,发源于金华。逢年过节,戏班子都会搭台驻演。笔者引导学生从欣赏婺剧剧照、服饰、表演等几个环节入手,使学生对戏剧人物的造型特点、婺剧演员们细腻的表演、脸谱的色彩、戏服的色彩美、舞台背景设计等有了近距离了解,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婺剧艺术的形象美、动作美、色彩美。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们在创作中,就会有意识地从婺剧演员的舞台表现、演出的故事情节、台下排排坐的观众等多角度进行描绘,把版画的形式感、刀法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2、感受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蕴藏丰富,形式多样,是艺术学习的沃土,也是进行撕刻版画创作的重要内容。它凝聚着地方民俗、生活习惯、传统艺术、思想观念等要素,代表着一方百姓的文化追求。

    (1)民俗文化。民俗风情诉说和承载着时年已久的亘古年轮,在《拨浪鼓》的创作中,为了更好地呈现寓意有“摇着拨浪鼓走天下的历史”的拨浪鼓,笔者把拨浪鼓这种具有义乌精神的小物件,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呈現在课堂中,教学呈现了两个学习“状态”。首先是体验“生活态”。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我在现场”的体验方式,通过自主体验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义乌人鸡毛换糖的精神。其次是让学生体验“物态”。所谓物态,就是指一个物象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因为拨浪鼓造型别致,鼓身绘有各种图案,形象生动、表现形式多样,笔者搜集了各种材质、造型的拨浪鼓,让学生从视觉、触觉等方面体验拨浪鼓的造型、纹饰、质感、色彩。

    (2)建筑文化。拥有六块奇石的倍磊村,是义乌“烟灶达千”的第一大村,目前这个村内保留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有近百座。笔者带领孩子们走进古建筑群,黑瓦白墙,橼柱上雕刻精美绝伦的图案,孩子们熟练地用刻刀雕刻,有的表现通道中错落的墙体,学生用先轻轻用刀刻,再用快速撕的方法使板上呈现灰面,表现出了墙体的斑驳感。有的表现了古建筑中的牛腿,运用各种刀法的组织和排列,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造型,黑白灰的色彩关系与古建筑中的黑瓦白墙不谋而合。

    3、再现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挖掘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来开展儿童美术创作教学,可以深入研究儿童生活体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并把提取其中的造型语言应用于儿童美术创作当中。对于生活在世贸城周边的儿童来说,生活情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随着岁月流逝而消失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载体等,这些事物已经无法进行“实体恢复”了。然而,这些已经消逝的事物正是学生需要追忆和生发情感的事物。鉴于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寻访身边的老人、查阅资料,观看历史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想象、追忆。通过多元的感受方式,学生用撕刻版画的形式,对历史进行复原。

    其次是当下的生活场景。笔者采用多元、立体的体验方式,以呈现最真实、最直观的视觉形象,从中发现并通过运用我们的生活常识、形式知识和视觉经验。有了这些基础,在撕刻版画的表现上,学生的刀笔表现丰富灵动,线条的疏密变化、节奏欢快;画面的刀味、形式语言自然生动、趣意盎然。

    二、演绎经典故事,拓宽版画创作素材之路

    学生的创作灵感往往产生于精神放松、非常愉悦的状态下,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快乐故事中锤炼美术创作情节的构思。

    1、天马行空编故事

    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历久而弥新,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儿童撕刻版画的创作同样如此。笔者认为,我们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们的各种想法,从生成中发现蕴含着的丰富想象力和可贵的创新意识,适时地将其引向审美心理范畴,并升华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如 《鱼塘趣事》,作者通过自己和小伙伴钓鱼这一场景,联想了一系列钓鱼前后的故事。整个鱼塘采用留白,与背景地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两个钓鱼的小伙伴。同时利用撕刻版画的形式感,创作了一批富有个性变化的鱼纹作品。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媒材进行有效的想象与组织,并在想象的基础上产生创作的欲望,明确创作的方向和方法。

    2、心驰神往讲故事

    为了拓展学生美术创作的情节构思,笔者在美术课上设立 “故事编编编”。由学生抽签产生主体,根据主题编故事,可以小组交流合作。孩子们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创作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他们将历史故事《义乌兵的故事》或者《咏鹅的故事》内容进行情节性地创编,故事充满了英雄主义情节,构思巧妙,形象个性鲜明,情节编排紧凑,为孩子们的创作情节构思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撕刻版画的创作上,采用连环画的方式,让故事情节得以延续。

    三、体验多维创作,打开撕刻版画创作素材之窗

    撕刻版画的创作需要经过多次的选择、构思、再生,从构思、构图到上版,在版上反复调整、探索,从整体效果到每一局部的色彩、笔触、肌理的效果,都需要反复淬炼。作品的主体形象,能使画面凸显个性,丰富情感。

    1、“私造”素材库,写生中积累

    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就是写生。写生的训练,能让学生以个人独特的方式加工第一手视觉语言。通过写生深入地观察生活,我们会意识到:不管是一个物体,一座建筑,还是一个人物、动物、或是一棵大树,他们的比例、生长姿态、结构都非常和谐、神奇。因此,学生在纸上画出的每一条痕迹都是一种积累。

    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除了用手写生,还大力提倡用眼睛写生,用大脑写生,关注我们的日常生活,关注那些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比如一个嬉笑玩耍的小朋友,或是一群晒太阳的爷爷奶奶或是在一旁打斗的公鸡等等。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场景,都可以被编辑到创作的画面里,这些都为撕刻版画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2、 “致敬”经典画作,学习中借鉴

    马蒂斯说:“看”,也正是“眼睛的思维”。我们在欣赏画家的作品的同时,经常可以发现其特有的敏感性,我们会发现其感性的构图形式、画面处理、主体内容等。因此,筆者鼓励学生赏析经典大师名作,从中学习创作的表现技巧。

    现今丰富的大师绘画作品,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感受的精神食粮。经过阅读、发现、探究,明确画面主体形象、场景、与情感表达等。因此,笔者在版画创作的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大量欣赏经典大师作品。比如,欣赏日本版画家斋藤清的作品《收获的会津》、《会津之秋》,学习他的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力求充分发挥有限形象的表现力与独创性。笔者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构思,读出大师的表现技法,挖掘人物、动物以及场景的不同刻画,继而产生自己的个性解读,再联系自己生活改编或者续编作品。把大师作品转化为自己创作的素材,让孩子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参与撕刻版画创作,进行画面联想与变通。

    四、结语

    通过对撕刻版画创作的主题素材、形象素材的探究,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使其在体验、欣赏、实践中逐步形成特殊的“看”的能力,并从中对美术创作的一种新的感知和发现。把一些实物、文化资源提炼成具有美术的资源,再转化成课程资源;将美术活动关联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课堂问题关联到生活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去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去探究其文化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04

    [3]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4]杨昆.《亲近生活对油画创作的影响》【D】美术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5]章文熙.《美术创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02

    (义乌市宾王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金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