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培根的绘画艺术观 |
范文 | 方俊奇 【摘要】培根的绘画给人以独特的感觉,受到当代艺术界的广泛认可。他被视为20世纪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本文从培根的绘画艺术理念、技巧、特点、诉求来论证培根的绘画艺术观。 【关键词】理念;三联画;混沌;禁闭空间 培根的绘画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画中人物呈现出现实的一面又呈现出非现实的一面,画中人物往往呈现出扭曲、痉挛等痛苦的表情,或是表现出歇斯底里的微笑。画面阴郁模糊不清,同时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这种震撼力是直接的而非间接的。他的画法往往以抛洒、投掷等技巧呈现出非理性的画风,同时在作品中他还善于运用幽闭空间营造昏暗、压抑、恐怖的气氛。以上种种都显示培根试图对以往经典画法的冲破与超越。 一、培根的绘画艺术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培根的绘画理念也是其作品体现独特性的源泉,其独特的作画理念成就了一个不同流俗的艺术家。 (一)不脱离于现实 与现实紧密相连是培根绘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培根的绘画中我们常常发现类似“禁闭空间”的情景,这禁闭空间隐喻着什么呢?它隐喻着二战后现实的压抑,培根的生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纪,期间有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震撼了整个艺术界,同时也给艺术带来丰富的养料。任何一个在战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都不得不受战争环境的影响,在这个不平凡的世纪里,暴力、血腥事件频频发生,挑战了自诩为文明人的文明意识,一切呈现出非理性,这个时代有犹太人大屠杀、集中营,有珍珠港,有广岛长崎,有柏林墙,等等。一切都显示着暴力、禁闭、野蛮,培根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必须从大时代的背景中产生,大时代背景就像土壤,而好的艺术作品就像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的优良植物,好的艺术作品必须和时代紧密相关,培根的绘画作品根植于二战暴力背景这样的土壤中,“培根面对着两次世界大战后日渐支离破碎的世界,这个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截然不同的世界作为他创作的不竭源泉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艺术中。……培根将这些被战争打碎、被病态社会扭曲的时代碎片收集起来。组成了他笔下那充满隐喻的空间。”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培根绘画往往给人压抑、恐怖的感觉,时代的特征造就了培根,造就了培根獨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这个风格也是与他的作画理念息息相关的,就是不脱离于时代背景,反应时代背景。 (二)强调灵感 正如灵感对科学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一样,艺术创作也少不了灵感的参与。从关于培根的访谈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西:那么,在你的画中,有一个人用脚转动门上的钥匙(《绘画1978》),为什么要这么画呢?培: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把它画成那样,用脚去拧钥匙。很可能是因为艾略特的诗句:‘门上的钥匙响了,它转动了一圈,而且仅仅转一圈……这是《荒原》中的句子。用脚去拧钥匙,我不知道为什么画它。不过我确定它来源于一首诗。我实在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让它用脚来拧钥匙。西:对于企图和结果的相互作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那个企图,还有艾略特诗中的影像,都是在私人东西的范畴内吧?培:绝对没错。西:但在作品中并不可见。培:根本看不到。”在培根看来绘画艺术作品,并非都是事先在脑海中凭理性构思好的,作画可能仅仅来自于一个灵感,这灵感可能来自一首诗或者其他,只要画家或艺术家善于捕捉这稍纵易逝的灵感,就能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同时培根也体现了突破固有创作思维的思想。 二、培根绘画的技巧、手法 培根的绘画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带来这么大的震撼,是因为其作画手法也是独特的,他善于用三联画去片面化、多视角地反应作品的形象,给作品注入了生命力,同时培根还善于运用混沌,从混沌中凸显形象,给人以想象的余味。 (一)“三联画”的表现方式 培根的绘画作品有许多是以三联画的形式呈现的,三联画相比于单联画能全面透彻地展示作品的形象,这种展示方式能避免“画杨桃”式的误区出现,它避免了单一刻板的展示方式,能够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作品的特点,为作品带来活的气息。 三联画通过三幅图片全面透彻地表现一个艺术形象,是靠三幅画作之间的有机结合,有机补充,有机照应,德勒兹也试图探索三幅画作之间的关系,“……在三联画中,是否存在一种秩序,而且这一秩序是否要分配三种基本的节奏,其中的一个还是另外两个的见证或节拍?”作者的疑问目标是要找出究竟是什么秩序使三联画存在成为必要。接下来作者通过具体的画作分析得出了结论:“第一,区分三种节奏,或者三个节奏形象;第二,存在着一个见证结构,这一见证可以在画中流通(表面上的见证与节奏见证);第三,确定积极节奏与被动节奏,根据选择来确定积极节奏的不同特点而可以变化无穷。”正是这些三联画之间共存的法则使得三联画之间共存成为必要,在德勒兹看来,三联画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使得这种表现方式占据着一定的优势。 关于为什么采取三联画的做法,培根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培:我观察影像的方式是系列化的。当然了,也可以是五联、六联之类比三联多的,但我觉得它是个较为均衡的单位。……从其他方面来说,我用如同警方做记录的手法来处理三联画。……于是我给他们写信,告诉他们画面没在一起是因为我不想让它们在一起。……如果它们被摆在一起,那就是对平衡的破坏。”培根认为三联画相比于五、六联画是一个均衡的单位,三联画已经能够很好地表现画中形象,同时他也采用警方做记录的手法,以便更准确地捕捉画面最精确的特征,他本人也认为三联画之间具有平衡的关系,三幅画之间相互衬托。在这一点上,培根与德勒兹之间或许是心心相印的。 三联画的作画方法类似于摄影技巧中的三连拍,它能更准确地捕捉画面中最传神的地方,避免片面化的影像出现,避免重要画面感的遗漏。从知识论的角度来分析,三联画之间相互衬托,相互见证,相互帮扶,三幅画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于整体画作的灵韵的构造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达到结构上的一致主义,融贯在一起为整体画面的无声言说提供支持。 (二)“隐”中凸“显” 研究绘画艺术作品,大概可以把绘画艺术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模仿说;典型说;显隐说。显隐说主张以画面中显示着的东西显示隐藏着的东西,显和隐相得益彰,使已经出场的东西显现未出场的东西,出场的东西和未出场的东西联合在一起,给人们以意象。“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向人们打开(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在培根的作品中发现画面往往模糊不清,充满混沌,在一片混沌的背景上浮现所显现之物。 培根的绘画技巧手法也可以说是与现代意识观中的“显隐说”不谋而合,“从形象化的可能性的整体中提取不可能的形象。”从混沌中显现,到达了现象学所主张的世界,“……在混沌中消解了前驱、自我和现实,用一种现象学式的不断逼近事物本质的方法寻求到了独特的绘画节律,通过对‘纯形象的追求和对图解的把握运用实现了视觉的触觉化,完成了自我和艺术上的超越。”培根在混沌中先消解形象,然后以现象学的方式不断地凸显形象。达到了对于艺术画作所表达之物的呈现,体现了他对于艺术的超越。 与此同时在培根的绘画中他也故意使用消解面容,以身体突显脑袋的绘画手法。“‘面容和‘脑袋之间有极大的区别。前者是一种有结构的空间组织,一个有机体,是以形象/符号形式体现出来的话语内容,而后者依附于身体,是一种感觉体,是以物质/身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生命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面容极力压制‘脑袋的显现,‘脑袋则力图摆脱‘面容的控制。因此,‘培根作为一位肖像画家所追求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工作:拆除面容,发现脑袋,或者让脑袋自面容下浮现出来。”培根在绘画中打破了面容对脑袋的压抑,使得形体(肉体/肉)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培根的绘画会有一种直接的冲击感。培根绘画的混沌呈现观与整体直接呈现观所产生的绘画给观众以一种独特的感受,这也是培根能在绘画界占领一席之地的原因所在。 三、培根绘画的特点 培根绘画的呈现感之所以能给我们带来独特的感受,是因为他的绘画有其独特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带给我们独特的绘画艺术享受。 (一)绘画中的“禁闭空间” 培根画作中的物体往往在一个幽闭的空间内,如三联画(1973年5—6月),禁闭空间的呈现方式给人一种压迫感,在这禁闭的空间中仅仅有一盏昏暗的灯泡照亮着,培根的空间给人以活生生的现实感,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培根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培根自己也说:“如果我走进国家厕廊,看到了一橱令我兴奋的伟大作品,这并不是绘画本身振奋了我,而是那幅画……让我能够更狂暴地回到生活当中。”培根的禁闭空间的应用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同时反映整个时代。 关于《人物Ⅳ的习作》(1956-1957年),在《培根访谈录》中有一段对话,如下:“西:画中的人物在封闭空间中独处,似乎对此感到恐惧不安。这份不安非常恐怖,你注意到了吗?培:……若是那个人在捕捉影像的过程中,神经过敏乃至神经失控,也许作品中会体现出这些特质。我总希望用画面展现事物,把他们直接、原始的样子呈现出来。也许人们对于事物直截了当地出现有恐惧感。因为,就算你是在陈述事实,但是不加修饰地说出来,有时候也会让人感到刺耳的。而人们又会轻易地被所谓的事实或真理惹怒。”在这段话中培根也点明了他把事物直接、原始的样子展现出来,印证了我们之前的说法,同时培根从对话中也回应了西尔维斯特对于画中人物处于禁闭空间中感到恐惧的看法,我们认为,培根利用禁闭空间营造一种气氛,这种气氛有利于他把事物直接的样子展现出来,他的绘画特点使得我们感受到他绘画直接的冲击力。 (二)突破经典 培根绘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竭力对经典的突破,以使他的作品不落于俗套,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培根的绘画理念,他的理念中已包含了突破固有思维的思想,“本书就是认为培根的绘画以纯粹的形象取代了具象绘画,从而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纪的命运。”绘画作品的突破之前必先是绘画理念的突破。 突破了绘画理念之后,培根的下一项任务就是对俗套的搏斗,俗套是很狡猾的,稍不留意它就会出现在画布上,这也是许多画家警惕俗套的原因,培根与俗套搏斗采用两种形象化的方法,“一个视觉可能性的整体(第一层的形象化)被手的自由线条重新组织了、变形了;这些手的自由线条在被重新注入整体中后,将产生出视觉的不可能的形象(第二种形象化)。”培根用随机的手法,小心翼翼地与俗套搏斗着,这种不落俗套的做法从他作品中的生命力可以体现出来。 从培根的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培根对于传统绘画观的突破,对于传统绘画观的突破,首先是对自我的突破,“……为了避免落入摹仿的俗套,艺术家必须作为一个逆反式的人物来改变艺术史上所谓的‘经典的图像或再现的套路,用所有可能的方式使之變形或是毁灭它,探寻新的形式,改变其中的‘俗套,构建属于自己的形象。……在艺术的范畴,突破不意味着替代,意味着扩大‘疆域。”所谓“俗套”即教科书式的教条,如果按照“俗套”来作画,必然走前辈画家走过的老路,所创造出的绘画作品也就没有一点儿新意。要为绘画艺术界贡献创新性的作品,必须开拓画法的疆域,突破经典,创造出新的画法,而后创造出有新意的绘画作品,培根的作品很明显突破了经典,他独有的作画特点与风格为绘画艺术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的绘画作品是对“俗套”搏斗与突破经典所带来的成果。 四、培根对绘画的诉求 培根的绘画作品给人以强烈的力量感,这种力量感来自于他对生活、对生命的珍视,培根画中的人物表现出的恐惧感,使得欣赏画作的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唤起观众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培根对生命的珍视源于他对生命深刻的追问,他看到了生命的对立面——死亡。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才能让他深深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培根与贝克特一样,属于这样一批作者,他们以一种极其强烈的生活为名而创作,并为一种更加强烈的生活而创作。他不是一个相信‘死亡的画家。在具象上,他表现最为悲惨的事情,但是,这又是为了一个越来越强烈的生活的形象而服务的。……他们为生活带来了一种极其直接的力量。”培根把对生命的珍视与对生活强烈的爱融入到绘画作品中,在德勒兹看来在绘画中有三种主要力量表现培根对生命的珍视,第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进行隔离、加以孤立的力量;第二种力量是变形的力量;第三种力量是消散的力量。培根利用这三种主要的力量结合其他力量共同完成对绘画作品的诉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培根对绘画的诉求不仅体现在其绘画艺术作品中,还体现在他对生命、对艺术的看法上。绘画在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艺术在人文科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艺术家对艺术的看法同艺术家对绘画作品的诉求本身一脉相连,往往影响着对绘画的诉求。“西:你相信机运,而且,整个生活态度似乎都被机运波及。通过一件事来说明吧,它在你对金钱的态度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我在刚认识你那会儿,你卖一幅画赚的钱很少,但那时候,只要卖掉一幅画,你就会为周围的人买点香槟、鱼子酱之类的。这种事情从没见你犹豫过,节俭似乎是你永远不会考虑的问题。培:因为我很贪心。对于生命、对于艺术,我都很贪心。我期望机运带来的,是我到目前为止无法合理计算的东西,所以我很贪心。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贪心让我依靠机运生活,我贪恋食物、美酒、喜爱的人及刺激的事物。在画中,相同的情形会得到印证。我肯定会在过马路的时候往两边看,有些人用想要被杀害的心情玩游戏,而我不会这样,因为我贪恋生命。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我希望自己的生命在我还能动、能看、能感觉的时候是充满刺激的。”培根对生命的珍视不仅体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还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他的绘画作品及他的行动是最好的对艺术的诉求方式,一个人只有在生活中是善的,他的作品才能体现出善,体现出对人文的关怀。 培根对绘画的诉求体现在他以人为本的作画理念上,他用独特的肖像作品,把绘画艺术拉回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使得绘画艺术重新在当代受到了重视。培根的绘画作品承担了人文科学关怀人本身的偉大使命,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陈露.空间的隐喻——解读弗朗西斯·培根绘画的空间语言[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3(12). [2][英]大卫·西尔维斯特.培根访谈录[M].陈美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法]吉尔·德勒兹.弗朗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M].董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叶朗.美在意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柳文文.影响的焦虑与混沌中的超越——论德勒兹对弗朗西斯·培根艺术的解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6]耿幼壮.如何面对绘画——以德勒兹论培根为例[J].文艺研究,2006(4). [7][英]David Sylvester.培根访谈录[M].陈品秀,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社,199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