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水墨童话 |
范文 | 刘倩瑜 “师法自然”这句话,在艺术家黄华斌的身上,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黄华斌的工作室,一进门,水泥地上就有他用水墨勾勒的山石,“地板上有一些清理不掉的污渍,干脆加了几笔把它们画成画。没想到画出来的效果竟然还不错。”他说,“忽然觉得画画还有点用。” 尽管这是一个当代艺术盛行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后现代文化”才是时代的特征,而黄华斌坚持他自己的艺术是“农耕文化”的属性,这无疑需要顽强的坚守。 “一个画家没有主张,很容易受时尚左右。有了主张,还要有韧劲坚守。有了坚守,还要有‘自圓其说的本事。”——何昌林 写生本就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水墨写生,比起钢笔速写,其实还要复杂麻烦得多。福建的山林自古就有繁盛的植被,湿热的天气里,在外写生一整天,除了要有心绪创作,还要和南方的凶猛毒虫抗争。“很多时候,在外面写生画画都不是一件享受的事,反而想快点把画给画完。”黄华斌笑着说,“乡下有一种小黑虫,一咬下去就是很大的一个红肿。”我好奇为什么如此难过他还要坚持,但和很多画家一样,他告诉我,只有画画是他能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情了。 许多人可能对写生怀有偏见,觉得这只是学习绘画的一个练习手段。对黄华斌来说,这是他灵感的源泉,创作的必需品。写生的重要性之一大概在于大自然提供了一种永不重复的“结构”和永远鲜活的“情绪”,其中还有探索的乐趣和永远无法被满足的好奇心。大自然是永远神秘且不可解密的,所以才魅力无穷。 古人总结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就严格意义讲都和师法造化的写生有关,至少“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与写生十分密切。他从大自然中去汲取灵感,也用自己的看法去重新修饰大自然。 “写生”并不排斥主观意趣的加工和发挥,也不排斥事后的“整理”和“重画”。毕竟每个人眼里的风景都不尽相同。“移花接木”“无中生有”都是画面处理方面的技术枝节。黄华斌的写生作品中都去掉了人物,而留下了房屋、水井等人生活过的痕迹。 把黄华斌的写生作品拿到实景中对照,并不就能找到“这里”。但是,作为一个福建人,单看画面也能说出这是“那里”。在他春节期间的写生小幅作品当中,在一个违章加盖的半层村屋楼顶,我看见了福建的样子,说不上来哪里和北京不同,但那就是穿越条条隧道穿过武夷山脉后,民房会出现在你眼前的样子。 “风景不老”,这是前人的范本和书斋的“实验”都无法解决的。名山大川时刻都有人关注和追捧,黄华斌回到了家乡闽南去定格他心中美好的回忆。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写生就像纪录片,无论导演如何坚持客观,都无法完全抹去主观的视角。同样,朴实的记录,在商业上也并不讨好。 整个采访的过程,黄华斌的女友一直在给我们工作人员倒茶递水果,我悄悄问她,你对黄老师的画是什么感觉?她说,我觉得他的画和别人不一样,很真实,很干净。黄华斌在采访的时候其实也说过,他想要把农村画成童话故事的感觉。 艺术,任何时代都只能是附丽于国计民生大道之上的花边和点缀,样式越多越好,没有谁来规定标准。而作为艺术家个人,能坚守一种主张,并能自圆其说,就不错了。 黄华斌 1987年生,福建永春人。201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国画系,2014年于北京大学林容生导师高研班进修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石狮市松风画院特聘画师。 作品入选“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荣宝斋中国画双年展·2016”“2017‘八大山人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作品获“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梦·黄山魂”全国山水画(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