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饱游饫看 静夜图真
范文

    李夏

    

    “无论是在什么场合,能够与风景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庆幸的。”东山魁夷的这段文字揭示了在东方的文化艺术中,一直存在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守望、息息互通的纽带关系。在关健的画中,静谧气氛仿佛隐秘地契合着这种自然与人的关系,笔墨间能看到他对自然客体的高度敏感,含蓄、内敛的力量令观者瞬间坠入深邃幽远的山水之境。在多年以笔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单纯和真挚的创作状态。在关健看来,“需挚爱自然,方能以心接物,亦需熟稔理法,方能形诸笔墨”,他以多年的笔墨躬耕坚守着最初的真挚,承接古代绘画之厚蕴,吸纳当代视觉艺术元素,将自然山水与社会生活在笔纸间转换为时代精神的形象写照。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语境中,自然是心的驻扎之地,情与景,思与境,一直交织相叠不可分离。中国南朝文学家钟嵘《诗品序》中所述“氣之动物,物之感人”便是阐发了自然造化对人类的情感的唤起。关健也同样认为自然是山水画创作永恒的源泉,带着这份“执念”,关健的山水画创作一方面注重对笔墨语言的不断锤炼,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对自然与心灵的双向探索。

    2002年关健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之后,从本科读到博士,进行了严格而刻苦的专业学习。在众多课程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写生课。直至今日,他都格外珍视历次的写生作品。关健认为“写生时面对自然的现场感永远无法复制”,这种“现场感”就是那时那刻的那个自己。一方面享受视觉上的高度自由,可“山形面面观”,移动中的视角可以更加接近客体对象之“真”;另一方面,人的感官是综合而丰富的,那时的环境、那时的心境,是多维度的体验,远超二维的平面图像。“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林木树石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中呈现了不同的生命状态,唤起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最终倾注于笔间的形与色。当丰富的体验凝于笔墨语言,仿佛奏响一曲随机的乐章,其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既来自于自然本身,也来自于画家的性灵。

    

    除了对景执笔写生,关健还重视“目识心记”的方法,即在游历自然时专注于视觉与精神体验,从而获得深刻的感受,经沉淀思考转换为笔墨语言结构,令感性的图像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交互。这一时期的探索在2011年他研究生毕业时就初具面貌。他的毕业创作选择了以家乡山西典型的黄土高原作为描绘对象,为此他多次赴黄河边的吕梁碛口一带写生考察,积累图像素材,沉淀情感体验,精心营造画境。这组毕业创作给很多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机勃勃的黄土高原纵向铺开,扑面而至,气势浑然,布局饱满,大的色块关系舒朗开阔,排布带有构成的因素,空间关系组织层层推叠、理法谨严。在表现黄土高原晨昏昼夜四时之景的四张作品中,最为独特的是“夜”,传统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夜景的极少,手法上一般以淡墨薄渲天空部分留出圆月暗示夜间,而用这样大胆运用浓重的墨蓝色表现夜空的几乎未见。

    于是在读博士期间,关健的创作更加专注于“夜”的描绘。如何在深蓝色的调子中表现纵深的丘壑空间,如何表现夜间的阴晴雾霭之变幻,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关健依然选择了直面自然,与自然对话,他再次回到黄河岸边的黄土高原,夜间行走于陇上小径,俯仰之间,繁星银月,了无挂碍。他在随笔中写下“夜是极致的沉静,深蓝色统领一切”。他沉醉于夜空下的自然,晴时,繁星璀璨,冷白色的月光洒向山间,阴阳向背明晰,一片澄澈;云时,风动雾起,烟霭与山川跌宕起伏,远近皆藏匿,一片混沌。和以前写生不同,这次关健没有带回一幅画稿,带回的是饱含情感体验的视觉记忆。返身画室,他大量尝试不同的墨色、赋色、构图和幅制,物象元素逐步提纯简化,让局部更加服从于整体,追求整体统一的同时又注重细部的笔墨变化,局部的浓淡、干湿、轻重、疾徐的变化,都竭尽巧思。大画幅创作中取法宋人高远、深远的空间造景,以“简”求“繁”,色墨层层相叠,色彩浑厚透亮,笔墨劲健温润。这批带有实验性的作品格法渐趋完备,个人面貌开始凸显,接连入选了全国青年美展、全军美展、北京国际双年展、百家金陵画展等重要展览。这时的关健,更加坚定了自己山水画的走向——由自然牵动心灵,于传统笔墨融合当代视觉语言,用心构筑每一幅作品。

    

    2014年关健在博士毕业之际完成了大幅山水画创作《梦开始的地方》。没有比“静”更合适的字来形容这张画的意境,这种静既是自然环境物理上听觉和视觉的“静”,也是画家本人心灵上不受外界左右的“静”,还契合恒常不变的宇宙意识与生命精神。浩瀚星河之下,沉睡的黄土高原静谧幽深,远景黄河无声无息地奔腾,静止与运动,瞬息与永恒,皆在画中。画面构成不取奇险,反而取平、取深,视角不受西方定点透视限制,采用传统全景山水画“游观”的方式布景,在处理景深上体现了超强的空间把控力。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讲:“布景欲深,不在乎委曲茂密,层层多叠也。其要在于由前面望到后面,从高处想落低处,能会其意。”画面空间由远近不同的山体层层叠远,分染阴阳向背,重重积墨,渐推渐远,中观和近观时细节也耐得推敲,力量与灵动兼备的线条,颇契合“骨法用笔”的传统,浅深浓淡不同线面层层叠叠相生相成,葱茏蓊郁。笔墨与铺陈敷彩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感,蓝色笼罩下有局部的赭色,是窑洞窗中映出昏黄的灯光。远处黑黢黢的黄河和山峦之上,繁星依旧璀璨。

    在博士毕业之后,关健的作品中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气息,渐渐增加了故事性、场景感和人物活动。如果说之前关健的山水画所呈现出的自然山水是“无人进入的”,融入人物活动的情节后,画家和观者仿佛可同时在场,画中山水不仅可望,亦可居可游。这些带着人情的生活场景,其中一部分是带有借景抒怀意味的,如三人月夜畅饮的场景就是他亲历的故而表现得十分生动,人物形象也是有自我代入感的想象,这种“有我”的状态伴随自然而生发、内省而又诗意。另一部分人物场景是源于对平凡生活的注视,无论是村落中忙碌的耕种、喧嚣的集市、摇曳的灯笼、或者城市里错落的阳伞、微波的游池、闪烁的霓虹,都成为他眼中富有生命力的视觉元素。渐渐地,他的山水画在宁静之中添了人情的暖,这些对平凡生活的写照亦可看出画家对于现实的人文关怀。

    

    

    《丝路·夜》是关健新近创作的一张大尺幅画,画面表现了西域丝绸之路上一座古朴的商贸小镇,在大漠夜色中呈现出一派繁荣与安宁。作品的构思源于他对古代丝绸之路的追思,这些思绪遥远地呼应着古诗文中边塞诗歌的苍茫和豪情。关健在画中巧妙安排了实景与想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前景借河西走廊的古代遗迹、古镇纳入了大量的市井生活,画面不分古今,亦真亦幻;远处起伏的沙漠环绕宁静额的月牙泉,与浩瀚星河相应。画面情节以之字形展开,观者视线追随着古道西域驼队,西出阳关,走过风沙中的断壁残垣,走过古镇巷陌的灯火阑珊,走过羌笛声里的苍茫大漠,走过星河映照下的如镜湖水,宛若置身时间之河,在真实与遥想中往还。关健用最为传统的笔墨语言,叙述了一个穿越时空的、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丝路故事。“我要把故事情节藏起来”,关健这样解释自己的作品,“无论如何,在自然之中,人都是微小的”。他让黑夜的幽深,山丘的静谧统领整张画面,这是源自造化的,也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这是个体精神与自然相融的审美超越,是“畅神”的;与此同时,《丝路·夜》也是“载道”的,古之辉煌,今之延续,在怀古追思与畅想未来之间,折射出当代的群体意识和时代价值观。

    

    在绘画的历史中,古今中西各家各派的语言和风格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却有一个恒久不变的内核——人与宇宙自然、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艺术精神。时至今日,都市人生活在水泥森林包围中,原生态的自然在高铁玻璃窗外变成飞速闪过的图像,虽然透过镜头和屏幕我们可以看到未曾到过的远方,但是这些标本一般精美的画面即使抄摹下来也难有动人的力量。在关健看来,绘画中最可贵的,永远是“真”,这份“真”源自心的澄澈,源自对万物的包容与挚爱,它联结了造化与心源。在深入静谧自然、注视平凡生活的创作历程中,他始终怀着这份“真”,将自然山水的再现转换为生命情怀的映现,宁静而不清冷,隐逸而不偏远,不经意间,画中山水也变成心灵的栖所。对于关健而言,带着生命情怀去关照自然和社会,以“真”接物,不畏跋涉之苦,勤于笔墨耕耘,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取得新的成就,定是自不待言的。

    

    

    關健

    1983年生于山西太原

    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研究所专职画家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对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