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董其昌仿古作品探析 |
范文 | 梁光华 【摘要】从董其昌的仿古山水画作品来探究,可知他所追求的艺术美学思想。对传统的继承,加之自己的实践,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董其昌学习前人艺术的路子,以及他的艺术是如何依古创新,是我们学习中国画的成功例子。 【关键词】山水画、仿古、传承、出新 董其昌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大家,他的艺术观念、艺术实践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及借鉴的。学术界对董其昌艺术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多的是其“南北宗”论述,董其昌以“淡”为宗的思想,倾心于“心如明境,淡泊空灵”之境界。因此,他所追求的艺术美学思想,对传统的继承,加之自己的实践,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学习前人艺术的路子,是当今继承传统,学习中国画的成功例子。 董其昌是一位全才书画艺术大家,精鉴藏、通禅理、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才溢文敏。董其昌的中国画尤长于山水画,他注重学习前人的传统技法,追求的格調是平淡天真,非常讲究笔致墨韵,用水用墨层次分明,古拙中带清秀,清隽且雅逸。《画史绘要》评价其曰“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可见,董其昌的书画艺术及理论对明末清初画坛的影响,且对近代的书画艺术创作、实践与艺术理论都有深刻影响。董其昌的书画艺术风格是建立在大量追摹学习古人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一生都对中国古典书画艺术进行深入地探究,是成就董其昌艺术的重要原因。 正如董其昌的书法艺术一样,临古、仿古是其一生学习的极其重要的环节。董其昌从十七岁开始学习书法,二十三岁开始学习中国画,直到他八十二岁去世,没有停止过对历代法帖、古画的研习,且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临古仿古方式与方法及研习理念。董其昌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对后世理解和学习古典书画艺术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艺术研习与创作,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较多,代表作有《草书诗册》《白居易琵琶行》《倪宽赞》《三世浩命》《烟江叠嶂图跋》《高逸图》《前后赤壁赋册》《葑泾访古图》等。 董其昌有独特的书画理论见解,他一生皆提倡书画作品创作中要学习及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吸取前人成功的经验,为自己的创作服务。因此,董其昌一生都践行着“以古为师”的真理,他注重“师古”“崇古”“尚古”“仿古”“厚古”“复古”,通过研古习古,领悟古人的精神内涵,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达到厚积薄发,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董其昌在学画之初,“从学于陆树声,课读之余,于丹青尤有兴趣,四月一日,亦染毫学画,初仿元未黄公望(子久)绘山水”。①黄公望为元代四大家之首,董其昌开始学画时,就是临摹黄公望的作品,由此可见,其深知“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②之理。董其昌除了学习临摹元代的大家之外,还广纳多位古代大家,从他的书画作品的题跋内容中便可知。董其昌说:“画中山水,位置皴法,皆各有门庭,不可相通。惟树木则不然,虽李成、董源、范宽、郭熙、赵大年、赵千里、马夏、李唐,上自荆关,下逮黄子久、吴仲圭辈,皆可通用也。或曰:须自成一家。此殊不然。如柳则赵千里;松则马和之;枯树则李成,此千古不易。虽复变之,不离本源,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倪元林亦出自郭熙、李成,少加柔隽耳,如赵文敏则极得此意。盖萃古人之美于树木,不在石上着力,而石自秀润矣。今欲重临古人树木一册,以为奚囊。”③由此可知董其昌有独到的“师古人”见解。 《石渠宝笈》卷六《明董其昌山水一卷》款云:“一、玄宰画于宝鼎斋中。二、余尝谓右军父子之书,至齐梁时,风流顿尽。自唐初虞褚辈一变其法,乃不合而合。右军父子殆似复生,此言大不意会。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故也。巨然学北苑,黄子久学北苑,倪元镇学北苑,元章学北苑,一北苑耳,而各各不相似。使俗人为之,与临本同,若之何能传世也。辛亥春正月,董其昌画并题。”④董其昌非常明白,临摹古人、学习古人,并不只是照抄照搬古人的东西,而是学之于古,思之于古,研习古人之优秀的绘画技法,才能从中学习到古人之绘画精髓,再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融入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加以融会贯通表达出来,才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董其昌极力推崇并身体力行地一直在实践着“以古为师”。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卷三《玄宰金笺山水》,载“此帧乃文敏早年之画,秀颖绝伦,笔法全仿黄子久,自题:辛卯除夕写。是岁凡作画五帧;振之得其三:其二则害川社友米偕之所征也”。⑤董其昌的临摹与仿古,并不是生搬硬套的抄袭,而是注入了自己在实践中得来的见解与想法。 董其昌作于1602年的《葑泾访古图》(图1),因其游览嘉兴,取道葑泾再回松江之途中,一场春雨把他困在葑泾,因此作了此图。此图仿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的笔意而作,图中山壑重峦叠嶂,古树高拔苍莽,小桥流水人家,似为隐逸高人之所,境界高逸。有的山势平缓,远山陡峭,用披麻皴或折带皴画坡石,或枯笔淡墨,或干湿皴擦,画面墨色苍润。左上方有董其昌题跋“壬寅首春,董玄宰写”。题此款后,董其昌续而又在旁边题两行款:“时同顾侍御自携李归,阻雨葑泾,检古人名迹,兴致辄为此图。” 董其昌的册页《山水图》(图2),此《山水》册共七页,图2为其中之一,此图是仿黄公望之山水笔意,画层峦巨石,苍松杂树。另一图,仿北苑笔意,画巨璋悬崖,杂树屋舍。两幅山石画法皆长披麻皴,树木或横笔或竖笔点苔,各得其韵。
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图3),为册页纸本水墨,纵55.5厘米横34.5厘米,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此图仿倪瓒山水作品,连倪瓒的落款都题上去,“江渚暮潮,初落风林,霜叶浑稀,倚杖柴门,闲寂怀人,山色依微,瓒”。靠左边董其昌落款为“玄宰仿云林笔,癸亥七月廿二日识”。此图采取倪瓒经典的一河两岸式的平远构图法。此画笔法以中锋淡墨渴笔写出山石树木,倪瓒的折带皴比较明显,皴中带擦,刚柔相济,笔法细劲。两颗巨松在画面中间,较为醒目,数颗杂树穿插屹于坡峦之上,水岸边的亭子靠右一旁,倪瓒作品的萧瑟荒凉之气荡然无存,犹显意境清新。虽然题款为仿古之作,但董其昌传统功夫深厚的高超艺术功力可见一斑。 董其昌的《高逸图》(图4),立轴纸本水墨,纵89.4厘米,横5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亦是仿倪瓒的经典图式“一河两岸”,近处平坡数块、杂树三组,穿插错落,远处低丘矮山数叠。笔法仿倪瓒山石皴法,折带、披麻兼用,而以侧笔为主。杂树画法和倪瓒画法有所区别,用柔浑的笔墨写出枝干,然后皴、染、点其叶。全图给人依而不繁,旷而不空之感。 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的《仿古山水图册》,此图册亦为董其昌代表作之一,共有十页,皆为仿古山水系列。画面近景两颗青松挺拔,杂树穿插其间,繁茂葱郁。山高坡陡,崇山巨嶂,顶天立地,气势撼人,溪流泉瀑,尽显灵气。山石的皴法,直抵王蒙解索皴法,曲而韧,细而刚,一波三折,以书入画,线条利索,入木三分。该图设色浅绛青绿兼用,时而用赫石或以色墨皴写坡丘,色墨相互融合,超然于王蒙笔墨之上。 再看看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仿怀素书唐诗》,该作品落款为“仿怀素书”,从此款来看,如果不详细对照其内容,感觉上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临摹怀素草书的习作。该作品写的是唐代杜甫诗《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从书法艺术风格来看,他以怀素的作品《草书自叙帖》的笔意来临摹的。他是有意识地对怀素的草书作品精确地临仿,从不同的角度演绎、诠释怀素《草书自叙帖》的风格特征。该幅临仿作品用笔干净利落,气息空灵,韵味秀雅,其中的许多单字“不”“传”“汉”等字,与怀素的《草书自叙帖》一模一样。笔法干净利索,圆润浑厚,由此可见董其昌对怀素此帖所下较深的临摹功夫。 董其昌在中国书画及理论方面均占有极其重要位置,尤其在山水画的传承及发展道路上具有历程碑之意义。董其昌对山水画的学习在于吸收前人的成功经验进而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总结为理论的经验,对后世的学习借鉴影响巨大。清代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都继承其衣钵。 董其昌不仅在中国画方面传承古人优秀的绘画语言,在书法方面亦是一位集古典之大成的书法大家。他是诗、书、画都达到较高造诣的书画大家。董其昌对二王一路经典书法做过了非常系统地研学,董其昌家藏丰富,又身居高位,过眼经典法帖繁多,耳濡目染,心追手摹,眼高手高,因此他对许多经典的书画法帖均有鉴藏题跋,对古帖的临摹热爱有加,留下了许多临摹古人的作品及关于临摹的理论。 董其昌为何能集众家之长于一身,临摹仿古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董其昌仿古临古,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他的学习书法也和摹仿古画一样,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临摹到创作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侧重点,有临得一模一样的,有意临的,有临创的等。 由于董其昌所处的环境优越,条件便利,见多识广,见到的都是经典的书画真迹,因而为他提供了优秀的范本,能够有效地选择对某一书法风格的溯本求源,对经典的提炼吸收,从而综合运用。董其昌对经典的临摹是伴随着他书画艺术实践的不断进行而展开的。董其昌的著作《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关于临摹的理论,是我们今天學习他的习古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董其昌终其一生不断向前人膜拜、学习,认同传统艺术的伟大,亦同时自信自己的存在,融汇贯通,相信自己的书画艺术,习古出新。他在学习古人中,一直都在进行着书画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他的仿古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当今的书画学习和实践具有实用性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任道斌:《董其昌系年》,文物出版社,1984,第8页。 ②[唐]李世民:《帝范·崇文第十二》。 ③[明]董其昌著:《画禅室随笔》,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第102页。 ④《石渠宝笈》卷六,《明直其吕山水一卷》。 ⑤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卷三《玄宰金笺山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