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何为以书“入”画
范文

    张笑笑

    

    摘 要: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视觉艺术之一,被大家公认为是无言之诗、无声之乐,是抽象的画。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到楷书、行书,再到草书、狂草,书法艺术一步步地演进,每一次的变革对中国画中不论是写意或是工笔线描都有很大的影响。艺术的价值在于美,以书法入画,一点一笔都能体现中国画的精神、生命力和灵性。将书法“写”进国画中,体现中国画的书写之美;将书法之“气”带到画中,传达中国画的传神之美。书法与国画的动静结合呈现出来的是中国文化之魅力。文章在研究中感受中国画的魅力,并将其运用到国画创作与临摹中。

    关键词:以书“入”画;中国画;书法

    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以“图画”的方式记录生活或是传达自己的企盼。这成为一种特殊的表达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符号”逐步简化,抽离演变成了如今的“汉字”。书法和绘画本是“同源”,后经过演变更有“书画同源”这一说法。书画本同源,书意与画意、写意相融,可以更好地表达书画家的艺术情怀。书法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影响中国画的发展风格,由技术性的写实整合为写意传神,以虚静悠远的意境来取代,以对个人风格的重视转变为对国家的关怀。“书画同源”与“以书入画”是中国古代画家研究出来的绘画的重要理论。那么什么是以书入画,以书入画“入”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书写的笔法、书法气韵在中国画中的体现、动静观三部分来进行研究。

    一、书之“写”

    中国画历来都强调“写”,这个“写”正是书法中的书写性。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包括工笔画中的线条及渲染,都是“写”出来的,而非死板的“描”。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画法取诸于书法,书者往往善画,盖其腕转用笔之不滞也,此正以论画用笔同。”书法是线条的组合,中国画与书法相通,亦是通过点线来传达心境,表达情感。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表达其观点:“郭熙、唐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得来,此画与书通者也。”从中可知,画家的作品灵感即创作风格都可以从书法中得来,书法和中国画都是用抽象的线条呈现出作品,是画家情绪或情感的体现,也显露出作品的意境与情怀。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一段生动的乐章由于跳动的音符和优美旋律的注入而让听众享受,是富有极强节奏感的演奏。在书法书写过程中,提按顿挫、轻重快慢等动作的自然转换无不在演奏着扣人心弦的曲子,体现出相应的节奏,形成不同风格的字体。与书法使用相同材料的中国画亦是如此,运动时力的作用在书写过程中会形成具有方向、大小、强弱等特点的线。在中国画中,每一根线条都是追求变化、随心而动的。要使书法富有节奏,必然离不开最为重要的笔法,在书法史上,画家是书法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唐代王维开始,宋代米芾,元朝赵孟頫,明代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石涛、八大山人、金农、徐渭等人不仅是著名画家,在书法方面也享有名望。他们的绘画作品都融入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展示出不同的风格与性情。每一次书法变革都伴随中国画的发展与转变。如东晋时期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其行笔潇洒飘逸,清秀自然,同时期“画绝才绝痴绝”的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洛神衣带飘逸,线条流畅充满动感如春蚕吐丝,动态自然从容,迎面而来,这正是将王羲之的书写风格运用到绘画中的的表现。隋唐时期出现了书法狂草,这种书法相较于行书、草书更随性,用笔富有张力和变化,更能够体现书写者情绪的变化,状态自然放松。南宋梁楷是典型的不拘法度、随性率真的风格,其传世名作《泼墨仙人图》似乎是将墨水泼洒在画中,墨色自然渗透,其实是梁楷用“蘸墨法”在粗笔中蘸取浓墨淡墨,疾速在纸上书写出来的,这有点像书法中的草书,情绪更加饱满。虽有泼墨之意,却无泼墨之举。水与墨色巧妙结合,但一幅画中没有线条的支撑是无力的,因此画面中写出其轮廓,使人物造型更生动。这种潇洒自然、不拘法度、自由奔放、超凡脱俗的画风,给清代以后的画家以重要启迪。

    由此,以书入画“入”的是书法中书写的节奏。不同的线条给观赏者传达出不同的信号,表现出高亢与沉郁、阳刚与阴柔、浑厚与轻灵等审美特征,亦可以使观赏者感同身受,在整幅画面中与书画家同喜同悲,触发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书法、中国画同音乐一样,富有节奏感才会使观赏者发自内心的欣赏。

    二、书之“气”

    中国绘画以“气”为重,生气、清气、神气、灵气、逸气。而“气”的生发全在一个“写”字上,一个“写”字,迹化出万种风神。因此,“写”实乃中国绘画创作中实现“气韵生动”的重要手段。正是“写”,由技而进乎道矣。谢赫“六法”中将“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其后的“经营位置”与“气韵生动”都有直接的联系。笔者认为,书法中的“气”与中国画中的“气”强调的是“气局”。“气局”一说,可以看成是画面空白之处与墨色的呼应。中国画不只是笔法和墨法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意境、情感和精神上的传达。画的尺寸不在于大小,小的纸张上 可以有大的“气局”。有的画幅近千里,但“气”是不贯通的,仅仅达到纸张形式上的气势。画要用心经营,讲究构局。中国画讲起承转合。这种气局、气运之美,使中国画“活”起来了,由生气产生动感,从而具备气势。因此,没有“气”就没有生命力。

    书法和中国画不只存在于纸上的平面空間,空白处是天地的体现,而且画的四周和内在形成了呼应。书法中的“气局”不仅是一个字的“势”或者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而且是对整个篇章的把控注重字与字、行与行、列与列之间的布局与“势”。写的“黑”的地方是字,留白的地方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了成就气局。书法的每个字都可以看成是一幅画。画面疏密结合,最后流走处往往在右下位置,这样就体现了留出气口的重要性,也可以证明同一个字可以被写成不同风格和字体。中国画亦是如此,阴阳的两面都同样重要,很多时候留白的地方让整幅画更透气,可呼吸。一幅画要有可呼吸之处,要有收有放,这样才会透气不死板,自然不做作。中国画强调的是气局或气势,而不是看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明暗、投影等绘画语言。以李迪《风雨归牧图》(图1)为例,画中柳树枝叶、芦苇和水草均向右倾倒,使狂风暴雨欲来之势跃然纸上,一牧童斗笠掉到画面中右下方的位置,牧童像右扭转与整个“势”相反。一切风雨形成的动势,均是由左上方偏向右下方,这是全幅“气”流通的关键,整幅画面中气流相通,树叶飘动,富有生机,尤为生动。

    由此可见,以书入画中的“气”是整幅画面的通道,这种“气”不是单纯的技法表现或者说是画家故意为之,而是由画家对物象深刻的感知、浓郁的情感所致。

    三、书之“动静”

    书画是点画之转出于心的力量,一个字或一幅字最终能够表现出大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不论在书法中还是中国画中, 静态的外形因注入了笔法节奏和书者画者的情感,使不同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效果。一幅具有艺术感的作品,要以笔法节奏塑造的形势体现动态,所以,书法的动态可以充分表现艺术情感和审美特征。 国画中的“形”偏向于静态,呈现出来的“势”偏向于动态。“形”指的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外形,属于表象。而“势”强调的是潜藏在外在形式背后的深层意蕴,是内在的,其赋予作品以生命、情感的生动表达,是需要观赏者用心感悟,并感同身受的。

    另外,作为“无声的音乐”,一幅好的书画作品是由笔法、画面布局、墨法以及情感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这些因素既丰富了书画艺术的形式,又融入了个人风格,使书画作品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是气质、意趣、性格、思想以及艺术修养的综合反映,展现了作品和个人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书法临摹过程中,正是由于以静的形态表现出动的节奏和美感,书法才体现出国画艺术的魅力。将静态的“形”和动态的“势”相结合来观察作品,创造出属于画家的个人风格。由静态的纸张表现出动态的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在中国画中,笔法、气局、动静相结合,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将其融为一体才能达到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这样不仅可以使作品更为生动而且还可自然而然地赋予作品个人特征。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画以其特殊的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每个人都是书画的传承者。如此一来,将笔法节奏运用于国画创作中,势必会提高作品的质量,增强人们对国画深层次的认知。书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锤炼、体会生命以及艺术互相融合的过程,因此中国画更应该注重和理解笔法节奏、气局、动静的深层含义,將其化为今后绘画学习中的灵活运用,勤于练习,享受中国画学习过程带来的快感。

    参考文献:

    [1]沃兴华.形势衍:书法创作论之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