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荒诞绘画研究 |
范文 | 邹良平 摘 要:荒诞艺术风格采用非理性的艺术形式、夸张的造型、错乱的空间及异质同构的创作手法。它打破了传统美学范畴,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风格之一。在荒诞绘画中,非理性蕴含理性,幻象中包含真相。文章以“荒诞”和“真相”为主题,考察荒诞绘画的创作过程。首先,以荒诞审美的起源与发展为切入点,从多角度阐述荒诞风格;其次,考察了荒诞艺术的三种定义;第三,深入研究荒诞艺术形象的生成与表现;第四,本文通过考察荒诞艺术的内涵及价值来阐明荒诞艺术的审美价值与人类的关联。 关键词:荒诞;现实;非理性;隐喻;绘画创作 荒诞艺术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能让观者深陷其中,得到暂时的安宁和新的感官体验。荒诞艺术是一段穿过现实世界,走向精神世界的奇异旅程。一旦进入其中,探索产生的惊奇取代了到达终点的欲望,它不再看重结果,不寻求归宿,只在乎过程中的感受是否真实。本文基于相关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探索荒诞主题的绘画创作过程。 一、荒诞审美的起源与发展 (一)荒诞审美的神话、宗教起源 在知识和科技水平有限的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范围有一定局限,对外面的世界往往产生莫名的敬畏。于是人们通过艺术追溯生命之源,诸如绘制与宗教、神话有关的壁画及雕塑。中西方宗教中的神话以荒诞的情节和故事性来体现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在仰韶文化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幅带有荒诞性的地画。画面上粗线条勾画的两个人物很可能是在围着灶头从事某种祭奠活动;屈原在考察楚国先王庙及公卿宗祠的时候也发现了神秘壁画,于是他在《天问》中提出:“女娲造人,孰造女娲?”诗人无从解答人类起源问题,不得不通过想象力来“承前启后”,把神话作为其文化根基。 西方“荒诞”一词最初源于意大利语。意大利语“La grottesca”和“grottesco”与“洞窟”(grotta)存在词源学关联。与“荒诞”有关的艺术作品最初在罗马被发现,主要體现在以宗教神话为主题的壁画与雕塑中,其中以古希腊和罗马最为丰富。壁画和宗教的关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紧密。西方壁画流行于早期基督教堂,“艺术家没有表现石膏柱子之类的传统图案,而是描绘出很多奇形怪状的植物:花梗看起来好似笛子一般笔直,烛台和壁龛的处理也十分巧妙”。总的来说,这些花纹体现了神秘主义。贡布里希指出,这些荒诞图案在古代代表一种护符,其涵义是“魔鬼也可能与我们一样,因此我们所害怕的,它们也一定害怕”。西方早期壁画以荒诞外形反映艺术家对现实的认知,有批判现实的意味。 (二)荒诞审美的哲学考察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主义对荒诞有过深刻评论。萨特、加缪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荒谬的,荒谬与荒诞并不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现代派艺术强调艺术家对世界和生存的关注,它们通常表现出矛盾、反叛和非理性。除了肯定性(美好)和否定性审美定义(丑陋)的传统美学形态,现代派艺术使“荒诞”成为另一形态。荒诞艺术对崇高事物不屑一顾,摧毁了传统艺术范式,把丑的对立与不和谐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虽经过不懈努力,但最终还是一无所有。这些伤感和颓废通过各种感性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得我们有机会通过直观的方式体验荒诞美。” 我们往往被荒诞作品中夸张变形、荒谬可笑的形象所吸引。因此,不禁要问,荒诞形象的“荒诞性”从何而来?或许存在主义能够为我们提供答案。萨特在《一个厂主的早年生活》中描写了一位叫贝利亚克的中学生“诗人”写的一首“诗”:“卡吕索每天晚上要活吞眼珠,可他像骆驼一样很有节制。一位太太把全家的眼珠扎成花束,掷到舞台上。对这漂亮的一手,人人鞠躬致意。但别忘了她的荣耀只持续了37分钟。”在这里,贝利亚克声称自己用的是“自动写作法”的写诗“新技巧”。 维特根斯坦哲学也能够为荒诞审美提供洞见。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始终把本质主义作为批判对象。也就是说,对于词语的意义来说,其要点在于具体使用,并不存在“意义体”的东西。从美学角度来说,并不存在有关艺术本质的定义,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是反本质主义的核心。如果客观世界并不存在本质的东西,那么其存在方式就是偶然、瞬息万变的。本文认为,荒诞审美也可以被视为反本质主义的具体体现。 (三)荒诞审美的心理学考察 心理学考察艺术中的荒诞审美包括两方面:潜意识与荒诞、梦境与荒诞。人的丰富想象力除了部分来自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主观呈现之外,另一部分源于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白天思想活动在潜意识作用下的呈现,常常不合逻辑、荒诞。比如梦见自己长翅膀,像鸟儿一样翱翔。从前人们总是惊讶于来自梦中的一系列荒诞事件,而现在这些荒诞场景不再被单纯地当成梦的产物,而是受潜意识思维主导所产生的现象。 古人极力推崇梦及其内容的重要性,这并非在于它有正确心理洞见,而是人们用来表达对那些心灵无法掌控、不可磨灭的力量的敬畏。《梦的解析》对梦境和潜意识关联做了论述。弗洛伊德用潜意识来解释人类在面对未曾实现的愿望或具有不确定动机的时候,大脑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意识活动。在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时候,这些意识活动本能地参与进来,不断为作品注入新的灵感。艺术作品中对梦境的描绘(简称“艺术梦”)在表现形态上明显区别于与之相对的现实。“艺术梦”具有绘画作品的现实内容所难以替代的功能,它借用日常梦的形态和表现方式,呈现出梦的某些特征,是符号化的产物,比日常梦更荒诞。 总之,荒诞以不合常理的内容揭示合乎理性的逻辑,其外在与内在关系本身就是互相背离的。由于它是在梦境特殊语境中生成的,人们认可它的存在及合理性,只不过将它与现实进行对比时发现它与现实存在巨大差异。离开了梦的荒诞性,“艺术梦”就很难具有梦的真实性,也难以实现其表达目的和效果。可以说,在“荒诞”派艺术中,画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做梦过程。荒诞艺术作品就是呈现“艺术梦”内容的载体。 二、荒诞艺术的三个特征 艺术创作中的荒诞集对立、变形、隐喻、幽默为一体,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下文着重阐释荒诞的反形式、反传统和反英雄特征。 (一)反形式——以印象派画家为例 对荒诞派艺术来说,“反形式”并非反对“形式自身”,而是把传统和古典艺术作为批判对象。“荒诞派艺术通过对艺术形式的‘革命,进而使艺术家不再遵循惯例,纷纷尝试新艺术表现形式。”荒诞派艺术的诞生是一场觉醒,它为艺术开启了新征程。 印象派的觉醒,最先实现了传统绘画方式的实质性突破。印象派艺术家在描绘景物的时候,摒弃写实手法,着重刻画光线的色彩变化,从而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风景画。其作品具有清新、明朗的特征。例如,莫奈的《印象·日出》展现了其捕捉微妙光线变化的观察能力。 19世纪末开始流行“绘画不受制于自然”“绘画脱离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绘画语言自身的独有特质”以及“追求纯粹的艺术”等理念。欧洲艺术在后印象派时期开始注重艺术语言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表现性。20世纪早期,立体派画家把反对形式化的观念展现得淋漓尽致。立体主义追求块面化的二维视觉效果,主张从多个视点创作,用几何形体概括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1937年)为例。他将敌军空袭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的罪行描绘出来,表达出内心的愤怒和对受难群众的同情。作品结合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沉重灾难和痛苦,有一定的荒诞性。整幅画的四个部分含有隐喻和象征,其中一匹在战场上负伤的马隐喻战争的无情、马头顶上一盏散发光芒的灯像一只孤独惊恐的眼等。画面通过艺术家的巧妙处理变得灵动震撼。 荒诞艺术排斥形式主义,贯穿于古典绘画中的和谐意识已随着时间流逝被彻底放逐。“如果说和谐意识在优美的艺术中是直接呈现的,在崇高的艺术中是通过抗争间接达成的,在喜剧(滑稽)性的艺术中是通过笑的力量间接暗示的,那么荒诞派艺术中,生命连同世界,都已经破碎了。” (二)反传统——以“达达主义”为例 荒诞派艺术中,达达主义较为突出地表现出反传统艺術特征。“达达主义”最恰当地表达出人类最早的声音: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寓意艺术工作从零开始,是一种新生。达达主义姿态非常丰富,如杜尚的装置艺术“泉”(1917年),成为达达主义的旗帜。达达主义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艺术,每个达达主义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信仰和理念。阿尔普写道:“1915年在苏黎世,艺术家们不再被战争左右前进的步伐,我们依然将艺术作为人生宗旨,远处大炮仍在轰鸣,我们用我们全部的灵魂在朗读、在证实、在唱。我们寻找某种本质上的艺术,我们想把人类从那时的挣扎中解放出来。”从哲学角度来说,达达主义的反传统是艺术中的“自由主义”,这恰恰反映了荒诞的种种特质。 (三)反英雄——以荒诞派戏剧为例 传统艺术创作倾向于描绘宏大的英雄主义题材,荒诞派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没有社会地位的群体,如乞丐和残障人士。他们从未被上帝眷顾,自由地放逐灵魂直至坠入虚无。荒诞艺术中的反英雄现象在荒诞戏剧中活灵活现。这些“小人物”要么在虚无的荒漠中占据一方土地,要么如神兽般潜藏于“古老的一角”。将这些人物生活的艰辛和痛苦通过戏剧化的夸张效果展现给大众,使不可见变得可见。例如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两个老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暗指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二战后人们精神世界普遍空虚和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思想。 三、荒诞艺术形象的生成与表现 荒诞艺术形象的生成与呈现包括三种方式:非理性的征服,荒诞中的真实以及变形与变异。 (一)非理性的征服——以达利为例 非理性是荒诞艺术的生命,表现在画面物象上:通常是扭曲变形的、具有双重或多重影像、事物间没有实质性的逻辑关联。类似于梦境,荒诞艺术利用了梦境的无逻辑与突变特点,把无规律的东西变得有规律。达利的《非理性的征服》以荒诞的笔法对偏执批判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讨论。他说:“我在艺术里的全部野心,表现在以最肯定无疑的狂热姿态,把那些非理性的幻想形体化。”达利并没有把作品单纯地建立在现实上,尽管他认为只有在现实介入艺术后,绘画才能抵达一流高度。他所认为的现实是非理性世界中的现实,是他用自己的画笔将一些模糊的幻象加工以后形成。 非理性不是感性,而是高于逻辑和推理的、脑海深处的意志。荒诞艺术的非理性因素在达利的身体中表现出不同“症状”:不同的梦、遗精、扭曲记忆、将光幻视觉转化成催眠意向、子宫内的要求、妄想症、故意闭尿症、非同寻常的精神分析状态等。达利不仅在绘画实践上表达非理性的疯狂,而且还能以理性的文字来论证这种疯狂的合理性。荒诞艺术中的非理性是这样表达出来的:它用作品将人们潜意识或梦境中那些隐匿已久的场景或形象逐一再现,把这些形象从朦胧的困境中解救出来,目的在于颠覆人们对于既有现实的认知。 (二)荒诞中的真实——以弗里达的绘画为例 卡洛·弗里达是墨西哥艺术家,虽历经许多磨难,但生活的不幸没有摧毁她的意志,反而使她越挫越勇。她说:“我从不画梦。我画我自己的现实。”弗里达用作品诠释她内心的喜怒哀乐,画面具有女性视角独有的魅力,画风荒诞而又神秘。在《破裂的脊柱》(1944年)中,弗里达把病痛带来的心灵创伤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可以看到许多钉子钉入她的身体,因疼痛而扭曲的脸庞和绝望的充满泪痕的眼睛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其不幸。人物身体上有一道巨大的裂口,中间是一根支撑她身体的巴洛克式的柱子,象征支撑她活下去的命运之柱。弗里达的身体被钢质胸衣固定,她的灵魂仿佛被囚禁在胸衣里动弹不得。她曾写道:“为了希望而重新品尝痛苦,那破裂的脊柱,以及向前望去,不能走路,不能走在那宽广的路上的……使我的生活变成了钢铁铸成的。”安东尼奥·罗德里格斯认为:“弗里达的创作并非在梦的国度里闲逛,而是来自她生活体验的血淋淋的记忆,是另一形式的自传。”她的现实主义是那样具有纪念性,以至于一切东西都是“N”维的。结果就是,她同时描绘了自己的内部和外部世界,在荒诞的画面中注入了自己真实的生活写照。 (三)荒诞的变形与变异 为了达到荒诞效果,画家采取了变形与变异方法。 1.具象事物的变形与混合——以博斯的三联画为例 具象事物的变形与混合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卓越想象力和洞察力重新考察对象。他们采用并置和同构方式将彼此本无关联,甚至互相对立的形象通过巧妙转换和组合,从而挖掘出更深刻的内涵和寓意,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博斯的三联画《人间乐园》(1480-1505年)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在作品中,他乘着想象之帆在幻想的世界中徜徉。博斯通常都会把画面分成四部分,这幅《人间乐园》也是如此,画面左半部分是《创造夏娃》,右半部分是《地狱之景》,不同内容使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出一幅色彩丰富且充满奇妙构想的长卷。画面中有无数裸体男女、奇花异草与飞禽走兽等。(祖菲 2015:22-26)该画局部《树人客栈》中恶魔在树人腹部旅馆中享用午餐的场景“就像是一出散发着地狱硫酸臭气的滑稽剧”。(祖菲 2015:78) 2.矛盾空间的荒诞表现——以罗杰·拜伦的“荒诞剧场”为例 矛盾空间指艺术家利用二维空间局限性以及视觉中的错觉现象,从而形成的在实际空间汇总中无法存在的可能表现形式。(刘烈辉 2008:80)罗杰·拜伦的其作品“荒诞剧场”给人以一种荒诞的感受,画面充满戏剧性张力。在摄影《尤金正在打电话》(2000年)中,除了荒诞的人物形象带来了视觉震撼以外,更有来自其他方面的震撼。比如黑白之感的影调、独特的画面结构和复杂人物的情绪。拜伦来自南非,既是艺术家又是“地质勘查员”。在作品中,他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创作对象们的迷茫无助、惶恐不安、怅然若失的内心活动,呈现出极具人格魅力和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最终构成了拜伦式摄影画面。这些作品与其说是画面,不如说是“剧场”。对于荒诞元素,拜伦说:“自1990年代中期,我开始通过拍摄照片表达荒诞的主题,人们的行为没有理由,没有方向,也没有终极的目的。漫画在这一主题下与悲剧和疯狂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常态,而非例外情况。直到现在,荒诞剧的审美观已经完全主导了我的作品。” 四、荒诞艺术的内涵与价值 荒诞艺术因其独特内涵和重要价值,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 (一)荒诞艺术的四个内涵 第一,荒诞形象关涉严肃性。一方面人们对待它的态度是严肃的。它是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的形象。我们不能忽视它,不能把它看做游戏或恶作剧;同时,荒诞形象给我们带来真实刺激和强烈感受。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严肃的东西,其在艺术中的变异越能产生荒诞的效果。比如人体、道德、政治、军事等方面。它们是生活中极端严肃的东西,如果变异,就会产生强烈的荒诞效果。 第二,荒诞形象违背常理。荒诞艺术常见手法包括夸张、变形、无理、突变、降格、变异和随意组合等。荒诞的夸张是极度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作为夸张出现的,而是作为“事实”出现的。变形中最为怪异的是和肉体、和人的生命相关的变形,它将世界上不可能的变成可能的,变成荒诞的“事实”。变异是眼前形象与原型的对比而产生的效果。事实上,荒诞艺术中往往并没有交代“变异”的过程,我们所看到的形象已经作为一个事实、结果、“实体”或生命体而存在。我们上面提到的人们对于荒诞形象的神秘和不解,都是基于人们心中的原型和眼前形象之间的对比。 第三,荒诞形象是荒诞与真实的统一。违背常情的东西通常会遭到理性的质疑或否定。一个虚构的东西怎么能打动人心呢?荒诞之所以为荒诞,就在于其自身存在的这种荒诞与真实的冲突对立。这种对立一旦消失了,荒诞也就不荒诞了。比如猪八戒的形象,猪头人身,最初必然令人感到怪异。因为在它身上存在猪头人身的荒诞与人的真实性之间的对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惊奇之感会逐渐消失,原因是猪八戒的形象不再有荒诞与真实的冲突,而只有真实了。具有足够的张力,才能形成荒诞。 第四,创造荒诞的思维特征是具有诗性的,它在表现主观的意志方面超越了日常经验和理性。从日常经验看来,原始思维和荒诞思维方式都具有非理性特征,似乎是狂乱的。在这点上,荒诞的思维与人类原始思维、神话思维具有相通之處。荒诞的思维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是在理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对理性自身的颠覆和反驳。理性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原始思维首先以“遗留”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其次原始思维所创造的各种意向还流传着;再次现代人的某种思维方式与原始思维相类似;最后更主要的方面是凭着人的想象和智慧,理性思维可以模仿并借鉴原始思维方式。这样一来,现代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与原始艺术相似而其丰富性、深刻性、生动性又远超出原始艺术的作品。 (二)荒诞的三种审美价值 荒诞形象在我们看来通常是怪异和荒谬的,然而正是这些因素,使观众欲罢不能。荒诞形象与常规的审美对象相比,反而带给我们更加深刻和强烈的感受。总的来说,荒诞的审美价值重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在荒诞形象中达到自由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艺术都具有满足某种愿望的效果。荒诞美学形象在肯定自我、实现自由理念方面具有与传统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荒诞手法,不可能之事成为了可能,压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人类理性之外的愿望通过非理性得到了满足。荒诞艺术形象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但是它确实以如此这般的方式存在于艺术的维度中。这些形象的存在打破了现实中的时空观念,展现出了多种可能的世界。 从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语义学观点来看,现实世界是无数可能世界的一个。我们所存在的这个现实世界本来有无数种可能性存在,但是只有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它压抑和遮蔽了其余可能世界的可能。荒诞艺术及其呈现出来的荒诞艺术形象的目的就是要展现出无数可能世界。荒诞形象大多是不美的,因此它带给人的满足感不是情感的愉悦,与宣泄关系不大。荒诞体现了自由,这种自由就是违背常识。常识属于严肃的东西,但荒诞形象不仅违背了,还创造出新的生命体、新的生存方式。这是将不可能的可能变成可能,使人突破现实法则制约,达到绝对自由境地,从深层上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由的愿望。 2.深层自我的关注 传统艺术和荒诞艺术在唤醒人们发掘自身隐藏的内在情感中的方式不同。对于一般艺术而言,通过其艺术魅力把观众吸引到作品呈现的世界中,使观众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上,引起同感。在这个历程里,观众仿佛得到了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他们好像在画中游历了一番。一般艺术品引起观众对自身的关注,通常是观众从艺术作品的世界中抽身以后发生的,且大多是理性思考的产物。对于荒诞艺术形象而言,它能够迅速引起观众对自身和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荒诞艺术形象这样的价值是由它的特征所决定的。 荒诞艺术形式由于脱离了常规的逻辑方式和经验准则,因而传统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日常的经验模式对其并不奏效。此时观众变得束手无策,他们无法通过直观感受得到肯定的答案,只能通过对自身固有的视觉经验和认知方式的调整,从而重新认识陌生对象。如同当我们在遇到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时会反问:“我是不是在做梦?”这样的困惑正解释了“我”虽刚刚脱离之前的图像冲击,但与此同时会在对象与自我的关联中不断审视和反思自己,从而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3.哲学思想或观念的表达 荒诞作品往往创造出现实不存在的形象,呈现出不可能的世界。这种形象给人以强烈震撼的同时敞开了某种被日常生活遮蔽的东西。现代观念艺术在这方面有很强的自觉性。以玛格丽特《形象的叛逆》(1929年)为例。单从画面上一只逼真的烟斗看不出其“超现实性”。高妙之处在于他在烟斗下用法文写了一行文字:“这不是一只烟斗。”这就产生了矛盾:明明是一只烟斗,为什么又说不是一只烟斗呢?几年后他又创作了《双重之谜》。作品中同样是一只烟斗,只是在烟斗的右下侧添加了一个画架,画架上的作品就是那幅《形象的叛逆》。作者的意图也许就是要颠覆画面上烟斗的真实性。这种颠覆性跟荒诞精神是相通的,因为荒诞精神就是要颠覆现实的严肃性,创造出另一个“生活”。 五、结语 荒诞风格一开始不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后来逐渐转变为对其“欣赏”,这个过程十分漫长。这正好说明人的审美视野的拓展和突破。荒诞通过非理性的表象传递理性思维,创造出一个隐藏在视野之外的世界。荒诞艺术具有激发人的潜意识的功能,能够唤醒思维深处被遗忘或者被压抑的意识、情感和欲望。在无穷无尽的心灵空间,荒诞艺术为其增添了许多缤纷的色彩,拓宽了认知的界限。它一直在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3]赫雷拉.弗里达[M].夏雨,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5]黄晋凯.荒诞派戏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刘畅.达利关键词[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7]刘法民.怪誕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刘烈辉.现代绘画与设计艺术的荒诞审美[J].电影评价,2008(22). [9]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0]梦捷.艺术创作中的荒诞视点[J].艺海,2009(1). [11]拜伦.荒诞剧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 [12]祖菲.博斯的人间乐园[M].张晨,译.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 [13]孙秀昌.反形式·反英雄·反传统:略论西方荒诞派艺术的审美趣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14]王文革.严肃的变异:怪诞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15]王芳.浅析绘画中的荒谬与真实[J].品牌研究,2015(1). [16]徐强.意义、使用和实指:论《哲学研究》第43节的三种阐释视角[J].哲学评论,2017(19). [17]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影响世界画坛的十五个流派[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 [18]周宪.美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