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汉字书法美学史”大学核心通识课课程改革
范文

    陈睿均

    摘 要:现在大学书法通识课普遍存在死板的理论讲授,既没有形成以经典人物和作品为主导的生动的历史叙述,又没有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力,更别说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鉴于此,文章结合授课的经验,提出一些改良的看法和思索。

    关键词:书法教育;通识课程;课程改革;大学教育;书法美学

    一、大学书法核心通识课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书法通识核心课程,目的在于普及书法美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鉴赏力。但绝大部分的通识核心课程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普遍按照教科书上以朝代的历史脉络来讲述书法史,不仅没有遵循书法艺术特有的艺术规律,也缺乏课程趣味性。尤其是选修通识课程的同学大多是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书法,这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逐渐失去了学习书法的兴趣。

    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加入了实践环节,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操性,但是在书法范本的选择上为了好管理,往往选择唐楷作为临本,很少有老师会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性格特点去挑选他们喜欢的书体、书家。这种从唐楷入手的书法学习方式,很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呆板、僵化,让学生以为规矩、端正就是书法的艺术判断标准。而学生一旦先入为主形成这种观念,往后在书法训练和审美上都是极难纠偏的,容易走进死胡同。这就不能为学生日后的书法审美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在书法实操训练上,由于核心通识课人数众多(如三亚学院基本上都是100人以上),老师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给每个同学做示范,没有办法一一纠正同学们的错误,这也导致了很多同学在一些基本的握笔姿势、动作方面都是错误的。因为上课多是在普通教室进行,这些桌椅设备等也不能满足对书法实践的教学要求,导致教学不能符合课程特点,效果大打折扣。

    二、“汉字书法美学史”课程的教学设计

    笔者就上述问题,以自身所开设的通识课程“汉字书法美学史”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汉字书法美学史”是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所开设的一门面向全校的重要的核心通识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意在让学生能够感受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的美学精神,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知道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和关于书法的理论观念。此外,该课程还希望能够使学生学会鉴赏书法经典作品,并初步掌握书法临摹的基本技法,能够课下自主临摹和学习。这就要求必须对“汉字书法美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详细设计。

    (一)变泛泛而谈为时代典型人物及其作品的深入剖析

    以历史当中时代典型人物及其作品进行深入解析,例如王羲之与《兰亭序》、颜真卿与《祭侄稿》、苏轼与《寒食帖》。对其酝酿和发展的社会深层美学、政治、人文等因素进行发掘和阐述,给学生还原书法美学史发展的主要路线和关键节点。

    试举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例来做出说明。《祭侄稿》是“天下第二大行书”,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书法的同学们而言,一看到《祭侄文稿》可能会非常不习惯,不懂得这一篇像草稿一样的书法怎么就能成为“天下第二大行书”,所以要谈《祭侄稿》首先要知道《祭侄稿》的历史背景: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颜真卿任平原太守,他就率部与时任常山太守的从兄颜杲卿一起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子颜季明被捕,后遇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朝廷追赠颜杲卿为“太子太保”,颜真卿随即让颜杲卿的长子颜泉明到常山和洛阳寻找颜季明、颜杲卿的遗骸,结果只寻得颜季明的頭骨。颜季明是颜真卿最疼爱的侄子,还不到二十岁,没有科考,没有做官,就为国殉难。在悲痛欲绝中,颜真卿写下《祭侄文稿》。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书写者意不在于书,纯然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整篇字体大大小小,涂改无数,观者在观看中领略到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这样的审美体验,连书法家本人也无法再次重复,后来的刻意“临摹”往往只能得其皮毛。这也是为什么“天下三大行书”全是草稿的原因。

    (二)把单一书体讲述转化为对经典作品的技法分析与归纳

    在理论讲述的同时,给学生增加一些书法技巧的常识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书法的美学特点。

    该部分的教学设计可分为笔势原理、方向练习、外形的准确要点、线的位置关系四大板块。其中,笔势原理又分为横的平、仰、俯,哲学开合、视觉方圆,线方向的重要性三部分;方向练习又包含平行检测法练习、大字练习、小字或硬笔练习、给字帖点画做概念标记四部分;外形的准确要点则分为基本外形、外围点讲述,外围点观察的顺序,外围点的检测三部分;最后,线的位置关系则又分为同向线关系(间距)和异向线关系(交接、穿插)两大部分。通过这些内容,可以较为完整地呈现书法艺术训练的基本分析和写作技巧。

    (三)在教学方式上实行网络授课与传统授课并行

    传统授课方式是以理论为主,基本没有实践,而且通识课人数多,老师也根本没有办法做示范。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汉字书法美学史”的教学目的不是去培养书法家,它是一种普及教育,目的恰恰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课下的理论讲授是完全不够的,而网络授课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网络直播的好处在于:首先,书法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门类,需要老师示范,需要学生多次体会。传统的核心通识课由于上课人数多,学生没有办法看见老师握笔的姿势和老师书写的手势,很多基本的动作都是错误的。如果老师一个一个去学生面前纠正错误,那么可能一节课的时间就只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教学的效率过于低下。网络授课则可以使学生看见老师录制的实时授课时近距离的细节,而且网络上课可以回放,即便学生第一次看没有弄懂,也可以课下不断观看回放,反复学习。

    其次,网络上课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它的实时性高。例如以学生交作业来看,传统的交作业都是学习委员统一收,可能要拖到课前的最后一天全部的作业才能收齐,如果课程的门数又比较多,则又会加重学习委员的负担。采用网络授课,就可以让学生个体直接在网上交作业,老师可以实时看见。如果老师看见学生的作业中集中出现哪些问题,或是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就可以集中解决,或者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当然网络授课也有其缺点,例如它缺少有效监督,基本依赖学生的自觉性,如果学生的自律性不强,把互联网的学习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从而无法按时完成课程,就耽误了学习进度,教学效果也无法保障。此外,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在课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而如果学生与老师之间不能经常面对面地互动和交流,就很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传统授课和网络授课并行才是更稳妥的办法。当然,这也有赖于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灵活变通和提供技术支持。

    三、“汉字书法美学史”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

    该板块是“汉字书法美学史”的核心内容。以《兰亭序》为例给大家进行深入分析,讲述书法与写字的区别。

    首先是线条的方向。例如横、竖的笔画。横、竖在古人那里有三种写法:横分为平、仰、覆;竖分为直、向、背。它是有变化的。我们的印刷文字,实际上都只有平横,就没有变化。所以在视觉层面经典书法就显得丰富,这是艺术与实用的区别。

    再比如外围点的准确性问题。一个字外形准确不准确主要是由它的外围点决定的,引导学生可以用圆点将字形的外围点连接起来,观察它的基本形。也就是说一个字的基本特征、基本动态,决定了这个字像不像。外围点是这些笔画的起止点。起止点决定了外围点的准确性,每个笔画写多长多短,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止,特别影响基本形。外围点的准确性要求我们每个笔画写到起止点的时候,要特别留意笔画之间的关系。第二笔写的时候要知道在什么地方起,要看已经出现的笔画。每个笔画起止的时候都要看一下已经出现的笔画。写完后需要用尺子量。不要迷信目测,写完后多拿尺子,把眼睛调到一个敏感的高度。它的要求是起止点,要以其他已经出现的点为参照。

    当然,这种偏重较多技术层面训练的教学方法,在上课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没有书法方面的基础,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也不够,由此增加了讲课的难度。特别是在具体实践上,很多同学因为没有接触过书法,眼睛跟不上手。即便是用了老师课上教的平行检测法,结果在临摹的过程中还是错误百出,信心受挫。其次,在认识层面,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与自己专业无关,思想上没有给予足夠的重视,以致上课时不够认真,影响教学效果。再次,在内容上还是稍嫌专业,不够通俗易懂,尽管在讲授方法上努力采取灵活方式,但效果仍不够显著。

    关于上述问题,笔者准备就“汉字书法美学史”核心通识课程,在原来设计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努力将课程内容整合、完善,使其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符合全校各学院、各专业人文通识素养提升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特别是注重增加学生上课时的动手能力。把握好第一堂课,提高学生的兴趣。

    另一个改善举措是设立网络书法展及书法比赛。例如,书法通识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设作品展览,以及组织各种规模的书法比赛。相信通过展览可以增加学员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进步。而且网络展览和比赛可以快速方便地对外展示,并且比实体展览要节省时间、空间以及策展、办展经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书法通识课是高校通识课的重要部分,是让学生深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艺术感知力和鉴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举措。因为有这么“重”的任务在,书法通识课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按照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现代书法这样的顺序单一线性地讲述,而必须要加入相应的书法实践,让学生了解书法中最基本的美学技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不只是浮于表面,而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体认。

    参考文献:

    [1]方建勋,杨谔.书法课:字美在何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

    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