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张掖大佛寺藏明代姑苏版佛经扉页版画探析 |
范文 | 骆彤彤
摘 要:文章分析了张掖大佛寺藏明代万历时期(约1597-1598年)刻本姑苏版佛经扉页版画两幅,通过画面内容、构图、镌刻、人物形象的传承及变更等,说明佛教传入中国过程中表现图式的中土化、世俗化及民间化。 关键词:佛教版画;版画语言;世俗化;民间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河西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QN2018018)“张掖大佛寺藏明清雕版中的图像研究”研究成果。 一、张掖大佛寺及藏经概述 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文化之路,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第一站。这里有大量佛教古刹,藏有无数的佛教文物和造像。张掖是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重镇,在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起到了传承和中转的作用。张掖大佛寺虽没有敦煌莫高窟那么盛名远播,但也是这条纽带上的中枢寺院。西夏营建的大佛寺规模宏大,主殿卧佛殿与故宫太和殿形制一样,面阔十一间。历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边防,十分重视大佛寺的修葺。正因如此,大佛寺藏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尤其是佛经。大佛寺藏有从唐代咸亨元年到清代的七千余卷佛经:包括大藏经、金经、姑苏版刻本佛经、官版佛曲、墨书手抄等五大类,还有西夏至清代的一些藏文写经和经册等。 本文要谈及的就是明姑苏坊刻本佛经扉页版画(或引首版画)。据张掖市博物馆郑晓春的叙述,共藏有万历姑苏五大部(也有四大部的说法)《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大方广佛华严经》七十四卷、《大般涅槃经》四十卷、《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总计一百三十二卷。这些经书都是折装本,装帧精致,字体俊秀,为国家一级文物。 笔者有幸目睹的这五大部佛经的扉页版画共两幅。《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大般涅槃经》卷一的扉页版画均为图1。《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卷的扉页版画为图2。图1笔者已在文章《张掖大佛寺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扉页版画探析》做过较详细的论述。 二、内容阐述 图1描绘了佛陀说法时的场景。与我们常见说法图不同的是,此图中的佛位于画面右边,而不是最中心位置。佛陀身着通肩法衣,发为螺形,头有肉髻,额有白毫,有头光、身光,结跏趺坐于莲花狮子座上。左掌掌心向上叠于腹前,施“定印”。右掌展开向外。佛陀两边是肋侍弟子迦叶和阿难合掌而立,有头光。相貌年长者为迦叶,年轻者为阿难。外围则是身披铠甲的天王和手持法器的两位金刚力士,充当护法神的角色。佛陀座前有一尊莲花香炉。香炉为佛界圣物,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佛前跪着六比丘,不同人的年龄、身份及面部表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佛陀四周祥云缭绕,上方两位飞天为佛撑起幢幡华盖。这些内容占据了大约画面右边的一半。往画面左边看去,依次描绘了水中持莲观音,有头光,身披华服头戴宝冠神情宁静地坐于莲花台上。右上有一佛塔,塔内绘有佛陀并坐。画面左下角应为另一组说法图。佛同样坐于莲花台上,有头光身光,后有火焰纹、流云纹。前有听佛者四位,包括比丘及其他身份的弟子。画面左上角描绘了现实世界,有路上的行人,有屋舍中休息者及其随从,更描绘了梦中佛讲法的场景。画面左下角的落款刻“姑苏昌门内□稿东中街路口经坊陈衣贤同妻周氏长男应奎男妇俆氏次男应科妇沈氏孙男延观同增福寿吉祥如意”,表明刊刻地及缘由。画中除了人物形象,更加入了山川、樹木、道路、河湖及流云。 图2描绘了十方华藏如来。华藏世界,佛经说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也称莲华藏世界。此最中央香水海,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大华莲之上,有世界,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我们住所的娑婆世界,就在该世界的第十三层。画面最中间描绘有圆形曼荼罗。曼荼罗本意为古印度的领土和祭祀所用的祭坛,现泛指佛、菩萨等尊佛依一定的形式配列形成的图案。画中佛陀如来正坐于莲花台上,头戴宝冠,身着通肩法衣,胸前有显现金光的卍字符。左手叠于腹前,右手摊开向外,似作安慰印。有头光、身光,并装饰有流云纹。头光、身光外围有三层装饰纹样,由里向外第一层是莲花纹和卷草纹,象征佛法的圣洁、美好;第二层为变形简易的金刚杵,捍卫佛法森严;最外层为火焰纹,护卫法坛不受侵扰,并与金刚杵共同保护佛尊,防止邪魔侵入。各层间用双线圆轮隔开。佛左下方描绘有四大菩萨。上方绘有帝释天和大梵天,作着华服戴宝冠的中年帝王帝后的形象,边上两位胡人形象是其他天部或俗家弟子。佛右边描绘了菩萨及天王、力士的形象。各部分之间用流云纹和祥云图案相连接。上方有长方形标示框注明十方华藏如来。曼荼罗的外围在双线圆轮外还有两层,山形的标注为“轮回山”,花瓣形的标注为“花壹”。外部就是十方世界的香水海,之外还有风轮。这些应该是华藏世界中不同层世界的代表。香水海上的十方世界描绘有“西方有可爱药宝光明世界”“西南有日光偏照世界”“南方有一切宝月光明庄严藏世界”“上方有摩尼宝□庄严世界”“东南方有金庄万琉璃世界”“东方有清净□莲华庄严世界”“东北方有□□檀金玻梨色幢世界”“北方有□琉璃道花光圆满藏世界”“下方有莲花香妙德严世界”“西北宝光满照世界”。每个世界中都描绘有坐在莲花台上的三尊佛,各个世界有所变化,尤其是下方世界为背面的三尊佛。圆轮外都有“轮回山”“花壹”。画面最右边描绘有山石、树木、屋舍及一多宝佛塔,最左边有房屋门舍及落款。落款写有“苏州府吴县承天寺三会堂禀佛贻训弟子文理同徒智果助刊华严经第六卷前相□德瑞为报应师祖思溪远和尚宝灵进登果位者”。 三、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的佛经扉页版画多用中心构图法。例如唐《金刚经》扉页画《祇树给孤独园》描绘的释迦说法图。佛陀位于画面中心位置,左右前后立有护法神及僧众施主,上有幡幢及飞天,前有弟子须菩提跪拜听佛。《碛砂藏引首》版画,佛稍偏右,也没有离开画面中心的位置。《金刻大藏经引首》版画,亦是采用中心构图法。直至明代《七佛所说神咒经引首》版画亦是如此。这类例子举不胜举。而本文阐述的图1、2有所不同。图1采用场景罗列的构图法。画面右边释迦说法图为第一大场景,持莲观音和多宝佛塔为第二场景,现实生活与梦境为第三场景,左边说法图为第四场景。其中以第一场景为主,占画幅之半,其他场景错落有致地组织在画面中,用流云、山石、树木、河湖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图2构图以十方华藏如来曼荼罗为中心构图,以它为圆心描绘了十方世界。画面左右两边绘有山石、树木、房屋,各元素之间用表现香水海的波浪和祥云连接。两幅版画的构图都在传统中心构图法的基础上做了改变,使画面灵活多变,与众不同。画面中的形象如佛陀、菩萨、天王、力士等及头光、身光的表现形式,背景流云纹、祥云等的表现形式,都是佛经版画中较程序化的。作者继承了这些传统的表现图式,又在组织画面时加入新的元素。如山石、树木、房屋等,都是早期佛教版画运用较少的元素,而在这两幅作品中广泛应用。可以看出绘画元素和图式随着佛教传播的世俗化而逐渐改变。 两幅作品的语言都是阳线刻。我国古版画除了万历时期建安、金陵民间“粗糙”坊刻的作品有阴刻,显示出黑白对比的效果,其他都是国画白描似的阳线刻。通过线条的粗细转折表现出山石树木不同的质感、人物不同的表情性格。例如,表现山石的短折线犹如国画山水中的皴法一般,表现水的波浪纹以及流云纹、祥云纹等流畅且富于变化。特别指出的是图2中佛陀衣纹的勾勒中,加粗的线条产生黑白变化,避免多条衣纹线样式的重复,与《金刻大藏金引首》版画中衣纹的处理相似。线条的镌刻遒劲有力,勾折停顿,有张有弛,毫无板滞之感。人物形象在继承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加入民间艺术的造型特色,庄严肃穆却不失世俗的人间烟火味。 我国古代佛教版画有政府刊刻的官版、寺院刊刻的版本及民间坊刻的版本。其中前两者刊刻精致且用纸精良,民间坊刻显得粗糙且用纸廉价。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已渗透到广大善男信女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具有求生、祈福、攘除灾祸功能的佛教版画广受欢迎。而民间坊刻版画价格低廉恰好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再者,坊刻艺术家都是民间艺人,在画稿及镌刻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加入民间造型的特征,如剪纸、皮影等平面造型的特色,对形体装饰化、符号化的概括,象征、暗喻等手法。正是民间艺术的“稚气”“拙气”,反映出这些作品最贴近信众的真实生活。 我国版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在石头上刮刻的经验。从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到魏晋时期的肖形印,这些古老的艺术样式都是在世俗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古版画也是一样,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这些造型样式的影响,也受到中国画造型的影响,使佛教版画语言逐渐中土化,并且随着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而变化,逐渐与中国的民间文化、道家文化及儒家文化等融为一体。在佛教文化世俗化的过程中,很多佛教版画作品中出现了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版画由于其复数性被广泛应用,起到了树立偶像、图解佛经的作用,成为佛教文物重要的一部分。也正是佛教信众对版画的需要,促进了我国雕版业及印刷术的发展,使版画形式从佛经版画到书籍插图、民间年画等,越来越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康,李淑芳.張掖大佛寺藏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降魔曼荼罗[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4). [2]郑晓春.浅谈张掖大佛寺馆藏佛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5). [3]王锡臻.敦煌版画与民间美术研究[J].敦煌研究,2005(2). 作者单位: 河西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