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数字图像视域下版画创作研究现状分析
范文

    任慧慧

    

    

    摘 要: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带来版画创作方式和观念的改变,文章主要梳理国内外版画家和理论家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数字图像;版画;数字版画

    基金项目:本文系湘南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图像视域下版画创作的实验性研究”(2018XJ13)、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图像技术在现实题材版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18B497)的研究成果。

    中国现代版画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过“体面的历史”,可谓风光一时,在文化启蒙和民族抗战等方面立下汗马功劳,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一种光辉的艺术现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建设中,版画依然保持了“战斗”的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了独特的力量,在人民审美和大众宣传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图像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手段的进步,版画逐渐由宣传媒介变为纯艺术媒介,在西方艺术审美的渗透、全国版画展的审美导向影响下,版画进入自身的艺术本体探索时期,并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定式的中国版画审美范式。时至今日,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普及,图像生产与消费对媒介有了新的诉求,版画作为图像生产的媒介,面对大众视觉文化和图像精英艺术的双重诉求,这一媒介方式的角色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数字图像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使得图像生产和消费成为大众化的行为,低成本、传播便利的特点,使得数字图像快速成为大众视觉文化文化消费的主体,也给传统版画图像发展带来了困扰,版画在大众视觉文化的竞争中已略显力不从心,吸收图像技术优势成为其发展的策略之一,也促使了媒介主体的转变。国内外很多版画家都进行了相关的创作实验,并形成了一定的探索成果。

    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照相机以后,摄影图像就对绘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照相图像的传播,在一百多年前,就有画家借助图像(照片)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形成了新的视觉风格,扩大了绘画图像在大众视觉文化中的影响。国内通过数字图像展开的版画创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所涉及,只是受条件限制没有延續。1987年陈晋容发表于《美术研究》的《PS版胶印版画技法研究》,详细介绍了新媒介的使用,已经和今天纯数字化的PS印刷无异。进入21 世纪后,数字化的创作方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创作方法,但至今仍存在较大的学术争议。“85美术新潮”之后,多数版画家虽没有介入当代艺术创作,但创作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艺术创作的本体实验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观念之一,一直持续至今,版画依然是在本体中“做文章”而求发展。随着数字图像的普及,版画创作由于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在“复制性”和“间接性”上和数字图像有着共同特点,很多版画家迅速吸收图像技术的优势,在版画艺术创作中进行了实验,部分作者的创作形成比较好的视觉图像。如:老一辈版画家张新予先生在古稀之年迷恋数字图像软件,创作一批数字化的版画作品,融合了水印木刻的情韵,视觉效果游离于抽象和诗意之间;卢雨教授在传统版画语言和数字语言之间的综合探索,创作出了多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在造型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图像视觉美学;笔者也曾进行数字图像的版画语言转换实验(图1),积累了数字语言艺术表达的很多电子数据。

    数字图像技术的使用,国内版画家持有不同的学术看法:一种是对数字图像技术进行积极的探索,认为数字图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可以为版画的发展注入新的艺术活力,形成新的视觉美学效果(图2),实质上这是版画创作中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对数字图像的应用研究具有,实验性探索性;一种是持有保守态度,对数字图像技术的运用具有“回避性”,强调传统“版”的本体语言特点;还有部分版画家对数字图像在版画创作中的应用也较谨慎,认为数字图像消解了画家图像的创造力,“画照片”是受到学术谴责的。而学院教学多持有开放的态度,国内有部分院校成立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实践研究,如:西安美术学院的“第四工作室”与丝网结合进行相关实验探索,天津美术学院的“数码版画工作室”等。专业的版画展览整体上还是比较保守的,仍然以传统版画图像为主体,偶能看到纯粹的数字图像作品,这与评委的学术倾向有关,也与数字版画作品的质量有关,如全国版画展览、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很少看到纯粹数字图像的版画作品。在理论研究领域,《美术》杂志曾针对“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进行了相关学术探讨,目的探寻图像时代艺术图像的位置或立场;殷双喜在《版画与影像》一文中描述版画发展与影像之间的关系问题;辜居一以“数字化”切入版画创作,具有系统的创作分析;另外,一些硕士毕业论文中有部分偏向于技法性的运用研究。整体上国内针对技法的实验有很多版画家介入,但针对数字图像的系统理论研究尚未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针对版画中数字图像艺术语言的探索远远不够。

    国外对图像技术与绘画的研究比较早,并形成了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术著作,代表性学者瓦尔特·本雅明,其所著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之后很多学者研究艺术作品图像起到了重要的学术指导或启发意义,该著作详细阐述了图像技术带给艺术作品创作的变化,在艺术观念、审美、哲学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学术观照。自波普艺术开始,图像技术介入版画创作成为一种流行的学术表达方式,其代表性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把图像的复制技术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一定范围内重塑了版画在视觉文化中的地位,也带动了一时学术“潮流”。如今,国外对数字图像在版画创作中的运用比较成熟,很多版画家从事专门的数字版画创作,整体学术态度是开放、包容的,尤其注重版画创作中的数字图像实验性探索,追求艺术家个体思维和艺术观念的表达。概括起来,数字图像技术在版画创作中的实践研究体现在:其一,纯粹的数字版画创作,主要是在电脑、IPAD等电子媒介平台中直接完成图像的所有生产,通过打印机输出,或通过电子屏幕进行传播展出。如英国艺术家霍克尼,常使用IPAD进行绘画创作,再进行喷绘后进行展出,这实质便是一种纯粹的数字版画创作。其二,传统版画媒介的数字化制作,主要有照相制版、激光雕刻、PS印刷、平板制作等方式,然后再进行手工“破坏”,以获得具有数字图像的“影像感”,也具有传统版画的“材料感”和手工的温度,这种方式是西方版画创作中最普遍的一种创作方法。其三,数字图像作为一种创作素材或视觉元素,在版画创作中进行参考,或画面局部使用这一视觉元素,以解决造型中的一些问题或形成语言上的视觉比照。

    综合来看,国外对于数字图像视域下的版画创作的实践非常普遍,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创作方式,国际版画展览中具有较多的数字版画作品,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在理论研究中具有深厚根基,图像理论著作影响较大。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版画家的实践创作中,整体学术环境相对保守,对于数字图像的探索应用同国外基本方向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国内更加注重语言的转换以及和传统版种的结合,对图像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国外版画家的应用更加开放自由。但国内版画近些年已逐渐开放,部分展览中开始接受数字版画,理论研究散见于部分文章,但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著作。

    作者单位:

    湘南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