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微动画在儿童科普领域的现状与探索 |
范文 | 摘 要: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日常中海量的数据,人们倾向于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浓缩的信息。碎片化的阅读和观看成为习惯,社会逐渐步入了“微”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应用,更是为微电影、微视频的迅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快速、便捷、多元化的影视产品受到了社会人群的欢迎,儿童科普动画的微动画同样受到了少年儿童的青睐。本文旨在通过对儿童科普类微动画的特征与现状进行分析,阐述科普微动画与数字交互技术深度结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微动画;儿童;科普;数字交互技术 科普,泛指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科普影片,则是通过如电视、电影、互联网多媒体,以配有文字、声音、能连续播放的活动影像来更直观地传达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所积累和研究出来的科学知识、理论方法以及极其宝贵的科学精神与思想等信息给观众。而科普动画,则是以一种大众化的视听艺术形式来承载科普的任务。当前,科普动画还是科学内容最主要的表现媒介之一,动画也是科普知识尤其抽象知识内容的形象化表现平台。 1 偏爱科普微动画 动画文化是一种卡通思维,它为人类提供了幻觉享受和幻觉化的存在。这种“卡通思维”转化成卡通剧本所提供出来的情感表现的幻觉化、率真的童趣化、愉悦的拟人化、幽默的轻松化以及简洁的单纯化等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动画幻觉和动画体验。然而,科普动画与一般商业动画不同,它首先要确保科普知识的正确性,然后才是动画表现的手段和艺术效果。 面对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海量的数据,人们倾向于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浓缩”信息,碎片化的阅读和观看成为习惯,社会逐渐步入了“微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应用,更是为微电影、微视频的迅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快速、便捷、多元化的影视产品受到了社会人群的青睐,科普动画短片也日渐成为互联网科普类型动画行业里的主流。一般而言,时长为40分钟以下的动画作品,被业界称为动画短片,这定义主要是针对动画影片的时长,没有非常明确的标准与时长边界,其中又以10~15分钟长度居多。而微动画则是近年来“微时代”的产物,泛指在移动的、短时间状态下观看有故事情节的动画,一般时长10~180秒。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抖音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分享转发的机制下,《10分钟速成课:经济学》《三分钟了解社会学家福柯》《一分钟秒懂百科》等浓缩且妙趣横生的科普微动画视频一跃成为点击率十万以上的影视作品,过去的“冷知识”被重新热播,科普影視作品从貌似刻板枯燥的印象中蜕变出来。 2 剧本是科普微动画的灵魂 剧本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灵魂,在筹备影视作品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把脑海中的画面转换为具体的文字,用文字把人物性格、情节和场景都展现出来,再由插画师转换成一组组分镜头画面。倘若没有文字剧本来讲述故事,我们就无法开始图像的制作,而几乎所有优秀的影视作品,前期的创意和剧本的策划都是成功的关键,有了一流的创意和剧本,后期的制作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制作出让观众满意的影视作品。 剧本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其他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动画剧本和其他影视剧本更是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动画剧本除了具有一般影视剧本的特点外,还有着其自身的特性,它更看重剧本创作与动画这种特殊艺术形式在视觉上的高度契合。动画剧本的特性就在于建立一种富有原创性的幻想空间,这种幻想打破现实生活的逻辑,重新构建起一个“新的逻辑”。然而,在短短3~5分钟内要把传达的科普信息讲述出来,既要保持动画的特质,又要传达精确的科普内容,在剧本的创作中就要尽量精简,删除不必要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动画视觉语言如何可以更好地帮助叙述知识的表达,避免落得动画语言与纯知识说教分离的尴尬局面。 3 儿童科普动画现状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而人们所公认的儿童年龄段是在12岁以下,因为12岁以下的人群正处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身心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还比较幼小,一些儿童活动也是针对这类群体。把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动画中,儿童在观看动画时处于轻松快乐的状态,更容易吸收这些知识,并且能更好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虑到儿童这个群体的特性,国内大部分儿童科普动画都能做到简单易懂,寓教于乐,富有趣味性,这类科普动画也颇受儿童欢迎,在他们成长发育过程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国内现状还是堪忧的。近年来,国内少有的几部大型科普动画片,虽然动画角色、场景等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故事剧情单调乏味,故事中途生硬穿插枯燥而抽象的知识演示或讲解动画,动画故事与科普知识没能很好地融为一体,甚至还有一些科普动画半数镜头都是对白画面。这样的儿童科普动画,一方面科普内容不一定会让大众特别是儿童群体了解清楚,另一方面因为乏味的剧情和单调的美术画面不能引起大众的观看兴趣,无法感染观众的心灵,从而使科普动画失去了对大众的吸引力,最终沦为儿童填充课余时间的消遣品。 4 儿童科普微动画的交互“试炼场” 近年来,国内科普展览场馆数量增长较快,信息技术方面迅速发展,经济较发达地区与重点扶持地区的科普展示场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日渐完善,信息化、新媒体设备与技术日渐成熟且成本下降。以上有利因素让科普动画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尤其交互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现代化展示场馆的标准配置,对配合数字交互设备应用的科普动画有大量的刚性需求。 长久以来,儿童科普微动画紧凑的剧情铺排与儿童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度一直存在制衡的矛盾点。短时间的动画剧情可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但儿童心智不像成年人,并没完全成熟,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科普内容的理解度差异较大,可能需要不同的时间消化,这一直是个难以突破的课题。可能出现的状况有:一些低龄儿童觉得好看的动画片,年龄稍大的儿童却觉得幼稚拖沓;反之,低龄儿童看不懂的动画片,高龄儿童却看得津津有味。所以只能在节奏安排上折中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在科普展示场馆中数字交互技术的体验过程中,科普效率无疑突破了以往的瓶颈。微动画充分发挥了优势,紧凑片段式的剧情可以随时播随时停,中途可以使用RFID电子标签、穿戴式运动感应手环、VR眼罩、体感识别等交互设备进行游戏和剧情的推导,分支剧情的科普动画也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微动画剧情的参与度与知识的理解度。在科普展示场馆这个“试炼场”中,如何提高亲子交互体验成为儿童科普动画的另一个新课题。 5 结语 微博、微电影、微课、微动画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受众是儿童的科普微动画当然也不是。然而,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尚未“遍地开花”的微产物却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儿童科普微动画相对于一般儿童动画,乃至科普微动画,有着独特的功能,肩负着多重任务。在我国众多的科普展示场馆中,儿童科普微动画不应只是简单地镶嵌,供交互设备的体验试用,而是应该更深度地结合、探索交互设备潜能或数字展示场馆的空间体验,甚至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分析推动设备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丁玲.浅析中国儿童科普动画发展的瓶颈[J].电影文学,2010(13). [2] 莫扬,杨少莎.我国电视科普系列片现状研究[J].科普研究,2007(05). [3] 钟远波.儿童动画受众群体浅析[J].美术大观,2008(01). [4] 李益.论影视动画艺术的虚拟性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2). [5] 夏旺盛.动画在科普中的应用及趋势分析[J].科技传播,2015,7(24):179-180. 作者简介:韦志信(1985—),男,广东广州人,美术学硕士,南方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