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南京老旧小区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
范文 | 邢露 杨韵琦 摘 要: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一直是规划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居住在南京市老旧小区——锁金村的早期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的因素,并从个人、社区、城市规划层面分别提出促进社会融合深层次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融合;早期外来人口;南京锁金村;老旧小区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2-00-05 0 引言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此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发展让步于城市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的局面。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显著优势,城市与乡村之间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1]。受到城市“磁力”作用的影响,农村闲置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相关数据显示:南京地区近10年来流入人口规模巨大,呈上升趋势;流出人口呈下降趋势,年度机械增长人口高达10余万人。南京地区大量吸纳外来人口,一方面享受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经济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市社会拥挤、居住生活条件恶化、居民生活幸福感下降等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社会排斥”“社会隔离”等现象。 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全国多地提出了“外来人口本地化”的政策要求[2]。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同时实现社会和谐、永续的发展目标,了解当前背景下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状况和生活诉求,推动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进程,成为城市规划者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1 社会融合相关概念简析 社会融合现象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Durkhdm(迪尔凯姆)在《自杀论:社会现象的研究》中提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社会融合这一概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现代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之一[3]。 综合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明确社会融合主要具备以下内涵[4,5,6]:第一,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包容性发展是社会融合的最终目标。第二,社会融合指代的对象通常是具备低学历、低技能、低收入特征或受到排斥的弱势群体。第三,社会融合包括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多元融合的概念,社会融合的每个方面关系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 社会融合评价维度架构 在社会融合维度的构建和具体指标选择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结合研究的具体情况,对社会融合维度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当下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会融合结构维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社会融合涉及经济、文化、行为、心理等维度,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本文借鉴学者杨菊华的社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7],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生活、公共权益和社会生活3个维度出发,建构9项具体评价指标,对南京锁金村地区早期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现状进行分析。 经济水平是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主要目标,可以作为衡量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指标。其内容主要包括居住状况、消费状况和收入水平3个方面;公共权益是指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后,所享受的有关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社会生活是指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生活,以社区为单位,了解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情况,主要包括社区活动参与、邻里状况以及社区问题营造3个方面[8]。上述3个评价维度中所包含的内容贯穿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反映了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情况。研究以此为基础,构建南京老旧小区早期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维度,并通过此社会融合维度对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3 案例研究——以南京市锁金村地区为例 3.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选取地块位于南京市的锁金社区,该地块是早期外来人口聚居地之一。锁金村地处南京市主城区东北部,景色优美、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社区附近形成了以商业、餐饮、住宿等为主的商业业态,为外来人口和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锁金村地区建设年份较久,租金低廉,因此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南京老旧小区外来人口聚集的地区之一。锁金六村作为新时期城市老旧小区外来人口集聚空间的典型,其中居住的外来人口主要指早期进入城市生活的务工人员[9]。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区域,试图从生存状态的视角出发,观察当地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进程以及当前状态下对生活的诉求。 3.2 基于生存状态的社会融合维度评价 3.2.1 经济生活 (1)居住状况。在居住状况方面,调查显示,相较于本地人群,外来人口居住方式以租赁方式为主。同时,由于锁金村地区户型较小,建筑内部空间面积主要集中在50~70㎡,居住空间较为狭小。相对于本地居民,外来人口不太注重社区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的使用[10]。总体而言,在居住状况方面,外来人口相较于本地人口生活环境较差,对于周边设施的使用次数也较少,生活满足感较弱。 (2)收入水平。调查显示,锁金村居住人口中,本地人口主要是年龄在3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体,老年人口和中年人口相对持平。其中,本地居民从事的职业以私营业主、单位职工以及离退休人员为主,占样本人群的77.14%,家庭月收入集中在5000~10000元;外来人口以从事私营职业为主,占样本人群的54.17%,家庭月收入和本地居民差距不大,以5000~10000元为主,占比为72.92%。因此,锁金村地区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在收入水平方面差距不大。 (3)消费状况。消费状况方面,根据实地调研和访谈得知,外来人口的主要支出集中在食物、住房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方面,还需支付租金等额外支出,因此在娱乐、子女教育、休闲等方面支出较少;相反,本地居民在满足最基本生活的同时,在衣物、休闲等方面花费要高于外来人口。总的来说,数据结果显示:本地人口家庭支出3000~5000元为主,占比约51.43%;外来人口生活成本较高,月家庭支出以5000~10000元为主,占比60.42%。 3.2.2 公共权益 (1)子女教育。根據访谈得知,调研区域外来人口主要以举家搬迁进入城市为主,因此,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当地外来人口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9]。因此选择随迁子女的教育情况分析作为研究锁金村地区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南京市教育局的规定:其父母在相应时间内向相关学校提出入学申请并完成材料复合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申请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根据实地调研得知,锁金村地区外来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当地外来人口的子女一般就近于南京锁金村第一小学、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等学校就读,生活较为便利。 (2)医疗保障。根据前期调研可知,本地居民以从事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为主,医疗保险等由单位代为缴费,医疗保障含概率较高,达到了82.86%。而外来人口从事职业以私营为主,由于需要自费,医疗保障的涵盖率较低,仅为47.92%。同时,通过访谈得知,外来人口中部分认为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没什么用”“浪费钱”,对于未来生活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同时,也存在部分居民由于不清楚相关政策制度而未能及时自行缴纳。 (3)社会保障。调查显示,相对于本地居民,锁金村外来人口整体参保率不高,且种类较为单一,主要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而对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参保率较低,甚至存在部分人群完全没有参加任何保险。即相对于本地居民,外来人口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较差。这会对未来造成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11]。 3.2.3 社会生活 (1)社区活动参与。调研发现,锁金村地区外来人口的社会活动参与状况较好。其中,多数人对于社区活动参与持“一般”态度,表示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的人数(38.55%)远大于不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的人数(8.43%)。通过访谈得知,锁金村地区积极开展多种社区活动,如元宵节庆祝活动、各类科普教育活动等,并且社区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都能积极参与。即锁金村地区通过丰富的社区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社区氛围营造较好,这有利于邻里之间的和谐交往和居民的身心愉悦[12]。 (2)邻里状况。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得知,锁金村地区的邻里关系较好,邻里之间相处和谐,能够互相帮助。调查显示,比较同意自己能够从邻里间得到帮助的外来人口比率高达72.29%,完全同意自己能够从邻里得到帮助的人口高达10.84%,这与比较不同意能够得到帮助的7.23%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对于“社区居民对自己及家人友好”“社区居民有相同的观念和信仰”“认为成为社区一分子对自己很重要”以及“愿意在此长期居住”等问题,绝大多数人持“一般”态度,持“比较同意”态度的人群比例远大于持“比较不同意”态度的人群。以上调查结果显示,锁金村地区邻里状况较好,外来人口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邻里圈较为顺利。 (3)社区问题处理。对于在相处过程中产生的如环境污染、社会排斥和孤立[13]等社区问题,除66.99%的受调人群对“社区成员会共同解决”这一问题持“一般”选项外,24.58%的人群持同意态度,6.02%的人群持“绝对同意”态度。总的来说,锁金村地区外来人口在社会生活方面融入情况较好,社区氛围较融洽,外来人口和当地居民能够和谐共处。 3.3 小结 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整理可知,锁金村外来人口在经济生活和公共权益方面融合程度较低,在社会生活方面融合程度较高。具体表现为:第一,,外来人口在居住状况和经济生活方面与本地居民仍存在较大差距。第二,锁金村外来人口在医疗保障、社会保障方面受保程度低,相对于本地居民,未来风险较大,但在子女教育方面基本和本地居民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第三,锁金村地区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融合程度较高,各类人群能够相互交流、互帮互助。在遇到社区问题时也能做到共同处理,有利于社区团结和社会氛围的营造。 同时,南京市锁金村地区外来人口居住时间较长,社会融合程度已经较深,大部分本地居民已经基本接纳外来人口。但从外来人口的角度,要促进社会的深层次融合,还需进一步缩小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在就业、住房、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差距。 4 结语 城市老旧小区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程度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首先,在个人层面:第一,经济因素影响社会融合程度。经济差异是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生活的主要目标之一,经济差距的缩小有利于社会融合。第二,教育背景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社会融合。文化程度越高,对社会的包容性就越强,更又利于社会不同团体之间相互融合。第三,亲人陪伴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同时,有利于增加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的交流话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融合。其次,在社区层面,积极举办社区活动。社区群体共同解决社区问题也有助于社会融合的加深。最后,在城市建设层面,加强公众参与会促进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城市老旧小区外来人口的经济地位和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因此,促进我国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应当提升其经济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社区和城市建设层面积极号召、出台相关活动政策,促进社会融合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殷洁,罗小龙,肖菲.国家级新区的空间生产与治理尺度建构[J].人文地理,2018,33(03):89-96. [2] 郭庆.大城市外来人口本地化困境的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10):93-100. [3] 张玉婷,张瑜.失地农民社会融合指标体系研究——以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为例[J].人文地理,2018(42):262-264. [4] 黄匡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欧盟实践和中国建构[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26-31. [5] 嘎日达,黄匡时.西方城市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J].国外社会科学,2009(2):20-25. [6] 黄匡时,嘎日达.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新视野,2010(6):86-88. [7] 程红,汪明峰.上海外来人口家庭上网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城中村”的调查[J].中国城市研究,2012(5):81-93. [8] 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5(5):90-95. [9] 康达西,殷洁.城市中心区流动人口聚居空间考察——以南京市红庙小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8(2):90-97. [10] 姜佳丽,殷洁,罗小龙,等.基于特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基于南京市中和桥社区的调研[J].现代城市研究,2015(9):75-80. [11] 乔安安,冯年,王子璇.基于农户意愿的乡村生态建设治理研究——以南京刘家边村为例[J].艺术科技,2019(15):110-111. [12] 殷洁,彭仲仁.积极老龄化:美国活跃退休社区对中国养老社区建设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6):125-131. [13] 冯年,乔安安,王子璇.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公园公厕选址优化研究——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例[J].艺术科技,2020(1):146-147. 作者简介:邢露(199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本科,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理论与设计。 通讯作者:杨韵琦(1997—),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治理与区域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