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分析研究 |
范文 | 梁寒琰 [摘 要]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为一把独奏小提琴而作,以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的作品体裁,集中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复调作曲技法,成为巴洛克时期小提琴艺术作品的巅峰之作。其中三首无伴奏奏鸣曲以教堂奏鸣曲的体裁形式,在巴洛克典雅平衡的音乐风格中融入小提琴精妙绝伦的演奏技术。通过对其音乐风格、演奏技术以及演奏美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掌握巴洛克时期音乐特点及巴赫作品演奏风格。 [关键词]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分析研究 小提琴16世纪诞生于意大利,经过世代制琴工匠的改良与完善,成为巴洛克时期发展成熟的重要乐器。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维塔利、托雷利、科雷利、维瓦尔第等作曲家为小提琴创作三重奏鸣曲、独奏奏鸣曲、变奏曲、随想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等大量作品,并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小提琴演奏技术与小提琴教学原则,为小提琴演奏艺术在巴洛克晚期的完善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巴洛克晚期作曲家巴赫于1718年至1723年期间在科滕创作了大量的器乐作品。著名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是为一把独奏小提琴而作,以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的作品体裁,集中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复调作曲技法,成为巴洛克时期小提琴艺术作品的巅峰之作。其中三首无伴奏奏鸣曲以教堂奏鸣曲的体裁形式,在巴洛克典雅平衡的音乐风格中融入小提琴精妙绝伦的演奏技术。通过对其音乐风格、演奏技术以及演奏美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掌握巴洛克时期音乐特点及巴赫作品演奏风格。 一、音乐风格研究 正如“巴洛克”一词原意指不规则的珍珠一样,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宏大壮阔,热情而充满活力,宛若一颗光芒璀璨而又形状别致的明珠。巴洛克时期音乐注重情感的丰富表现和戏剧的强烈对比,在细节中充满理性思维和雕琢装饰。巴洛克晚期音乐综合了巴洛克早期和中期音乐创作的体裁和风格,并在音乐创作手法和写作语言上进行创新发展,成为巴洛克音乐最辉煌的时期。以巴赫、亨德尔为代表的巴洛克晚期作曲家更将百年来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推至巅峰。 音乐风格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受到巴洛克时期科学文化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宗教派别改革、社会阶层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这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既呈现巴洛克晚期音乐宏大磅礴、热烈激情的共性特点,又展现巴赫音乐创作中丰富细腻、富于理性、充满活力的特征。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情感细腻,自由即兴的主题优美动人,音乐表现在乐曲发展中富于张力。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一、第三乐章均为慢速乐章,音乐主题自由而具有幻想性,写作语言丰富而充满变化。这两个乐章音乐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和弦与单音互相呼应衬托,音乐形象雅致纯净。这两个乐章给人高远沉静之感,突出展现了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情感细腻的音乐风格特点。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气势磅礴,充满对比的声部交错融和,复调织体在乐曲发展中丰满繁复。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均为赋格乐章,充分展现了巴赫高超的复调写作手法。该乐章音乐恢宏壮阔,乐思细腻精妙,声部旋律相互对比模仿,复调织体彼此纵横交织,音乐形象崇高庄重。第二乐章充满深沉内省的理性哲思,突出展现了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气势磅礴的音乐特点。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动力充沛,富于律动的旋律绵延展开,音乐动机在乐曲发展中充满活力。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第四乐章均为快速乐章,乐思流畅,一气呵成,灵动的旋律与流畅的节奏交织呼应。音乐动机富于丰富细腻的音乐表现及情感表达,音乐形象生动鲜明。第四乐章充满乐观自信的精神特质,突出展现了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动力充沛的音乐风格特点。 二、演奏技术研究 巴洛克时期器乐逐渐摆脱了伴奏的从属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独立发展。在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开始使用揉弦及高把位指法,随着持弓姿势改良和弓毛松紧装置的出现,连弓、跳弓、双音、和弦等演奏技巧的使用丰富了音乐创作手法,使小提琴在巴洛克时期成为演奏技术发展成熟的乐器种类。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成熟发展促使作曲家进行音乐创新与写作尝试。巴赫将高超的复调写作手法与巴洛克时期小提琴演奏技术交融结合,使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成为研究巴洛克时期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重要经典文献。研究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可以对巴洛克时期小提琴演奏技巧進行全面认识及深入了解。 和弦演奏技术在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抒情动人的慢板乐章,还是细腻严谨的赋格乐章,和弦演奏技术成为复调织体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法,承载着呈现多声部旋律,推动音乐发展的重要作用。巴赫在写作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大量使用七和弦及不协和和弦,丰富小提琴和声色彩和音响效果,增加了和弦演奏的难度。演奏和弦应注意左手音准以及调式和声问题。解决和弦演奏的左手音准问题,首先要做好和弦左手手型的保留与衔接,保留和弦间共同音并通过相近音程关系寻找不同音,通过左手手型的平衡稳定完成不同性质和弦的平稳衔接,保证和弦的绝对音准。其次,研究和弦所在乐句的调式和声,对于主音、中音、导音等具有特殊倾向性的音级以及正格、变格等具有典型功能效果的和声进行,应在不同性质和弦连接中突出强调关键音准,保证和弦的相对音准。解决和弦演奏的右手发音问题,首先要掌握合适的弓压力度和换弦弓速,演奏和弦低音后在换弦的过程中减轻弓子压力,同时减慢弓子速度并为和弦高音保留更长的弓段,以保证和弦发音的饱满与连贯。其次,研究和弦所在乐句的旋律走向与主次脉络,根据乐句渐强、渐弱等力度变化相应调整和弦演奏的弓速与弓压,并通过揉弦突出和弦主要声部旋律,增加和弦演奏的表现力和歌唱性。解决和弦演奏的速度节奏问题,首先要注意和弦低音与高音之间的换弦节奏问题。在演奏和弦长音时,和弦低音往往稍早于正拍节奏开始,而换弦后的和弦高音则与正拍节奏完全重合,和弦低音与高音之间的换弦衔接应当紧凑严密,以免变成松散的两个部分。其次,在不同性质和弦连接过程中,不能因为急于演奏下一组和弦而缩短前一组和弦的时值,应当合理分配弓段正确演奏和弦的节奏,保证不同性质和弦间的顺畅连接与连贯进行。 分弓演奏技术在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广泛运用。无论是宏大磅礴的赋格乐章,还是欢快热烈的末乐章,分弓演奏技术成为单声部织体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法。巴赫在写作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大量使用分弓跨弦和分弓换弦,在加强小提琴不同音区间演奏音色和音乐形象对比的同时,更增加了分弓演奏的難度。从右手技巧方面分析分弓演奏技术,演奏分弓应注意运弓发音和右手换弦问题。解决分弓演奏的运弓发音问题,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演奏弓段。中弓弓段发音干净,运弓自如,换弦轻松灵活,适宜演奏快速分弓段落。其次,要根据乐曲的速度节奏调整弓压弓速,弓压过轻、弓速过快,声音容易轻飘浮浅;弓压过重、弓速过慢,声音容易发噪生涩。同时,快速运弓动作已经抵消了一部分弓子压力,在弓子充分贴弦的基础上,不应在快速分弓中过分强调弓压重量。解决分弓演奏的右手换弦问题,首先要在换弦乐句中分析换弦方向,提高右手手肘及手腕换弦主动性与灵活性,避免整个手臂集体换弦的笨重动作。其次,要分析对比不同琴弦的演奏时间,如果换弦后一直保持在新琴弦上演奏,可通过先换手肘手腕后换小臂大臂,达到减少换弦动作、缩小换弦痕迹的效果。如果换弦后演奏一两个音又换回原琴弦演奏,只需要手肘手腕配合换弦动作,大臂不需要参与换弦动作,从而保证右手换弦的放松与灵活。 三、演奏美学研究 在巴赫去世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以及新的音乐风格的兴起,巴赫的作品逐渐被人们淡忘。直到1829年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重新指挥上演巴赫《马太受难乐》,复兴巴赫的运动才得以广泛开展。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在德国小提琴大师皮森德尔的遗物中被人发现,因而得到广泛流传及迅速传播。 对于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历史上主要有三种演奏美学观点。第一种是达维松、约阿希姆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演奏美学。他们认为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这种无伴奏独奏的演奏形式过于枯燥乏味,主张应当根据浪漫主义的演奏风格,甚至为无伴奏奏鸣曲配上钢琴伴奏,以演奏家充满个性的演奏对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出重新诠释。20世纪上半叶,奥尔、卡尔·弗莱什在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乐谱上增加了表情符号及音乐术语,突出展现了演奏家的个性音乐理解及演奏风格,具有极深的浪漫主义烙印。第二种是新古典主义演奏美学。以约阿希姆的再传弟子西盖蒂和弗莱什的学生谢霖为代表,他们主张以朴素自然的演奏方式还原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原作风格,具有理性思考与感性表现的高度统一与完美平衡。第三种是所谓的复古主义演奏美学。他们认为复古主义不仅仅是音乐风格的回归,更是演奏形式的还原,主张穿着巴洛克时期服饰,使用巴洛克时期乐器,以巴洛克时期演奏方式对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进行原貌复制。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创作距今已近三百年。在这三百年的时间中,无论是乐器性能还是演奏技术,音乐风格还是演奏流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变迁与发展。在今天的时代中,应当以何种音乐风格和美学理念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成为每一位小提琴演奏者不得不面对的重要命题。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既不能拘泥于所谓的复古主义而忽视三百年来小提琴乐器性能的进步和演奏技术的发展,又不能强调所谓的浪漫主义而忽略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特点与巴赫作品演奏风格。只有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综合均衡,在尊重原作风格和展现演奏者个性之间找寻平衡,才能真实演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真正呈现作品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小提琴演奏家音乐会及唱片的重要曲目,更是国内外重要音乐比赛必选曲目。演奏者通过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学习和演奏,不但提高了小提琴演奏技术,而且提升了对于巴洛克时期音乐以及巴赫作品风格的认识与理解。对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演奏技术以及演奏美学进行分析研究,更有助于演奏者真实演绎巴洛克时期音乐特点,从而真正掌握巴赫作品演奏风格,展现原作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韩里.欧洲弦乐艺术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 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洛秦.小提琴艺术全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