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同源异变筝曲研究 |
范文 | 万 婷 周国文
[摘? ? 要]福建筝流行于闽西南,客家筝流行于粤东,两筝派同属于中国古筝九大流派,地缘上同属于南方。福建筝曲《莲花浮记》与客家筝曲《出水莲》在母本音乐本体对比上,两曲具有同源性。就音乐表现对比上,两曲都以“莲”为歌颂对象,通过节奏和做韵方式上的不同,彰显出两派对同源异流之曲上运用了不同的智慧。 [关键词]福建筝;客家筝;《莲花浮记》;《出水莲》 筝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弹拨类乐器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就已经开始流传,故又称秦筝。福建筝派与客家筝派流传于不同的地区,两地文化孕育了不同风格的乐种,古筝在时代变迁中从合奏逐渐成熟脱胎为独奏,在相对固定的区域、技艺高超的艺人、稳定的传承风格中形成了流派,中国古筝界泰斗——曹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茫茫九派流中国”①,九派即北方的山东筝、河南筝、陕西筝,南方的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及其属于两个少数民族的内蒙筝与朝鲜筝。九大流派的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在种种变化中却又同气连枝。 《出水莲》是客家筝派的代表性曲目,《莲花浮记》流传于福建筝派。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收集两曲古谱,从流传实物上客观论证两曲的相似性,也侧面印证两派的同源性。同时,南迁带来的中原文化扎根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风格。 一、两派简述 (一) 福建筝 1. 流行区域 福建筝是古筝九大流派之一,曾流行于闽西南中闽南语系的漳浦县、诏安县、云霄县、东山县和客家语系的永定县、上杭县等地区。其中,诏安县和云霄县是福建筝的主要活动中心,历史上这些地方流行着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这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在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称呼。在诏安县称为“古乐合奏”,云霄县称为“合乐”,東山县称为“和乐”,龙岩地区称为“汉乐串”②。尽管名称千差万别,但是演奏的形式殊途同归,都是一种古乐合奏形式。古乐为唐宋时南下移民所带的音乐演变而成,演奏乐器有古筝、冇弦、琵琶、笛子等,其中古筝、竹弦、扬琴为主奏乐器。演奏乐曲时,音乐的首句通常由筝开始,或者竹弦等,之后其他乐器再一起合奏直到曲终。乐曲一般以慢板开始快板结束,曲目繁多,曲名与唐宋大曲、宋词牌、金元散曲相同者不少,据老艺人忆述,原有乐曲400-500首,流传至现代的曲目有《步步娇》《梁父吟》《双金钱》《莲花浮记》等③。李佺民在上世纪对福建民间音乐进行采集过程中对古乐曾说到:“这一地区,与广东潮汕很接近,但古乐的音乐风格又和广东音乐不同,别具一格、优美、幽雅。据说古乐保存着丰富的曲目,现在云霄还有一百多个古乐演奏组织。”① 2. 主要传承脉络 云霄县主要代表有陈友章(1909-1963)、张桂清(不详)。陈友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录制福建筝曲44首,为抢救福建筝遗产和丰富流派筝曲作出历史性贡献;弟子陈茂锦(1934年-至今)创立福建筝传承班,是当代著名筝家,也是如今福建筝中最年长的继承人。 诏安县主要代表有李戊午(1916-1994)、张永固(1898-1967)。李戊午编撰《古筝教材》,是研究诏安古筝历史的重要文献;张永固筝艺娴熟、技艺超群,是当地弹筝的佼佼者,其后代张学海、弟子陈茂锦都致力于福建筝的继承与传播。② (二)客家筝 1. 流行区域 客家筝也称汉乐筝,依托于广东汉乐。主要流行地区为粤东的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主要活动中心。广东汉乐主要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等客家方言地区③,是客家先民由于连年战乱、天灾人祸等原因从中原南迁所带来的中州古乐,经过与沿途各地原住民的交流、融合,同时受当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影响,最终形成了既有中原音乐风韵又有本土特色的一个乐种④。客家筝在汉乐的丝弦类音乐合奏(小合奏)中用得最多。在历史的变迁中,由各代乐人不断的打磨、完善,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独奏曲目,客家筝就是广东汉乐的器乐载体之一。 2. 主要传承脉络 何育斋(1886-1949)从事于古汉乐的研究和发展,成立潮梅音乐社,集结了客家音乐名家进行交流,推动了客家音乐发展,并编定了《中州古调》与《汉皋旧谱》,从源头上保留了客家音乐文化遗产,被誉为汉乐界之“乐圣”。 罗九香(1902-1978),师从何育斋,是客家筝派的一代宗师,先后任教于天津音乐学院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将客家筝带入高等艺术院校,使之从民间走向了专业舞台,培养了何宝泉、史兆元、陈安华、饶宁新、杨始德等,都已成为著名筝家。 二、谱例简述 了解两流派的基本情况后,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收集采集到两曲古谱,并且对古谱的来源和出处做简要概述。 (一)《莲花浮记》 谱例1:⑤ 该谱为云霄县已故筝人陈友章先生传谱,上世纪中叶,陈友章对福建筝曲进行整理,为方便教学,根据工尺谱译为简谱,在陈茂锦学习福建筝曲期间赠与使用。该乐谱对每首曲目的速度、节拍做了简要标记,并且备注了曲目所使用的乐器,由备注上看,每首曲目都是小合奏形式,该书应是当时古乐合奏的母本所译。 (二)《出水莲》 谱例2:⑥ 谱例3: 谱例2为《何育斋筝谱遗稿》①,由何松进行整理出版,该书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州古调23首,第二部分是汉皋旧谱37首。《出水莲》属于中州古调。这些曲目只是广东客家地方流行的部分曲目,其中有筝独奏,也有以筝为主,琵琶、二胡、洞箫的合奏。该遗稿中的工尺谱用字出现一音可多字表达之现象。比如合通何、荷,四通士,上通姓、醒、腥,凡通環、番、反、唤,五通戊等。根据书中附录(简谱与工尺谐声字谱常用字对照表)翻译后,为保证谱例的相对准确性,笔者也收集了其他出版物中《出水莲》工尺谱。 谱例3中该工尺谱收录于《汉乐筝曲四十首》,由罗九香先生之弟子史兆元整理并于1985年出版,赠与陈茂锦收藏。该书包括大调筝曲16首,串调筝曲24首。前半部分是演奏谱,后半部分是与之相对应的工尺谱。经对比后,该工尺谱与何育斋先生遗稿传谱如出一辙。 三、同源异变研究 从古谱的来源来看,两地谱例皆出自流派传承人记录,有一定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从地缘环境、音乐形态上进一步客观分析,印证其同源性;从文化内涵、音乐表现、曲目风格,印证其异变性。 (一)同气连枝一脉承 1. 地缘环境的紧密性 云霄县地处福建省南部沿海,自古为闽、粤之交。客家筝主要分布于粤东,以大埔县为中心地带。两县的地理位置都处于闽、粤接壤之处,这种特殊的环境使得两地文化传统在小区域范围内有一定的共识,两地音乐历来都有所交流,曲目上也存在相互影响的痕迹,造就了同曲异变的现象。 2. 歌颂对象的同一性 《莲花浮记》与《出水莲》在流变中曲题出现了差异,但是“莲”为曲目中不变的歌颂对象。在此至少说明,该曲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积淀、不同艺人的二度创作,总体的思想内涵还是具有同一性。 3. 旋律音调的一致性 (1) 译谱 《出水莲》译谱出自谱例2与谱例3工尺谱的对比翻译,并附上对应的工尺、板眼,使之更为清晰、明了。《莲花浮记》译谱出自谱例1,因传谱中的流变,最后由陈友章将古谱译为简谱后传世,详细工尺谱已难以寻觅。 谱例4: 谱例5: 由所收集的传谱整理来看,《出水莲》(1-12小节)与《莲花浮记》(1-16小节)曲调上一一对应,尾声处《出水莲》(16-17小节)与《莲花浮记》(26-28小节)呈现一致性。中间存在差异的音乐片段,《出水莲》是增加了新的音乐素材,《莲花浮记》则是重复之前的音乐素材。 (2) 调高 由出版演奏谱上记录,《莲花浮记》①与《出水莲》②同属于D调。 在收集的传谱上记录到,史兆元对客家筝的定音说到:“汉乐古筝多用十六弦筝,一般定弦为1=C(或D)”,而《莲花浮记》传谱记录同为C调。说明福建筝与客家筝在两曲中定弦为1=C(或D)。 (3) 音乐主题 谱例6: 谱例7: 谱例6《出水莲》与谱例7《莲花浮记》的音乐主题均为乐曲的第一乐句,这个乐句是贯穿整个乐曲的主题句。 4. 调式调性的统一性 谱例8: 谱例9: 从谱例8《出水莲》音阶与谱例9《莲花浮记》音阶上看,F音地位比较突出,它与其上方大三度音A构成稳定的“宫—角”定位,是为宫音。由于两首筝曲均结束于C音上,故C音是两首乐曲的主音。据此,《莲花浮记》的调性为“雅乐C徵调式”;《出水莲》的调性为“保留变徵的六声C徵调式”,故两首筝曲均属徵调式。 (二)山水相逢各有别 1. 题解之异 (1)《莲花浮记》之莲智 《莲花浮记》是现今福建筝独奏曲。“莲花”在佛教也称“莲华”,是佛教中八种吉祥宝物之一。佛教典籍中对莲花的描述处处可见,譬如《中阿含经》:“犹如白莲花,水生水长养,泥水不能著,妙香爱乐色。”《四十二章经》: “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污。”佛经中对于莲花的引入是因为莲花与佛教教理、教义的高度一致性,所以用莲花来喻意众生修行的过程,表现佛法的圣洁,凸显佛门清、净之意。《莲花浮记》记载着阿弥陀“莲华部”存世之承量、之大尊。它的含义深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据曲题中“记”字的运用所推测,该曲可能描写一个与莲花有关的佛教故事。音乐本体上看,其旋律简朴大方,音调清丽而淡雅,演奏速度缓慢,给人以庄严之感,属于佛教音乐的范畴。 (2) 《出水莲》之莲清 “莲”是历代文人墨客为之青睐的歌颂对象之一,其中广为人知的有北宋词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历朝历代的文人借莲花的泥中不染,表达自己对世俗的不满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羁傲性情。据钱热储《清乐调谱选》所记载,此曲的题解为:“盖以红莲出水,吟乐之初奏,豪征其艳嫩也。”该曲是客家古筝独奏曲,是广东汉乐筝曲中的“软弦”大调乐曲之一,音调古朴,风格淡雅,通过音乐的张力表现了花中君子“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此曲旋律清新脱俗、落落大方,速度适中。 2. 表现之异 题解的不同说明两曲所表达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从传谱上看,《出水莲》与《莲花浮记》虽然曲调相同,但时值不同,《出水莲》中音的时值为八分音符,《莲花浮记》中为四分音符,时值的不同决定了乐曲的速度也会受此影响。从中看出作为佛教题材的《莲花浮记》拥有佛乐所具有的悠长、缓慢、平和之特点;作为文人题材的《出水莲》具有古朴、典雅、耐人寻味之特点。 3. 风格之异 《出水莲》的特色音为:sol(5) si(7) do(1) re(2)fa(4),在客家筝中对于特色音调有软弦、硬弦、反弦等专有称呼,该曲的特色骨干音调就称为软弦。软弦是客家筝乐中的点睛之笔,其中fa(4)为重升fa(4),si(7)为微降si(7),通過特色音和按、揉、吟、颤等左手技法把乐曲中莲之“傲骨”描绘得栩栩如生。 《莲花浮记》中也有fa(4)的出现,但是mi(3)也不可或缺,乐曲中fa(4)与《出水莲》有所不同,fa(4)为还原fa(4),在此基础上进行颤、吟、下滑等。就表现上说,fa的相对稳定使得该曲整体呈现平和、稳重之感,速度缓慢,营造出的庄严、肃穆的情感基调,整体给人以放松的音乐体验。 四、小结 由两曲上看,同样的曲调在流变过程中的音乐的曲题、表现内容、演奏地域等发生了变化。从两筝派流行区域上看,福建和广东是紧密接壤的两省,福建筝流行于闽西南,客家筝流行于粤东,两地的文化都深受中原先民南迁的影响,根植于中原文化本源上与当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特征等融合形成新乐种。 就现今的传承来看,两曲由不同的地域人群所传承,但是从曲目的古谱、曲调、主题等方面能够说明两曲的同源性质。客家筝派与福建筝派同来源于古老的中原文化,在同源基础上保持个性,这是中国音乐文化之所以能保持活力的灵魂所在,也正是由于同一纽带的联系,才让南迁先民们在他乡聆听乡音、回忆故土,在代代相传中延续文化基因。 作者简介:万婷,女,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2018级在读研究生;周国文,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 ①李佺民:《福建民间音乐采访报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内部资料),1963年(油印),第26页。 ②谱例2、谱例3笔者于2019年4月4日摄于福州陈茂锦家中。 ③陈茂锦先师从云霄县陈友章,后辗转诏安县同张永固学习,集云霄、诏安之所长。 ①上海音乐出版社编:《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3年版。 ②陈茂锦:《闽筝初探》,载《交响(西安音院学报)》1986年第3期,第24-33页。 ③诏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诏安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859页。 ④李英:《广东汉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⑤罗伟雄:《“客家筝派”本源论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⑥何松:《何育斋筝谱遗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①陈茂锦:《闽南筝曲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①何宝泉、孙文妍:《古筝考级曲集(1-10级)》,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②史兆元:《汉乐筝四十首(罗九香传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